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小子还未识字前,在喜马拉雅上听完了《史记》和《三十六计》的音频,算是他最初的历史启蒙。当时的他一边听一边会问出很多问题,那我只有跟着一起听了。
可随着他的问题,我发现所知道的那些历史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略知皮毛。于是我开始翻阅相关书籍,做一些搬运工的事情,在电脑上做了部分记录。
昨天在整理东西时,发现了这些还未走到最后的记录,不过嘟小子如今已不需要,他已经具备自己探索的能力。但似乎我需要,就走下去吧。
那么就新开一个合集——《讲给娃的中国古代史》,里面有些文字比较口语化,请见谅。
以上交代一下缘由。
第一课 史前人类和公元前
讲故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史前人类”,和一个经常会听到的时间词“公元前”。
史前人类,是指生活在史前时期的人类,那什么是史前时期呢?所谓“史前时期”,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妈妈曾告诉过你,在漫长的人类发展里,人类有文字的时期并不是很长。
不得不说,文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流传,知道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发生过什么事,那些重要的文献和历史也因此能够相对准确地流传下来。
比如我们经常背诵的唐诗,就是靠文字流传下来的,又比如你爱听的《史记》让我们知道千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民族是怎么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灾难。
你问妈妈,那在文字没发明前,我们是怎么知道人类经历了什么呢?嗯,妈妈今天告诉你一个你之前没听到过的词,叫考古。
这么说吧,虽然在文字没发明之前,人类没法详细的记录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但他们始终是留下了生活的痕迹。
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他们用过的锅碗瓢盘,他们打猎时用的工具等等,这些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我们称之为遗址,称之为文物。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文物,就是古人留下的东西。
当人们看到这些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物品,就会去猜它们是什么来的呀,这样便有了“考古”一说。而专门做这个事情而且又做得很棒的人,我们叫他们考古学家。
我们的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文物的研究,通过科学技术的分辨判断,来推演史前人类的生存情况。
基于这些的最基础判断,说是人类起源于600多万年前,在非洲。也许下次有哪位科学家再发现什么古老的东西,还能将史前人类的历史再往前算一算。
接着来说说你常在《史记》中听到的“公元前”这个词。你经常听到说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多少年,你一定很好奇,这是怎么来的,对不对?
公元,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法,也叫太阳历、西历或西元,如果你以后在一些书里看到这样的字眼,要知道这是同一种纪年方法。
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格里历》。1582年,当时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这种历法。
这一段话,对你来说,有很多陌生的词,也一定会有很多疑问,你能记住多少是多少,记不住的,留给长大的你一个任务,自己去翻阅资料查查看,好吗?
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公元1年就是公元元年。现在是2018年,它的意思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计算的两千零一十八年。
公元元年,那会正好是我们中国的西汉末年。那个你印象很深刻的王莽,就是那时的人。
你跟我说,妈妈,不对啊,公元元年以前就已经有很多很多人类了啊?
对,你说的对。所以我们才有了那个词——公元前。从公元元年往前倒着数一年,就是公元前1年,数2年,就是公元前2年。
妈妈考考你,是公元前1年离我们近呢?还是公元前2年离我们近?
你跟我说,是公元前1年,很棒。
我们国家呢,是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辛亥革命是一场推翻了清朝统治的革命,中国就进入民国时期。
妈妈在图书馆里和你一起看过丰子恺的漫画,你还记得吗?丰子恺就是民国时期的人。
当时和公历并用的还有民国纪年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确定了以公历纪年法作为历法。
当然,我们现在依然并行的还有我们的农历。农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纪年方法,它根据月亮的变化来确定。当我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圆了,会说那天是农历十五了。妈妈过农历的生日,而你过公历生日,对不对?
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是中国古代史,在说到时间的时候,除了公元多少年,我们可能还会提到两种时间词。
第一种是以皇帝的名号来纪年。如贞观元年,贞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元年就是他当皇帝的第一年,贞观五年,就说明他这个皇帝已经做了五年了。
还有一种,是你在一些古人的诗词上,或者字画上,看到一些纪年的说法。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唱过的那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以后就知道苏轼的这首词里,还有一句“丙辰中秋”云云。这个丙辰中秋,用的就是我们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你去排一排,按照顺序组合,60年,轮一次甲子,对不对?
这就是我们第一堂课需要解决的一些常识问题,以后听到故事里说的这些你就大概知道是在说什么了,不至于糊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