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的16个问题点

文摘   2024-09-09 08:05   上海  
生产作业品质的保障依赖于作业指导书,但作业指导书时常存在一些问题点,使得其价值无法发挥出来,给员工带来困惑,最终影响品质与效率。
本文梳理出作业指导书常见的16个问题点,供企业相关人士进行比对,以此优化作业指导书。

1、该有作业指导书的地方没有作业指导书。

某企业喷漆工序,简单设定了工艺要求,由于缺乏作业指导书的明确说明,实际作业中的喷漆厚度为要求厚度的两倍甚至更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纸上谈兵,想当然地做出一份作业指导书。

某企业让刚毕业的大学生编制作业指导书,大学生对现场与产品还不了解,闭门造车一般编写,作业指导书的实用价值可想。

3、作业规定远不及员工实际作业方法便捷/有效。

作业指导书未体现出优化的特征。
某企业作业指导书规定一小时清洁一次作业台面,员工实际上清洁频率远高于此,因为员工知道如果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就会导致因为台面有残屑致使产品表面出现划痕等不良。

4、作业指导书缺乏清晰的图示、卖弄“专业词汇”等。

作业指导书应符合“KISS”(Keep It Simple & Stupid)原则,尽可能清晰、简明,易于理解。

5、作业指导书未融合设计、样品、小批量等过程中的管控要点。

作业指导书并不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而是经历设计、样品试制、小批量生产等过程逐步摸索出来的质量风险管控方式的具体呈现。
由于缺少了上述过程,不少企业的作业指导书存在着“先天性不足”。

6、作业指导书上工艺参数设置不严谨。

某客服中心规定:“电话铃响后,第一时间接听客户电话”,但不同的人对“第一时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工艺参数设置”不严谨的事例。更好的要求为“电话铃响三声时,接听客户电话”,从而减少歧义。

7、作业指导书与其他文件有冲突。

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与关联文件如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有冲突。某些时候,某一份文件更新了,关联文件却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导致这种状况。

8、未及时根据员工意见更新作业指导书。

员工是作业指导书的实际使用者,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客户,因此需要及时吸纳员工的反馈意见。

9、作业指导书主要给客户看,而非员工作业指导用。

某些企业的作业指导书只是为了展示给客户看,做做样子而已。“只能看,不能用”的作业指导书对员工有负面影响,他们会认为企业管理者除了“形式主义”、“糊弄人”之外,啥都不会。

10、作业指导书藏于“高楼”之上,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有些企业将作业指导书不放在现场,而是出现作业疑问时才找来作业指导书。正确做法是,作业指导书应放置于现场,方便员工参照阅读。

11、作业指导书过于啰嗦,一般作业指导书就一页纸,有些企业作业指导一连好多页。

作业指导书一般用A4或A3大小的一页纸予以呈现,方便悬挂、张贴以及方便员工阅读。

12、作业指导书某些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比如要求员工按理想化的状态生产产量。

过于理想化的要求相当于“强人所难”。

13、作业指导书未贴合企业实际(比如“小批量多品种”,而且已经有工艺卡)。

某些小企业人手少,批量小品种多,如果每个产品每道工序都有作业指导书,确实存在难度。这种情景下,需要做到或可考虑:①关键工序必须有作业指导书;②用流程图加作业要点说明作业要求;③适度文件融合,如将作业要求融合到工艺卡中去。

14、文件的琐碎化(应适度整合,一语中的)。

一份作业指导书并没有完整呈现作业要求,员工在参照作业指导书时还需要参照工艺技术文件、图纸等其他文件。
好的做法,尽量在作业指导书上呈现完整的作业要求。

15、未充分进行作业动作优化、防呆运用等措施,未考虑生产线平衡。

作业标准意味着安全、简化与优化,专业化的作业优化方式包含作业动作优化(消除动作浪费)、防呆运用(减少错误率、提升效率)、生产线平衡(减少生产瓶颈的不良影响)。

16、未及时更新作业指导书。

这是很多企业的不良表现。正确做法是依据工程变更、员工意见以及作业改善等,对作业指导书进行更新,确保作业指导书在当下处于“最优”状态。

员工质量意识差,与企业提供的作业指导书水准不高有很大关联。员工话语权小,不少时候,作业指导书存在的问题点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作业指导书水准不高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产品一致性难以保障,进而导致不合格率偏高。细究起来,作业标准很多时候是品质问题、效率问题的根源。

精益工场
分享管理、质量、班组、精益、6S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