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自从国君熊渠之后,历经百年,终于迎来了一位强有力的掌权者——楚武王熊通。
据后世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献《楚居》记载,楚武王名字为熊彻,便推测史学家司马迁在著《史记》时避汉武帝刘彻的名号,改成了熊通。故后世延续下来的是熊通。
熊通国君之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继承而来。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十五任国君楚霄敖,而他并不是楚霄敖的长子。父亲去世,他的哥哥熊眴继位,即楚蚡冒。楚蚡冒去世,国君之位本应是他的侄子、楚蚡冒的儿子继位,熊通发起了政变,杀侄子,自立为国君。
不得不说一句,楚国的国君传位史上,弑父、弑兄、弑侄比其他诸侯国要常见得多。不过,好在这些“弑”的主角,在之后大多都带领楚国往强大的方向发展了。熊通亦如此。
这时的楚国,已小具规模,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长期与南方蛮夷的斗争,国民武力值也普遍比较高,已经是江淮这一带能力颇强的诸侯国了。楚国若这时想偏安一隅,也是有好些年的安稳日子。但它的目标是中原。我想,熊通在弑君自立前,心中便有了对中原的大体成算。
对楚国而言,想要去到中原,需要征服与中原接壤的南阳盆地,征服南阳盆地就要征服邓国(今湖北襄阳一带)和申国(今河南南阳一带)。
熊通迎娶了邓侯的女儿邓曼做楚国夫人,通过联姻方式确保了以后能借邓国的道。而申国却不那么容易对付,熊通继位后的第一次北上打申国,便败北。
而且贸然攻打申国,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如图所示,在南阳盆地的东北面,有一系列的山脉,从北向南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和大洪山,而在山与山之间,有一条连接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随枣走廊”。这是楚国人北上的要道。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下同
可周王室早在西周时期便此打造了一个以姬姓宗室诸侯为主导的地域性军政体系——汉阳诸姬。这个体系里有申国、邓国、随国(曾国)、长子国(长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等等。
若熊通进攻申国,很有可能被汉阳诸姬围殴。换句话说楚国被汉阳诸姬阻挡在中原之外了。若楚国想要进军中原,想要夺取南阳盆地,那么位于随枣走廊这一片的汉阳诸姬就是最大的障碍。
打南方蛮夷并不费力,毕竟相比而言,有着先进文明的是楚国。同理,比楚国更先进的是中原,那打文明、武器都先进于自己的对手,自然没那么容易。
汉阳诸姬的靠山是周王室,而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日渐衰微,各个主舞台上的诸侯国也是内乱加外斗。“国际形势”是非常利好楚国打破这座屏障。
熊通在位51年,征伐周边小国及汉阳诸姬便是主旋律,或将其“纳为楚有”,或把它们打成自己的附庸国。花点笔墨说说第一个灭掉的权国以及后来三次伐随。
熊通在位第三年,便灭了位于江汉平原的邻国权国,权国虽小,但实力不差。值得一说的是,他在灭了权国之后,开创了古代政治史上的先河——将权国所在地设为权县,权县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以县为行政单位的存在。
这一举措,也可以说是吸取了周王朝的教训。他看到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把控力越来越弱,王室权威日渐成为摆设甚至被架空,这是分封制的最大弊端。在那个时代,诸侯国获得一些新领土后,大部分会将获取的疆域封给有功之臣或者同族宗亲,比如晋国将魏地赐给毕万。
设县,则意味着这块地方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依然在自己手中,自己只是安排了一个“县长”去管理,且这个职位不存在世袭,能力不行我还能换掉。时间线拉长了看,就是走向“中央集权制”了。
随国,也叫曾国,大致位置在今湖北省随州一带,是汉阳诸姬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想要控制随国是楚武王的心愿,为什么这么说呢?不仅仅是因为随国是楚国进军中原的最大障碍,而且也因为随国境内有着当时最大的铜矿资源所在地——铜绿山,同时随国还掌握着高超的铸铜技术。
从权县的设立,就已经可以看出熊通有个特别好的优点——善于吸取经验与教训。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之后,他发现楚国在军事上有两样东西是落后于中原诸侯国的:一是以步兵为主的楚国,于是创建了车兵;二是武器上的落后,让他更加向往随国的铜矿资源以及铸铜技术。
熊通前两次伐随,并没有完全收服随国,不过随国国君对楚国国君提出的要求已经“不敢忤逆”。比如说,公元前706年,熊通要求随侯到周王室那里转达一句话“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中原诸侯非常乱,我有一支还算可以的军队,想来伸张一下“正义”,麻烦周天子你升一升我们楚国爵位,好师出有名。
而随侯带回来的却是周天子的拒绝。于是公元前704年,熊通说“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立为武王。
这里需要插一句,严格意义上来说,楚武王并不是周朝一个僭越称王的诸侯国国君,而是西周时期徐国的国君徐偃王。
楚武王的自立为王,有种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味道,但衰微的周王室只能骂骂两句不懂规矩的蛮夷,根本无力出兵讨伐。
经过楚武王多年的励精图治,在江汉一带的势力越发的强大,显然已是一副江汉霸主的样子,依附并臣服于楚国的小国也越来越多。
而楚武王却死在了第三次伐随的路上。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在进攻随国之前病逝,楚国大臣秘不发丧,等到彻底打败随国并与随国签订盟约之后才发丧回楚。
就这样,戎马一生的楚武王不仅给他的儿子楚文王留下了比之前大几倍的楚国,还打造了一个行政、军事制度十分完备的楚国,设置了总揽军政大权的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与之前的莫敖一职相互制约。
楚武王可以说是楚国争霸前一个打地基式的存在,一手托起了楚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