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听说我还没有写写楚国时,他非常惊讶,说:妈妈,这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啊,这么重要,你不写?
对啊,在春秋战国史上无法忽视的楚国,我怎么能忍得住不下手呢?
断断续续地做了不少准备,可却不知如何写好!总想着应该要有一个一鸣惊人的起笔,才对得起它璀璨而波折的一生。
然,这个一鸣惊人的起笔,始终不得,那就硬着头皮开始吧。
楚国,存在800多年。周成王在位期间,念及楚人有一先祖鬻熊曾助周文王有功,便封当时的首领熊绎为子爵,这时开始,西周诸侯国里便有了楚国的一席之地。
也许你会问,既然是辅助周文王有功,为什么不是周武王在西周立国大封诸侯时分封的呢?因为楚国是蛮夷吗?这其中缘由还要从楚人的发展史开始说起。
据史料记载,楚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是楚国公族后人,也就是说楚国公族是高阳氏的后裔。说高阳氏我们不是太熟,换成颛顼立刻会“哦哦”两声,原来是他啊,上古五帝之一。
颛顼的玄孙火神祝融,祝融部落又形成了八姓,八姓之一的芈姓,便是楚人的姓。
在这里你也许会问,楚国国君不是姓熊吗?怎么又是芈了?楚国国君是芈姓熊氏,熊是国君的专有姓。而芈,则是整个楚族的姓,比如前面提到的屈原便是芈姓屈氏,楚国名人伍子胥便是芈姓伍氏。而发展到楚国时期,芈基本是楚国国君直系后人的姓了,比如我们熟悉的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
回到正题。传承祝融八姓里的芈姓这一支的是祝融的幼子季连。据传,季连的后人里有一位继承者的妻子在生产时,难产,子活,母死,巫师用荆条包裹其身体下葬。据传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于是从这时开始自称“楚人”。我们从《诗经》里的诗歌可以了解到,荆条在古时唤作“楚”。
既然楚人的先祖是五帝之一,那表明楚人也是中原华夏族,他们一开始并不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而是在中原一带。那为什么会离开中原呢?
原来啊,商王朝为了扩展版图,四处征伐各个部族。楚人不得已,只能向南一路逃,逃到了荆山(位于今湖北西部),见此处适宜生存,便在此定居了下来。
接下来的剧本就和吴国先祖太伯、仲雍到长江中下游一带那样的发展路径了。因为本就有蛮夷部落存在,楚人到此地定居之后,融入当时的土著部落成了头等大事。信奉他们的图腾,学说他们的语言,按照他们的习俗办事,同样的,楚人也带去了相对先进的中原文明。
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下来,来自中原的楚人已与当地土著并无多大差别了。这样的融入让他们成功的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片土地成为楚人的楚地。
但是,楚人对中原的信仰与追求却一直在,而且世代传承着关于中原的梦想。中原意味着他们的故土,也意味着站在“鄙视链”的顶端。他们希望能被中原王朝承认,但是中原王朝早已把他们看作是南方蛮夷了,这无疑对楚人来说是种屈辱。
直到商纣王末期,周国首领姬昌联合各部落与方国一起反抗商朝,找到了当楚人首领鬻熊。对中原的信仰让鬻熊没有迟疑,做了姬昌的臣子,担任火师,即守护祭祀仪式时的火。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看重祭祀,火师这一官职地位不算低。据传,鬻熊对待这份工作尽心尽力,并在工作时去世,用现在的话说是因公殉职。
楚人以为换了个王朝,还有自己首领的因公殉职能换来中原王朝对他们的重新审视,然而并没有。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时,并没有考虑到楚人。真的因为楚人已被中原看作蛮夷的缘故吗?我并不这么觉得。
周武王分封的对象有三种身份:有血缘关系的王族、前代王室后裔以及异姓功臣。楚人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也不是王室后裔,而功臣呢?周武王分封的异姓功臣并不多,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封在齐国的姜太公。
鬻熊有功,却功在周文王姬昌时期。若他能活久点,也许周武王就能想起来楚人也曾为周王朝的事业付出过。
周武王去世,儿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在回顾先祖创业立国的历史时,这才想起了被遗忘的楚人。于是册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封地在丹阳,面积比较小,只有方圆50里。
既然被封了爵,成了诸侯国,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楚国已经不被看作蛮夷了呢?他们的中原梦实现了吗?且听下回分解。
后记:楚人祖先的一些历史,有众多说法,文中所言有我自己对众多说法的理解和选取。如看官们有不同意见,实属正常,可以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