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在第三次伐随的路上去世,他的儿子熊赀继位,便是我们后世熟悉的楚文王。
楚文王是个不能用单一视角去看的国君,是一个正反两面的结合体,非常之有趣。
说他是个有作为的雄主吧,却也做了不少昏庸之主能做出来的事。他继位之初,贪图享乐,纵情声色。
史料记载,说他得到茹黄之狗(品种优良的猎犬)和宛路之箭(也叫宛路之缯,宛地出产的优质短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宫也是常有的事;
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可以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
他没有高尚的品德,背信弃义,灭了厚待他的亲舅舅的所在国,抢了息国的息夫人做自己的夫人(息夫人之事在东周列国之陈国,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有点小傲娇的小国中有简述);
他也会宠信巧舌如簧、贪财又见风使舵的申候。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说他昏庸吧,他又有一个雄主该具备的素质。
他听得进良言苦劝,拥有强大的容人之量。比如,辅佐他的大臣葆申因为他贪图享乐,搬出先王之命要用荆条抽打他,他放下国君的身段也肯趴在地上,虽然只是被象征性地打了一下,但他真的被打醒了。他杀死茹黄之狗,折断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美女,开始勤政爱民,奋发向上。
又比如,他与大臣鬻拳间开明与忠君的故事,先是他要烹杀蔡哀侯,鬻拳以命苦劝成功。再是他亲征打仗输给了弱于楚国好几倍的巴国,回到楚国,但被鬻拳责怪失败,不开城门。这容人之量,在国君界里,堪称是一等一的。
插说一句,楚国人汴和发现了一块好玉,但楚文王之前的国君均认为汴和是在骗人,导致汴和断了双脚,直到楚文王,这块玉终于得到了肯定。这块玉便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他善于用人,有识人之明。在打申国时,俘虏了申国人彭仲爽,他发现彭仲爽有大才,不拘一格任命为彭仲爽为令尹。熟悉楚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令尹在楚国的地位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当楚文王压制住了昏庸的那一面,雄主的这一面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对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颁布文法,并将楚国国都迁往了郢都(位于今湖北荆州);对外,积极扩张,实现了他爹楚武王多年的心愿,兼并了申国、邓国、息国等三十几个诸侯小国,也让更多的小国依附于楚国,如蔡国等。如愿控制了北上中原的关键要道——南阳盆地,并在这一片筑方城,以卫楚国,大大扩张了楚国的疆土。
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迈出了北上中原争霸的一脚——攻打郑国。虽然因为后方的巴国叛乱起火,导致没有更进一步,但总算是与中原争霸的那一脚切实地踏了出去。
巴国的叛乱,就是前面提到的鬻拳不给楚文王开城门的那场败仗,楚文王也听了鬻拳的话,转而去打了黄国,虽然取胜,但是途中楚文王与他爹楚武王一样,在征伐的路上去世。
接过争霸大旗的是楚成王熊恽。楚成王的位置却是弑兄而来。他是楚文王与抢来的息夫人所生的第二个儿子,继位的是他同母哥哥熊艰。
据传,熊艰在位并不上进,把楚文王吃喝玩乐那套传承下来了,并且还想杀了弟弟熊恽。熊恽得知后,逃往随国,并在随国的帮助下回楚国杀了哥哥熊艰(后世称楚堵敖),因此自立为君。
楚成王共在位45年,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 、蒋、道、柏 、房、轸、夔 等国。打小国一直就像是练兵,而图谋中原一事,也从未放弃。但并不那么容易。
因为那时候的中原诸侯里已经崛起了第一位霸主——齐国的齐桓公。不管是尊王攘夷也好,还是主导各诸侯国间的事务也好,齐国有绝对的话语权。
所以,当楚国几次攻打郑国之后,北上中原图霸的野心已经是人尽皆知,齐桓公怎么能允许呢?他亲率八国联军(齐、鲁、宋、陈、卫、郑、许、曹)来到陉地(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摆出一副进攻楚国的样子。
大军压境,楚成王深知不能硬碰,便派大臣屈完去求和。这就有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齐国远在北边,楚国在南边,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为什么要打我们呢?
于是,齐国搬出了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以及西周时周昭王南征落水而亡的陈年旧事。
包茅是南方的一种茅草,盛产于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楚国向周天子进贡的贡品之一,主要用于缩酒祭祀。楚国当即表示以后会按时按量进贡。当然,也不能负责那些毫无根据的事。
齐桓公这次浩浩荡荡的八国联军之行,最后与楚国达成了召陵之盟,而不是召陵之战。细想之下,可以看出齐桓公并不是真的想打楚国,为何?
一是南下楚国,他实地看到了楚国的疆域以及势力范围已经远超很多诸侯国,想必清晰意识到了楚国的实力并不比齐国差。
二是虽然自己率的八国联军,这八国里能打的并没有几个,且正如屈完所说,齐国远在北方,若是真打起来,后续的粮草补给等等,都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不打,更是楚国所乐于见到的,楚成王也不想这么早与齐国打一仗进而消耗自己。
在召陵之盟后,楚国多次出兵北进中原,有意避开与齐国的正面交锋,渐渐地,形成齐楚争霸之势,直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衰微,形势倒向了楚国一面。
然而齐桓公的去世,中原的霸主之位却并未到楚成王手中。
先是宋国宋襄公的阻拦。不过,楚成王显然未把他放在眼里,在盟会上公然羞辱于他。影视剧里有个经典镜头,宋襄公的怒喊“你这假王不能压我这真公”。而后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仁义”彻底葬送了与楚成王争霸的机会。
而后是晋文公重耳下晋国的强势崛起。重耳在流亡楚国时,楚成王以国君之礼厚待于他。重耳为回报这样的礼遇,若将来与楚国交战,将退避三舍。果然,公元前633年的城濮之战中兑现了这一承诺,也将楚成王争霸的事业彻底画上了句号。晋国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成王的一生可谓是轰轰烈烈,虽最终未能成为中原霸主,但与齐、宋、晋三国的争霸,可谓是抗衡了三代中原霸主,让当初那个被中原视作蛮夷的楚国最终站上了春秋的主舞台。
而在楚国持续的争霸中,最难受的便是二等及以下的诸侯国,他们往往是争霸的主战场,也是靶子,在各种危机中瑟瑟发抖,内心:随风而动的墙头草不好当啊。
但善于审时度势的楚成王也在继任者上犯了错误,立了太子商臣,又想改立另一个儿子,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逼宫,楚成王自杀。商臣继位,即楚穆王。
据说,楚成王自尽之前,还央求儿子商臣,让自己吃了熊掌再死。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