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源自杞国,《守株待兔》里有个宋国人,《东郭先生与狼》里的狼被称作中山狼,是中山国的狼。前两个故事的作者都是东周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中山狼这个故事的作者却是明朝时期的人,只是借了中山国的背景而已。
那么中山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呢?中山国与我们之前了解到大多数的诸侯国不一样,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至于有没有得到周王室官方认证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是认为是东周时期分封的子爵级别的诸侯国;一是认为是自封的,只是周王室已衰微,这个承认与否并不重要,但显然是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认可。
个人认同第二种说法,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替中山国立传,而中山国怎么说也是“五国相王”事件的主角之一啊。要知道司马迁是个看重“名正言顺”的史学家,即使中山国的历史在当时也无据可考,大可以如同杞国一样“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一言以蔽之。但却没有。从而我想,至少在司马迁的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里,有一种可能中山国是没有拿到诸侯国的官方许可证。
不过大家都认同的是:一是中山国不是中原华夏民族,而是北狄中的一支部落——鲜虞人。二是它是因为自身有实力才能立足于危险丛丛的春秋战国时代。
前面提到一句,“即使中山国的历史无据可考”,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可能由于秦朝立国之初的“焚书”,也可能是因为中山国选择了另外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历史。
1974年现代考古学家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了两座战国时期的王族陵墓,后经考证,确认正是中山国两位国君的陵墓,并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上发现了刻有中山国王室相关的一些文字,专业术语——铭文。再结合一些别的史料记载,为此大致可以确定一些信息。
当它还是鲜虞时期,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也许是向往中原的丰衣足食,下定决心想要往中原一带内迁,来到了太行山北麓的滹沱河流域,如今河北省石家庄、保定一带。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以及与其他几个戎狄部落的合作,在春秋早中期不断地攻击周边的诸侯国,如刑国与卫国。齐桓公的“尊王攘夷”行动中,它是其中之一的“夷”。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到了春秋中后期,遏制它发展的便是强大的晋国了。但晋国的六卿之争内政不稳,而鲜虞自己也比较强悍,与晋国的战争互有胜负。并于公元前506年在中人城(今河北保定一带)建国,由于中人城中有山,便得国名“中山国”。
晋国当然非常不满意中山国的出现,于是接连两次攻打中山国,但都均未取得胜利,而晋国自己国家内讧依然在继续,使得中山国得到喘息的机会。
中山国抓住这个机会,大概是摸索到了中原诸侯国之间那种敌敌友友、寻求平衡的微妙关系,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竟联合齐、鲁、卫三国一起攻打晋国,并获取了晋国的一块地方。
晋国当然会反击,内乱稍平息便开始出手报复回来。于是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战中,中山国在公元前457年被晋国赵家赵无恤攻陷。但此时的中山国并未完全被灭国。托福于晋国的内斗,晋国另一大家族魏家见不得赵家独享胜利,几经商议之下,中山国依然存在,国君称号保留。魏家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国君中山文公。中山文公也是史料上记载的第一位中山国国君。
中山文公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是把国家的主力军迁回到了太行山区,积蓄力量,培养后人,以期复兴。
中山文公的积蓄力量,军事、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他们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思想,从政治军事制度上着手,也重视人才,一步步走向国力全方位的强大。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过了许多年,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国正式封侯,中山国等到了复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