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重庆人来自各方,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体现在饮食上就是麻辣烫,不同的味道混合,既有辣味,又有就麻味,还有鲜味、甜味等等,各种味道均在,和而不同。这样的和而不同,正是重庆人和重庆文化的一大优势。
虽然重庆菜也有清蒸味、宫爆味、鲜甜味之类,但却以“麻辣烫”著称。火锅、水煮肉片、泉水鸡、豆花色、红烧肥肠、毛血旺等,让重庆人喜爱,都因其麻、辣、烫。
重庆人为什么喜欢麻辣烫?不少人从重庆的气候来解释。的确,重庆冬天阴冷,麻辣烫可以激活人身上的热能,起到御寒的作用;重庆气压低、湿气重(这使重庆人患关节炎的特别多),需要“麻辣烫”来驱湿。但与重庆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不少,别人为何没有重庆人这样嗜好麻辣烫呢?例如湖南人嗜辣却怕麻,甚至也怕烫。
我认为重庆人喜欢麻辣烫,还有其他原因。
当年,在重庆这个大码头,谁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必须特别冒尖,甚至必须走极端,以至这成为重庆人的典型性格。反映到吃上面来,重庆人也追求极端——要辣就要辣个安逸,要麻就要麻得呼气。重庆人炒辣子鸡丁,放的那干海椒比那鸡丁不知要多多少!
重庆人在吃上面最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冷食也好,热菜也好,单一的味难服众口,只有多味经妙手调配才能让人满意。就说湖南人吃辣,可能比重庆人还要厉害,却只是一种单一的辣。以辣为例,重庆菜就有麻辣、甜辣、酸辣、鲜辣、香辣……光是一个辣,重庆人不喜欢。这也许和重庆人的构成相关。重庆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几次外地人大迁入,各地人把各地的口昧都带来了。大家住在一起,互相学习借鉴,混合而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怪味”。
重庆名小吃“怪味胡豆”就是典型。一颗粒胡豆,竟然有麻、辣、甜、鲜、咸好几种味道。据传,1965年,前柬埔寨国一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到重庆,周恩来总理宴请他,就上了这种怪味胡豆。此味哪里尝过?西哈努克亲王连说好吃,还悄悄抓了一把藏在衣袋。哪知被周总理看见,便让人送他—袋。西哈努克还将其带回国孝敬母亲呢。有几年,笔者经常出差,每次都要买几袋怪味胡豆送给外地朋友。他们边吃边说好,吃后还要惊叹这种胡豆是怎样做出来的。
人说“吃在广州”,是指广州吃的品种多,而“吃在重庆”,却主要是说味道多。其它菜肴不说了,就说重庆人吃碗小面,你看那放的佐料,就有十几种:油辣子海椒、花椒、胡椒、芝麻、花生、芽菜、姜、葱、蒜、酱油、醋、味精……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把“和而不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来提倡。绝大多数重庆人可能并不理解其哲学内涵,但却在自己的饮食中体现出来。看来,重庆人喜爱麻辣烫,还多少有点文化内涵呢。
(原载《重庆日报》200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