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赔技术不可少,细心发现少不了;融会贯通很重要,学习储备是个宝.......欢迎大家来到理赔大家共同谈的分享平台。
今天的话题来源于端端老师的切身经历,经过这次经历端端老师对于理赔人才的储备,人力资源的梯队建设有着更深次的理解,那么这一期就以《产学相融合,不失一剂理赔人力资源的良方......》为题开启分享,不到之处请诸位看官多批评、多指正。近些年在整个车险理赔行业弥漫着这样的一个“共情的现象”,那就是大家总觉得理赔的人永远不够用,理赔的培训走不进理赔人员的心里,各项数据指标的重压,只能通过挤占各种时间才得以去完成,那么如何能够优化现有的理赔人力资源状态,让理赔人员可以激发出更高的效率,更加适应现有的要求、环境和节奏,端端老师觉得坚定深化对应学校和保险企业的产学联合不失是一剂颇有成效的良方。
然而这种学校的选取一定不是选“最贵的”,而是一定要选择“最对的”。何为“最贵的”,例如唯“985”,“211”为首选项,最次也要是“双一流”;那什么是“最对的”,那就是专业对口的,并且实践课程占比要达到一定的比重,确保可以快速适应角色的转换。摒弃仅唯名校论的一种思,当然端端老师在这边不是带节奏,倡导“妖魔化”名校,而是可以在这些专业对口的学生入职一段时间之后,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禀赋,给予再深造的机会,这也是产学校企合作的“逆回路”,形成一整套的人才体系建设。暨从应用型大学定向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通过企业定向性培养介入确保定向培养的人才可以较早的适应、了解、到最终的理解认同企业的内涵文化,适用定向的工作;之后毕业入职的一段时间之后再递送回综合类大学进行深造,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探索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路,从而打通人才的培养壁垒,及提升了被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也更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引擎。
其实通过平时的观察,学校的培养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输出,缺少的就是企业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企业的培训更多的是奉行拿来就用的原则,只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就是好培训,缺乏的是对培训系统性、可持续性的体系建设。刚好双方彼此的“干货”,却是对方迫切需要的“良方”。
并且通过企业的提前介入,抓住了将企业文化的输出黄金时间,因为学生时代既是“懵懂时代”,也是“觉醒时代”,这时如果企业提升自身文化与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巧妙的融合,那么无疑这一部分定制版的同学们的留职存活率将大幅提升,对于企业来讲人员的稳定性也有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能盘活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从而形成战略循环。
在这一点上其实一些大型公司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例如中国人寿就有自己的本科学院,湖南长沙的保险学院;中国人保也有自己的职工学院,江西南昌的保险学校等都是行业成功的典范。
因此学校不妨将自己的属性拓宽成保险理赔行业的培训基地角色,而保险企业不妨将自己的身份也扩充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实训基地,彼此协同,将行业的人力储备层次做出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