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讲了人类本身的进化以及一些工具使用(生产技术)的发展,这是窥探人类社会发展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人类比起那些凶猛的动物来说,是不是身体上没占什么优势?跑得不如猎豹快,也没有老虎狮子一样锋利的牙齿。要是一个人在外面碰到一头老虎,大概率会被老虎吃掉,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你之前听到过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呀,不管是猿人、古人还是新人,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了活下来,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他们会组成一个集体来共同抵御猛兽的袭击,对抗来自大自然的风险。
而这个集体不是随便组成的,不是我看你顺眼我就和你成为朋友,或者是有人把他们分成一组。这个集体的基础就是血缘,在历史上专有的名词是氏族。氏族,意思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小集体。
有了氏族的出现,我们把它称为氏族社会时期,这时人类已经发展到新人阶段了。为了方便形容和区分,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这个时期分成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先出现的是母系氏族公社,它存续了大概三四万年,这个说法虽然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超过一万年是有的。
在这个时期,一个氏族的一群青年男子集体出嫁到另一个氏族中,与一群青年女子互为夫妻,而在这种群婚形态下,由于男女关系不固定,生出来的孩子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所以,氏族成员只能按母亲的血缘来确定,这就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个跟现在社会息息相关的东西,就是姓氏。你姓李,我姓程,“姓”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
它的出现,就相当于给人做一个标志,你是这个氏族公社,我是这个氏族公社的,所以,姓在一开始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而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确定的,母系氏族公社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我们后面会发现,很多远古的姓,是女字旁。比如夏朝的姒,周朝的姬姓。
在母系氏族公社期间,人类重要的进步是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驯养、繁殖。植物的种植发展成为农业,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方式,原来靠的事狩猎采集,现在自己都可以生产粮食了。动物的驯养、繁殖发展为畜牧业,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养鸡养鸭喂牛啊。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比狩猎采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我们通过考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很多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栽培“粟”开始,黄土地带的土壤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这种植物成了我们老祖宗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粮食,现在也有,它去壳以后,就是我们吃的小米,黄黄的,一小粒一小粒的,你经常吃,营养价值很高。
而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我们发现了水稻的种植。
因为农业的发展,新人开始定居下来,就有了房屋,手工业也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有了陶器,锅碗瓢盆也有了,在出土的陶器上,还能看到一些符号图案。
食和住有了,衣也有了,人已经不再赤身裸体,他们会做衣服啦。
可是,女性由于先天体力上就弱于男性,慢慢地,随着农业的继续向前发展,人类在生产上需要更大的力气,需要更强的体力,显然女性已经不能承担繁重的农活,渐渐地,获取生产资料,获取食物保证生存的这些事就转移给了男性,男性逐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
你问:妈妈,那既然男性天生力气比女性大,为什么一开始就不是父系氏族公社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之前说过,那时候的人类以采集植物、狩猎来维持生存。采集植物这种简单的事情大多由女性来完成,而男性则以狩猎为主,但是人类越来越适应自然界,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那么人口就会增加,单靠这些食物的来源已经不能满足这么多人的生存,比如狩猎,有可能好几天都打不到猎物。
后来有了农业种植,驯养小动物变成家禽,这些食物的来源是可以稳定的,而当时主要是女性从事这样的工作,所以逐渐她们在人类生存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男性当时依然活动在一些狩猎的活动中,贡献并不大。
可能还会有别的一些原因,不过这是一个好理解的角度,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