社交媒体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止至2021年,全球使用社交媒体的总人数超过39.6亿,大约占全球总人数的60%。
人们平均每日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时常大约为2.5小时;如果是在周末等放假期间,这个使用时间还会进一步增长。
社交媒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充斥着各类负面的新闻,间接为人们的心理带了一定的压力。
社交媒体是压力源社交媒体可能是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最为典型的症状为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这种症状指的是,个体渴望与外界的人和事保持关联的渴望,这种恐惧感会使个体陷入错过结交他人/获取经历等有意义事情的焦虑之中。
比如,在生活中,当我们听到手机的提示音时,总是会想要放下手中的事物,第一时间获取来自手机的最新信息;当我们试图阻止这种行为时,便会产生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另一种压力来自于新闻。新冠大流行便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在2020年初期疫情刚开始时,来自于网络的实时新闻报道和确诊人数是人们了解疫情进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阅读这些新闻时,人们会接受着来自于抗疫的压力和对于疾病本身的焦虑之中。同时,在疫情初期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消息,也不断地给大众的心理施压。社交媒体也会在其他的方面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比如容貌焦虑。在朋友圈发自拍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人们通常认为晒自拍是向外界分享自身的快乐,但是这种行为也会使个体产生容貌焦虑,消耗大量的时间在编辑图片上。根据2021年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高达5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存在一定的焦虑。来源于社交媒体中对于美的定义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心态,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社交媒体是一种资源社交媒体可以是压力源,但是也可以成为人们对抗压力的资源。在2018年的一项实验中,学者对社交媒体和心理压力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参与者被分为2组:浏览社交媒体或阅读电子书。然后,参与者会经历急性的社交压力,临时被告知需要做一个面试类型的演讲。*该研究在美国,因此选用的社交媒体为Facebook研究发现,在经历急性压力事件之前使用过社交媒体的参与者,会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社会心理压力,更高的积极情绪,以及低水平的收缩压。也就是说,日常使用社交媒体有助于提高人们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平时用社交app较多的人,即使在他们不使用社交app的时候面临突发应激事件,他们仍会受到以往这一习惯所带来的持续影响,更好地应对压力。
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发声,捕捉各类信息的动向。例如唐山殴打女性的恶性事件中,社交媒体便可以作为一种社会传播资源。围殴这种黑恶事件性质恶劣,会对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人们对于社会环境产生不信任感。社交媒体在这种时候便可以作为社会支持的一种方式,使更多的群众得以发声,扩大影响力。虽然社会舆论的压力可能使办案单位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受到影响,但是也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才能使这类事件获得关注。当普通人在面对恶性事件时,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找寻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个体/群体,也可以使自身的压力得到释放。社交媒体使用和抑郁症状社交媒体的使用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争议。一些长期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长和抑郁症状之间并无明显关联;而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一些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在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增高之前便已经出现。
社交媒体可以是压力源,也可以是社会资源,主要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在心理问题方面,虽然并不确定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和引发抑郁症状,但是长时间沉迷于其中会带来焦虑等其他心理压力。在日常浏览网页时,当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新闻引发自身的负性情绪时,及时转移自身的注意力,使用其他的方式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Rus et al (2018). Social media as a shield: Facebook buffers acute stress.
Wolfers & Utz (2022). Social media use, stress, and coping.
人和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些社交媒体也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决策。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初衷是为大众科普脑科学与人脑疾病相关知识,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文章内容均由脑脑查阅相关文献选取,内容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脑脑后台申请开通权限。
文章内容可能涉及医疗建议、方法等信息。这类内容只作为信息参考,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产品广告或意图,且包含信息不能用于医疗问题解决或疾病诊断。如需帮助应咨询有资格医疗专业人士。文章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