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之秦国(四),六世余烈,抓住分久必合的趋势

文摘   2024-11-05 23:15   浙江  
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的次子安国君赢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不过这个国君正式在位时间只有三天,便去世了。
秦孝文王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第五世,这三天“王之旅”,和他爹秦昭襄王活得时间长有直接关系,被立太子时已经37岁,等到登顶都50多岁了。虽然并未做出值得一说的大事,但从结果论,至少选对了左右历史走向的继承人——秦庄襄王嬴异人。他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爹。
走到秦庄襄王嬴异人这一段及之后,我们便熟悉了很多,因为故事性和话题性十足,写进小说里的,搬上荧幕的,都很多。
嬴异人是秦孝文王众多子嗣里处于中间的一个庶子,他的母亲并不受宠,早年就被送到赵国做质子。又因为秦赵两国的关系并不好,嬴异人在做质子时的生活比较煎熬,直到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出现,他也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吕不韦相助嬴异人的这一段,便有了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处,嬴异人则是那个“奇货”。
靠着吕不韦的钞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一番打点之下,嬴异人不仅成功回到了秦国,而且还成为了彼时还是安国君的秦孝文王的嫡子,并改名子楚,成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这里需要插一句,嬴异人在赵国认识了吕不韦后,喜欢上了吕不韦的一名姬妾,历史上称为赵姬,而后就迎来了嬴政。
秦庄襄王嬴异人继位,可是他在位的时间也并不长,只有三年便因病去世。

图片源自网路,侵删,下同
虽然只有三年,但也做了不少事。一是重视人才,吕不韦自不消说,一辅佐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的那些贤臣,他依然厚待,如蒙骜、王龁等;二是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百姓,缓和了连年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彻底消灭了周王室的残余势力。
写到这里,我在想,若是秦庄襄王再多活几年,历史会改写吗?也许,不会。
公元前247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庄襄王去世,其子嬴政继位。之后便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嬴政如何从秦国国君一步步走向秦始皇的历史。
“奋六世余烈,振长策于御宇内”,西汉史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中这样说到,秦始皇继承并发扬了其六代先祖的功业与遗志,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这六世里面,相比较而言,显然秦孝公、秦惠文王与秦昭襄王在掌权期间,对秦国、对东周列国都是有着实质性的“业绩”——秦孝公,变法图强,把秦国变成了强国;秦惠文王,巩固权力、用连横破合纵;秦昭襄王,东征西讨多年,其他六国的实力大大被削弱。
秦武王、秦孝文王与秦庄襄王,在位时间短,没能用强势的“业绩”说话,但起码有一点,他们在位期间,在国事上没有犯过决策性错误,秉承住了先人的遗志。秦武王打开了秦国东进的道路,秦孝文王与秦庄襄王,把土壤踩得更加结结实实的,人才、经济基础、军事,为秦始皇的事业做好了准备。

整个春秋战国的那几百年间,比秦国要强大的诸侯国有,如晋国、齐国、楚国、魏国等等,那为什么是秦国呢?
还是那句话——“奋六世之余烈”,仔细盘算一下,是不是找不到一个诸侯国能有连续六任国君都是“明君”,不昏庸,不无能?试想一下,我们寻常百姓家里有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而一个国家能做到“奋六世之余烈”,真的挺惊叹。
我在东周列国之其他诸侯国的文章里,经常会说类似于“谁谁打下的基础,够后世挥霍好久了”“这个家底就这样被霍霍干净了”的话,在秦国这一篇章里却不曾用到。
再者,“明君”的标配能力必须是重用人才。他们个个都大胆启用人才,而且所用之人哪一个都具备当时的顶尖级别的才能。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武王与甘茂,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秦孝文王厚待先王贤臣,秦庄襄王与吕不韦。更不消说后来秦始皇嬴政的周围,人才更是济济。
那么相比较,其他诸侯国的“明君”少有不说,自然也会错过人才,要知道帮助秦国强大并实现大一统的那些顶尖人才绝大部分都不是秦国人。甚至不仅仅是错过,那些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还能打败秦国的人才,如廉颇、李牧、信陵君等等,也都毁在了自己国君的手上。
几代人的坚持与传承,明君与人才的作用,把握住了分久必合的趋势,最终成就了秦国到秦朝的变化。

程小鱼
作为家庭主妇跟文字爱好者,深入到柴米油盐,浅出至生活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