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之虞国,大义的开头,故事性很强的结尾

文摘   2024-11-26 23:05   浙江  
前些天,孩子和我一起谈论春秋战国历史时,他说“妈妈,我最同情的是虞国和虢国”,我问为什么,他说“被晋国坑惨了。”于是,我走进了假道伐虢、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中主角之一的虞国。
虞国,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虞国国君的背景要追溯到西周还未灭商之前作为周部落存在的时期了。
在殷商后期,周部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公亶父的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他不仅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到了岐山,而且在选择继任者的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
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从大到小,太伯,仲雍,季历。经过公亶父认真考察一番,发现孙子子昌有大才,能堪大用。但子昌是季历的儿子,若要子昌成为继任者,那么要先立季历为继任者,进而需要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与仲雍的谦让才行。
太伯与仲雍意会到了公亶父的意思,两人便都离开了岐山,到外面自己去闯天下了。后来子昌顺利成为周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周武王的父亲。
周武王在西周建立之初,感念两位堂爷爷的谦让,于是派人寻找他们的后人,给予封地。据说太伯、仲雍两人来到了荆蛮之地创业,太伯没有后代,由仲雍一脉传承。周武王找到他们的后人叫周章,而周章已经是吴地(吴国)的君主,那么就赐封了虞地给他的弟弟,史称虞仲。所以虞国就这么诞生了。
虞国,公园前1046年到前655年,也是姬姓诸侯国,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坐落在中条山最开阔最低平之处。虞国的爵位是公爵,是初封的八大公国之一。它在当时也是作为周王室的屏障之一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地理位置上虞国与虢国一起,守护周王室的西大门。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二是虞国靠近解县盐池(又叫河东盐池,今为运城盐池)。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周初期就开凿了一条盐道——虞坂古盐道,将盐池的盐运送至中原地区,必须经过虞国。这条古道在今运城平陆县,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所以,最初的虞国有着高起点,那又为什么没能成为大国呢?首先虞国的疆域非常小,它的地理位置也确定了很难向外扩张。其次,在西周的那些年,由于地位比较高,受到周王室的照顾比较多,很难有进取之心,当然也没出现过天纵奇才的君主。
那么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对诸侯国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虞国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小。小到怎么说呢,除了它的开头和结尾,竟然中间没有一点信息。也许某一天,也如中山国一样出土一些遗物,好能让后世略知一二。
于是直接来到虞国的结尾。
到了春秋中期,晋国一步步崛起,特别是曲沃代翼之后。曲沃代翼是小宗取代了大宗,是周礼不允许的。作为周王室及周礼的忠实拥趸——虢国,自然是对晋国非常不满,曾两次因此事两次攻打晋国,当时在位的是晋献公,一个手段凌厉且毫不手软的国君。不管是出于复仇,还是出于扩张,晋献公计划攻打虢国。而虞国因为境内有一条能便利通向虢国的“道”卷入了这场斗争。这就有了假道伐虢以及唇亡齿寒的故事。
虞国位于中条山中的平原地区,它实际是一个盆地,不仅能很轻松的实现在中条山南北两侧穿行,而且只要控制住南北两头山口,便是外敌入侵的防御工事。而位于南北方向对面的便是虢国控制的黄河渡口。这个区域呈现出一个唇齿相依的态势。虞国与虢国形成同盟,晋国想打其中任何一方,都能马上得到另一方的援助。

但同盟这个东西,是可以瓦解的,对虞国用的是宝马与美玉。
晋国问虞国借了两次道。第一次是公元前658年,晋献公让他的大臣荀息带着宝马与美玉到虞国去见虞公,虞公不顾大臣宫之奇的劝阻同意借道,并还派兵协助了晋国,晋国打下了虢国的下阳城。

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55年,晋国第二次问虞国借道,虞公依然不顾宫之奇晓之以理(唇亡齿寒)的劝阻,同意了。而这一次晋国不仅顺利灭掉虢国,返回时再顺手也灭掉了虞国。(晋国这次灭掉虞国,还为秦国带去了顶级人才百里奚。
唏嘘不已。
这个虞公从此被标注了贪财。不过,从国力、国君能力以及人才属性来看,即使虞公不同意借道,被晋国灭也是迟早的事,只是没有了被讥讽的名声,也许还能被称赞,是大义的开头,也是大义的结尾。

程小鱼
作为家庭主妇跟文字爱好者,深入到柴米油盐,浅出至生活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