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重庆两江江边有不少大石头,形状各异,重庆人形象思维能力特强,于是取名为猫儿石、豆腐石、鸡冠石、美人石、野猫石、乌羊石之类,纱帽石也是。如今,这样的石头大多已经损坏消失,只有纱帽石因为有历史故事还存留着。但愿能够长期保留下去。
纱帽石
重庆两江沿岸的石头中,纱帽石可能是最有名的。著名诗人顾城当年站在嘉陵江大桥上,看到大桥东侧江边那孤零零的纱帽石,感觉奇怪。那石头上有一条条纹路,似乎是“擦”出来的,于是将之当作“冰川的擦痕”。事实上,纱帽石与其他江边石头一样,都是垮岩时从山上滚落下来的。那纹路是沉积岩(水成岩)的典型特征。这正好说明,重庆曾经是古地中海的海底。纱帽石高13米,宽约11米,厚约9米,因其外形如纱帽而得名。古书上也有写作沙帽石的,有人还论证过是沙帽不是纱帽。其实,古书上那么写明明是避讳。纱帽是官帽,用官帽来命名那石头肯定会引起当官的心中不快,写成沙帽可以免去麻烦。沙帽二字,不管怎么也讲不通嘛。那岩石上镌刻有“董公死难处”五字,楷书,阴刻,石刻面朝北方,字径0.6米,为明代石刻。涨大水,纱帽石就会落入水中。1981年特大洪水时,甚至将纱帽石全部淹没。
董公名叫董尽伦,合州(今合川)人。举人出身,做过知县,管过一州(甘州)的军饷。明天启元年(1621)九月,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使奢崇明反叛,攻占宜宾、重庆等地。那时,董尽伦已辞官回乡养老十余年。看到叛军横行,毅然变卖家产,倾其所有,组织乡勇,与合州知州一起保护合州城。奢崇明部下樊龙派已经投降的重庆府吏前往合州索要合州官印,被董尽伦拔剑砍了脑壳,并将其悬挂在合州通往重庆的大路旁,下贴纸牌写上“助贼者吾将砍其头”。樊龙闻讯后率兵进攻合州,却未攻下,撤兵后又去攻打铜梁城。董尽伦率兵前往支援铜梁。路过安居城时,他率领士兵一阵冲杀,把叛军赶跑,解了安居城的围,迫使围攻铜梁城的叛军撤兵。年底,新任川东兵备道副使徐如珂准备夺回重庆城,但兵力有限,征召董尽伦的乡勇前往支援。董尽伦毫不犹豫,带领乡勇前往。腊月底,董尽伦进驻江北香国寺。有一个樵夫告诉他,牛角沱纱帽石旁边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往重庆城。董尽伦认为,大年三十夜,叛军们一定要设宴狂饮,大年初一早上肯定会睡懒觉。如果黎明时分前去偷袭,一定会成功。天启二年(1622)正月初一黎明,董尽伦与乡勇在那个樵夫的带领下,乘船渡过嘉陵江,从纱帽石旁边爬上岸,哪知走到半路就中了叛军埋伏。乡勇们英勇抵抗,好容易撤退到纱帽石边。此时,董尽伦已经多处负伤,终于倒在地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终时他还在喊:“杀贼……杀贼……”原来,那个带路的樵夫是樊龙派来的细作,董尽伦上了他的当。明军平叛成功后,吏部侍郎之子在纱帽石上镌刻下“董公死难处”五个大字,以纪念董尽伦的功绩。朝廷得报后,封赠他为光禄少卿,准予建祠堂,长期奉祀,子孙世袭锦衣千户。因此,纱帽石又被人称为表忠石。
除了董公题刻外,纱帽石还有多处清代文人题记,但风化严重,很难辩认。此处石刻反映了重庆一段历史,具有深厚的内涵,体现出重庆义士的英雄气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成为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
纱帽石附近的嘉陵江水势较为平缓,成为重庆冬泳爱好者的“天堂”。每年元旦都有冬泳爱好者在此横渡嘉陵江,成为重庆一道特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