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寿梦借晋国“联吴制楚”的机会,带领吴国一步步走向强大。他去世前想将国君之位让给仁德贤明的四子季札,但季札没有接受,于是留下“兄终弟及”的遗训,想要从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老三再名正言顺的交给老四季札。
看到这里时,我在想:寿梦难道没有想考虑到,如果按照正常死亡的年岁计算,等到前面三子国君之位传完,说不定季札早就过世了?
然而事情就这么玄乎。
老大吴王诸樊在位十三年,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时年48岁。
老二吴王余祭在位四年,公元前544年,被越国俘虏刺死。
老三吴王夷昧在位十七年,听了季札的建议,减少了外出征战的次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生上。公元前527年,夷昧去世,年纪约为54岁。
这么一算,季札如果继位,彼时年岁还不算大。有一说,晋文公重耳执掌晋国大权时也62岁了(史料里对晋文公的出生年月有异议,也有一说是36岁)。但吴王夷昧去世后,季札又一次避让了国君之位。吴国大臣于是让夷昧的儿子吴王僚继位。
季札虽几次让国,却一直没有停止为吴国做贡献。他作为外交大使出使列国,在诸侯国面前展现出了博学、睿智、仁义的一面,如劝说晏婴释权,延陵挂剑(季札被分封到延陵,故史称延陵季子)等等,用他的才华为吴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好形象。
他的游历各国,为吴国带回来了更先进的中原文化以及文明,对吴国百姓起到了开化的作用,也为传承千年的吴文化奠定了基础。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季札是个十分睿智的人。只一点,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大概率季札会是个仁德贤明的国君,但个人认为,他的仁德与贤明适合和平年代,而放在“无义战”的春秋时代,小国完全做不到独善其身,更何况吴国早已被拉下水了。
而季札,甚至活到了吴王夫差时期。这是后话。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回到正题。吴王僚继位后,依然践行“制楚”的策略,几次征伐楚国及其附庸国,也顺带打打邻近的小国。
然而,吴王僚的继位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不满——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既然叔父季札不愿意继位,那么论理,传到后一辈人,应该是他继位。所以公子光存了篡位的心思,偷偷招纳贤才,也招兵买马。
直到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投奔吴国的伍子胥的到来,公子光有了靠谱的助力。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便将一位名叫专诸的武士推荐给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季札出使晋国,吴国主力军队也攻打楚国去了,公子光抓住机会请吴王僚吃饭。席间,专诸把剑藏于鱼腹之中,趁献菜之际,拔出剑刺杀了吴王僚。这把剑便是历史有名的“鱼肠剑”。
刺杀成功,公子光得以登上国君之位,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吴王阖闾。
季札回到吴国看到这一切,虽然悲痛,但并没有做过多的动作,这又是他的睿智之处。他知道,如果他问责阖闾,对吴国的政局稳定没有好处,甚至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好在阖闾之后在治国上并没有辜负他。
当时的吴国虽已逐渐强大,但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大片荒地没有充分开发以储备粮食,军事防御工事也不够完善等等。
在国事上,阖闾任人唯贤,重用伯嚭、伍子胥,听从建议劝民农桑,兴修水利,还命伍子胥主持修建了阖闾大城。
在军事上,在伍子胥大力举荐下,阖闾重用了军事天才孙武。我们熟知的那个“孙武杀妃”的故事,杀的便是阖闾的两名妃子。孙武操练士族,提高了吴国的军事素养。同时,阖闾还命工匠制作锋利的宝剑,便有了武器史上光彩照人的“吴钩”。
插一个吴钩的简单介绍。吴钩,出现春秋时期,刀刃为曲线形的刀,以青铜铸成。后世常被文人写入诗篇,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白的“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杜甫的“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等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粮食充足,兵强马壮,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依然指向了强大的楚国。
他先是于公元前512年灭亡了楚国的附庸徐国和钟吾国,接下来几年继续疲楚战略,不断侵扰楚国。直到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都,在位的楚昭王逃亡,以三万人的军队打败了二十万人的军队。
而历经几十年的吴楚在江淮地区的争霸,也随着这次的战争而结束。若不是吴国的后院失火,若不是秦国的出手相救,楚国当时可能就亡国了。
吴国后院失了两把火。一是越王允常趁吴王阖闾在郢都,吴国国内空虚,于是率军攻打吴国。二是阖闾的弟弟夫概见阖闾滞留楚国且接输给救楚的秦国,便暗自回吴国并自立为吴王。阖闾因此率军返回吴国灭火。
在强敌楚国衰弱之后,吴国面对的就是与越国之间的恩怨了。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吴王阖闾趁机攻打越国,发生槜李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越王勾践登场,一出场就以囚徒自刎而大败吴军。吴王阖闾也在战斗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斩断脚趾,后伤重不治而亡。
阖闾在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为他报仇。于是,吴越两国联手上演了几出精彩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