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之赵国(二),大难不死的赵氏走成赵国

文摘   2024-12-11 16:53   浙江  

赵国在还是赵氏时,作为晋国的世家大族,曾经风光无限,也曾差点在内斗中被灭族,留下极具故事性的赵氏孤儿一说。而赵氏孤儿的赵武,也不负众望,重新壮大赵氏,再次站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而彼时,晋国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改变,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从原来的十一个世家大族,到只剩下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家对应了六卿,相对稳定。

赵氏在经历了赵武及其儿子赵成两代后,出了一个能力很强的掌权人——赵鞅。赵鞅是赵武的孙子,因为父亲赵成的早亡,赵鞅执掌赵氏时,年纪尚小,资历尚浅,初入晋国政坛虽位列六卿,却是六卿中最末的职位下军佐。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插个小知识:晋国六卿职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赵武的爷爷赵盾、赵武、赵鞅都曾做到过正卿。

实力加运气,往往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很幸运的是,此时的中军将是韩氏的韩起。

世家争斗厮杀的大环境下,有抱团的,也有关系和睦的,如韩氏与赵氏,之前提到过,赵武能够回到顺利承袭赵氏、回归晋国的权力阶层,得多亏韩氏韩厥的帮助。

所以,步入政坛的赵鞅在韩起的帮助下,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一步步做到了晋国的正卿,打破了晋国三军六卿的局面,与韩氏、魏氏、智氏联手,消灭了中行氏、范氏,转为二军四卿的局面。也扩大了赵氏的地域范围,拥有邯郸、长子(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晋阳(山西省太原市附近)等十余座城邑,为赵氏能成为最后的三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赵鞅在后世被称为赵简子,他去世后,其子赵毋恤成为赵氏掌权人,即我们熟悉的赵襄子,赵简子赵鞅与赵襄子赵毋恤,合称为“简襄之烈”。

赵襄子时期,智氏为正卿,执掌晋国政事。当时这四卿中,也是智氏最为强大,智氏也渐渐露出想要独享晋国的野心,借恢复晋国霸业之名,要每家都交出一个万户城邑给晋国公室,韩、魏两家无力反抗,只能上交,而赵襄子却明确拒绝。

赵襄子为何拒绝交出万户城邑?看了赵襄子的生平以及彼时大形势的分析,我感觉无非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四家的综合实力来看,智氏无疑是最强的,赵氏排第二,第二不服第一真的是人类自带天性。二是赵襄子的性格问题,能力强的人性格上就是不愿意轻易交出自己的所有物。

这一拒绝,惹怒了智氏,智氏联合韩氏与魏氏,围攻赵氏,这便是有名的“晋阳之战”。赵氏在晋阳被围困,持续了一年之久,缺水断粮,战斗力也到了最低。在危机存亡之际,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私下接触韩氏、魏氏,用“唇寒齿亡”的道理说服了韩、魏“倒戈”,于是韩、魏与赵三家联手在公元前453年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势力范围以及权力。

数学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状态,韩赵魏三家便如此,谁也灭不了谁,谁也不愿意联合谁去灭剩下的一家,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三家架空了晋国公室,晋国名存实亡,实质上已经三家分晋了,只不过差周王室的官方认证。

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赵氏正式成为赵国。彼时,赵氏的掌权人是赵籍,史称赵烈侯,为赵国的开国君主。

三家分晋后,最先强大的是实施了“李悝变法”的魏国,而当时的魏文侯也深知与韩赵处于同盟关系,对魏国的发展是最有利,他维持住三晋同盟,其他诸侯国也不敢轻易来犯。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赵国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稳,可赵国内部却不思进取,争斗不停,隔几年便是争夺君位的戏码上演。斗到隔壁的中山国趁机复国。也给了魏惠王背弃同盟的机会,让大将庞涓攻打赵国,一路打到邯郸,便有“围魏救赵”的精彩故事,若不是恰巧有齐国的田忌与孙膑,赵国成为短命鬼也是很有可能。

直到公元前350年,又一次内斗,而在内斗中胜利的赵肃侯稳定住了赵国政局,执掌政权25年间,虽然时常遭到临近诸侯国的威胁,在争霸中并无明显的优势,但总算是保全了赵国的基业,也让其他诸侯国不敢小瞧了。

等到公元前325年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继位,变法图强,赵国崛起。总能大难不死的赵国,它的后福是如何的呢?


程小鱼
作为家庭主妇跟文字爱好者,深入到柴米油盐,浅出至生活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