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之赵国(三),悲壮,无限唏嘘的后半生

文摘   2024-12-14 16:19   浙江  

赵武灵王接手赵国前,他的父亲赵肃侯稳定住了赵国的政局并在诸侯间打出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其他诸侯国不能小看了。

但赵肃侯一去世,年纪不大的赵武灵王就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负——他给父亲办葬礼时,魏、楚、秦、燕、齐五个诸侯国竟然各派一万精锐之师来参加葬礼,明晃晃地要给他一个威慑。

其后几年,赵武灵王在外交上多做点事情,与诸侯国搞好关系,通过抱团来保护自己,比如参与了魏国发起的“五国相王”,与魏、韩、燕、中山四国一起称王,但没过多久赵武灵王主动去了王号,仅称“君”,他认为赵国的实力不足以称王。

这点自知之明,来源于赵国在与齐、魏、秦等国之间的战役中几乎没有取胜过。加之和北方少数民族接壤,还要抵御匈奴、林胡和楼烦等的侵扰。这些让赵武灵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胡服骑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军事服饰上穿窄袖短袄,比起中原华夏穿的宽衣长袖来说,方便很多;而他们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于是,赵武灵王就在赵国上下推行穿胡服、练骑射,也因为这一举措,得到一些游牧民族的认同,进而服从于赵国,甚至还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骑兵,这样赵国的军事实力直接上升了好几个档次,成为当时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

而赵国成为强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灭了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中山国。这样赵国的领土完全连在一起,并继续扩大。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的疆域范围到了顶峰。(可点东周列国之中山国(下),战国的第八雄

这里插播一个细节,秦国秦武王举鼎而亡之后,赵武灵王护送了在燕国为质子的嬴稷回国继位,即后来的秦昭襄王。结果论一下,对赵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太明智的决定。

而赵武灵王还做了一个更加不明智的决定——壮年退位。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赵武灵王27年,他在身体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把王位禅让给了自己才10岁的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当时他自己大概也就四十来岁。

后世揣测,颇具创新意识的赵武灵王想搞二元政治,将内政交给赵何处理,自己则专注于赵国对外事务上,事实上赵武灵王也确实有一些野心,比如谋划灭秦,曾装扮成赵国使者出使秦国,面见秦昭襄王。

然而,在这个创意举措的背后,却有着非常大的隐患,什么隐患?赵何并不是太子啊,早前已立好嫡长子赵章为太子,赵武灵王甚至跳过了“废掉太子,另立赵何为新太子”的这一步,直接禅位了。

这还不止,他某次在看到赵章身为哥哥还要对弟弟赵何行君臣之礼,有了恻隐之心,来了一个骚操作:把赵章封在代地为代王。颇有点要把赵国一分为二的意味。

这就导致了后来的沙丘宫变,赵章被杀,赵武灵王活活被饿死。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到春秋时叱咤风云的齐桓公,这两位何其相似的凄惨结局。

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的走向可以说是和秦国息息相关。我们熟悉的完璧归赵、渑池会盟、长平之战、纸上谈兵、邯郸之战、窃符救赵等那些故事都发生这两国之间。

先是赵惠文王时期,虽然比起赵武灵王来说,他少了一些胆识与雄才大略,但贵在有识人之明,而且还主打一个“善纳忠言”,分得清大是大非,这是一个明君的必备品质。后世熟悉的蔺相如、廉颇、赵奢,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对这个时期的赵国,《战国策》里是这么评价的:“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当时强大的齐国和秦国都没能顺利扩张,赵国功不可没。

彼时秦国国君是秦昭襄王啊,他没在蔺相如手中如愿获得和氏璧,也没在渑池会盟里羞辱到赵惠文王,赵奢在阏与之战中歼灭秦军八万,廉颇又于几邑(今河北大名)大败秦军。

可以这么说,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是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然而,等到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事情却不一样了。

起因源于韩国的上党郡,这是一个秦国扩张路上必须要拿下的地方,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进攻上党,韩国节节败退,深知上党保不住了,当时的上党郡守不愿意投降秦国,转而把上党的17座城池献给了赵国。因此秦赵两国爆发了相当惨烈的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赵国迎战的是廉颇,在起初接连失利后,廉颇采取了龟缩的策略,虽不主动出击,但秦国也没能攻下赵军。而赵孝成王却坐不住了,他不满意廉颇的处理方式,还派级别比较高的大臣去秦国求和,虽然当时大臣虞卿苦劝此举不可,建议他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若是去秦国求和,让其他诸侯国以为秦赵议和,必不会出兵相帮。但赵孝成王完全不听劝。

不听劝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廉颇的僵持战,实质秦国也是耗不起的,秦国便有了离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根本不怕廉颇,怕的是赵括。赵括是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也就是“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

果然赵孝成王中计,派赵括替换了廉颇。虽然在替换之前,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苦劝了他,各种道理告诉他不能用赵括,他依然不听劝。而他不知道的是,秦昭襄王这时也偷偷换了主帅,换成了战神白起。

不听劝的结果就是,赵军大败,四十五万人被坑杀。试想,那场面该是何等的惨烈,何等的残忍与血腥,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赵国的精锐部队消灭殆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赵国国力也因此衰微。

写到这里,很多读过历史的人,会替廉颇惋惜,骂赵孝成王的固执愚蠢,是他一手造成了赵国这样的局面。但也需要补充一点,赵孝成王也有一点对现实的无奈。这个无奈要追溯到赵武灵王。

有一句古话: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争频发的时代,粮草真的非常重要,而赵武灵王的改革,侧重于军事,并没有深入到农业与经济里。反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均有深度涉及农业改革。特别是秦国,非常重视农业不说,还兴修了造福当时以及后代的水利工程。

长平之战成了一场持久战,对赵国来说,肯定是个巨大的消耗,站在这个角度,赵孝成王想要速战速决是可以理解的。

赵孝成王割地求和,却又不愿意交出城池,再次爆发邯郸之战,赵国公子平原君率民众奋力抵抗(毛遂自荐的故事也源于此),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等集合了可以集合的力量,总算赵国惨烈地击退了秦军,换来了一丝活路,得以喘息。

而后继位的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彼时秦国已经是嬴政掌权,秦国更加虎视眈眈,而诸侯国之间的合作与战争也一直存在。九年间若说作为,便是重用了本在边境抗戎狄的李牧;若说有过,信了谗言,误会了尚能饭否的廉颇;再一个过,就是选错了继承人。

赵悼襄王宠信倡女(歌舞女艺人),先立妃再立后,并废除了原来有才能的太子赵嘉,立倡女所生的儿子赵迁为太子,即赵王迁。

赵王迁本是一个无能且贪图享乐的人,继位后倒是助攻了秦国大一统的脚步——冤杀了李牧。且不说与北方戎狄、其他诸侯国的战役李牧打赢了多少场,只说对阵秦国,李牧领导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保持全胜,曾歼灭过秦国10万精锐。

然而,秦国再次用了反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郭开诬陷李牧造反,赵王迁秘密捕杀了李牧。李牧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灭亡。

而后赵国大夫在代郡立赵嘉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趁灭燕国之势转而攻代郡,俘虏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何其悲壮,又无限唏嘘。

要知道,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二,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要知道赵国也是人才济济。真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感。

不过历史就是这么有趣:那个亡秦朝的关键人物,赵高,是赵国宗族后人。



程小鱼
作为家庭主妇跟文字爱好者,深入到柴米油盐,浅出至生活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