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双本科+心理系硕士,用心理学教20万家长懂教育。全网1000万粉丝,致力于帮父母摆脱焦虑,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
作者:桂先老师
来源:视频号【桂先家庭教育】
面对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未来,孩子应该用什么去应对呢?想要孩子未来能够幸福乃至成功的话,家长一定要找到最底层的、确定性的东西,而不是只盯着成绩学历。
尤其在现在内卷的环境下,家长一定要找到这些点,然后时刻问自己:“现在养育孩子的所有言语和行为、给孩子的资源,是不是有利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素养?”
那家长要关注的、孩子最底层的能力或品质,到底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点,就是会做人。而做人最核心的点,就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说到做人,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道德层面,比如要诚实、善良。但其实真正的会做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而与人相处包含两个方面: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其中哪个更重要呢?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与别人的关系,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因为人活在世,最终其实都是和自己过的,只有学会了跟自己相处,与自己的关系明白了、自洽了,跟别人的相处才能够更顺利、更舒服。
自己的开心和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感觉才是最清晰、最细节、最具体的。别人再怎么理解、共情,也很难真正与我们契合。
如果不会与自己相处,不懂得满足自己,什么都是向外索取,甚至要别人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跟别人的关系也不可能处理得很好。
那如何教会孩子与自己相处呢?家长要做的就是两件事,首先是让孩子能够清晰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其次是教孩子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能够客观、全面、清晰地了解自己,然后正确地看待自己,是与自己好好相处的重要前提。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优缺点、擅长和不擅长什么、喜欢和不喜欢什么、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自我认知是非常关键的。
然后就是教孩子正确看待自己,能够欣赏自己的好,接纳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忽视自己的优点、整天纠结自己哪里不好。
具体要怎么做呢?想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实践加反思。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哪怕他的想法不是那么正确。
实践过后,家长再来带孩子反思,反思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反思哪里做得好、为什么能做好、这体现了自身的什么能力特点,下次要如何调整改进。
在这样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知道自己会对哪些事情感到轻松、开心、舒适,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特点,他的自我认知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当然很多时候,比如孩子不会反思、自我反思不到位,这时候家长就要去引导孩子。在引导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不要去说孩子哪里不好,就只说他的优点和进步。
在真实环境中实践
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孩子做什么、提什么要求、给他的资源,家长都要注意、这样是不是有助于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如果不是,就算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结果一定会是错的。最典型的、就是家长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批评指责孩子,还有就是包办代替、给孩子铺路。
这样做会破坏孩子认识自己的过程,而且家长还会很累。因为家长的安排不是孩子自己的实践,那只是家长营造出来的虚拟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真的想为孩子好,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实践、去成长。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很多事情他只能靠自己。
所以家长一定要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不管结果怎么样、那都是孩子目前真实的能力体现。这样孩子才能够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然后家长一定要多认可孩子好的能力和品质,对于不好的部分、家长一定要允许,而不是天天想着改造他。自己的不足被允许时,孩子才会想着去改。
很多家长经常想改造孩子,但你想培养的习惯他养成了吗?那些坏习惯他改了吗?并没有。而且很多家长就是在改造孩子的过程中,把他的优点都给打磨没了。
教育孩子,家长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做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才会更顺利、舒适。
与自己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对这两点是不是有利的。
《易怒的男孩》
(扫描二维码购买)
专门解决愤怒情绪,男孩呀,真是令人困惑的生物。
为了帮那些情绪化的男孩走出愤怒、焦虑、抑郁的困境,心理咨询师大卫托马斯从近30年的针对男孩心理及情绪问题的咨询经验和案例中总结出养育智慧,探究男孩消极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指导。
在精心设计的40个刻意练习中,家长可以明确自己在男孩培养方面的使命,锻炼男孩的“情绪肌肉”,助力男孩拥有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和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
欢迎进入我的小店
(微店:北大姐妹花)
扫描上面二维码进入小店,更多好书批量下单!
关注我,走向学霸之路
视频号:桂先家庭教育
北大早起追梦团
每早6点带您学家庭教育
点亮“在看”
为我们共同成长打call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