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双本科+心理系硕士,用心理学教20万家长懂教育。全网1000万粉丝,致力于帮父母摆脱焦虑,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
作者:桂先老师
来源:视频号【桂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件门槛极低的事,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但很多经验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想教育好孩子、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某个家长能教好他的孩子,不等于你用他的方法也能教育好孩子。因为孩子的很多特点是不一样的,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同一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孩子。
那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家长一定要遵循规律去教育。总有些东西,不管孩子有什么特点,他都是需要的,这就是家长一定要遵循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根源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一定是最大的。很多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孩子的任何问题、根上都是家长的问题,孩子的优点也是家长的优点。
其他人比如老师也有一定影响,但他们只是一个干扰或促进作用,家长教育得好,老师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那家长的问题在哪呢?最底层的问题,一定是认知上的问题。家长的情绪、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引导的方法,都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教育孩子,是一件门槛非常低的事,但凡自己带过孩子、甚至只是看别人教育过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有认知,能说上几句。但想教好孩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为什么难?因为很多经验是不可复制的。比如某位家长的方法用在他家孩子身上有效,这跟当时的大环境、孩子自身的特点也是息息相关的,不等于他的方法就一定好。
因为环境在变,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也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家长该怎么办呢?家长一定要遵循规律去教育孩子。
共通的底层需求
什么叫规律?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特点,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擅长理性思考还是感性思维,总有些底层的东西都是相通的。
比如不管什么样的孩子,他都需要爱、需要安全感、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和自主感,这些需求是家长一定要满足他的。
但就是这些事情,很多家长都没有做好,更别提基于孩子的特点去引导教育。家长是怎么做的?很多家长通常都是反着来,去控制、批评、打压孩子。
破坏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内心力量是非常容易的,家长的吼催打骂就特别容易伤害孩子的内心、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但想要修复,那是非常难的。
而这些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就算孩子目前成绩落后、出现下滑和波动,那也不是什么大事,想提升还是很容易的。
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不管你做什么,他都很难提升。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以破坏亲子关系、破坏孩子的心力为代价,去逼着孩子学习。
如果孩子现在看起来问题很多,比如学习不主动、写作业拖拉磨蹭、玩手机停不下来,家长就不要追求别的,先把孩子这些底层的、共通的需求给他满足。
家长要有的认知
教育孩子,想让自己轻松,还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习积极主动,家长需要有这两个认知,一个是用成长型思维看问题,另一个是以人为本。
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用积极的眼光去看问题。与之相对的是消极的固定型思维,就是现在不好、就觉得以后会更差,现在好、也觉得以后会变差。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成绩有点波动,很多家长就会想“现在就这样以后可怎么办啊”。那积极的眼光是怎么看的呢?就是把问题当成改变和进步的机会。
失败本身其实是一件客观的事,它可以是成长的垫脚石、也可以是绊脚石,但到底会怎样?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待的。在心理学当中这叫自我实现预言。
第二个就是以人为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这个人,关注他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心理痛苦,而不是只盯着他写了多少作业、考了多少分、玩了多久手机。
但很多家长经常就只关注事情、关注事情可能导致的后果。而写作业、玩手机,这些本质上是行为、是结果,盯着结果我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行为是情绪的结果,而情绪是需求和痛苦的外化。关注人、关注情绪,本质上是在关注事情的原因。找到了原因,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真正地解决问题。
《孩子一生的底气》
(扫描二维码购买)
早一点懂得中国智慧,人生就不会如此艰难!
这一次重读南怀瑾,让你彻底爱上中国文化。
到底什么是底气?
给孩子金钱、学历、才艺、荣誉,都不如让他们学会人格自立,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才是一生的底气。
别让孩子生在一流的家庭,却只能接受末等的教养。
欢迎进入我的小店
(微店:北大姐妹花)
扫描上面二维码进入小店,更多好书批量下单!
关注我,走向学霸之路
视频号:桂先家庭教育
北大早起追梦团
每早6点带您学家庭教育
点亮“在看”
为我们共同成长打call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