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瑟堂:

文摘   2024-12-14 06:50   加拿大  

说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侵入内地,必然受到中国上上下下的抵制。光绪年间,重庆连续发生两次教案,其是非由来难以深究,但双方各退一步,得到妥善解决,在全国还属少见。若瑟堂保留至今,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见证。

今日若瑟堂

若瑟堂初建于光绪五年(1879,但此前发生的事却是重庆历史上的一块伤疤。可以说,这座曾经成为重庆一处重要标志性建筑的教堂,是第一次重庆教案的产物。

清同治元年1862,法国公使提出,要将重庆城内繁华地带的长安寺(今长江索道旁)给予川东主教改建为天主堂,引起重庆绅商强烈反对。那时,长安寺几近荒废,寺里已经没有了住持,和尚也几乎走光。清廷害怕引起端,令尽快将长安寺交天主教会,哪知引发重庆民众打教第二年三月,上千团勇和群众将重庆天主教最大的真元堂及教堂设的医馆(原址位于临江门内原重庆市公安局处)等捣毁。事发后,四川总督及成都将军立即将川东道吴镐撤职,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最后,法国主教范若瑟与代表重庆绅商的八省会馆达成协议:天主教不再要求将长安寺改建为教堂,重庆绅商付给范若瑟15万两白银作为赔偿,对打教者也不予深究。范若瑟将那获赔的白银,在定远门内城墙边购得土地,修建若瑟堂光绪十九年(1893,又1879年修的较为简易的平房,建成砖木结构教堂和附属房屋1917年,在教堂大门前增建50余米高的钟楼,安置大自鸣钟及大小金钟。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节目,三钟齐鸣,节奏悠扬洪亮,周数里可闻。那时,重庆城没有高楼,50米可能就是最高的建筑了,从一号桥下面看上,从江北那边看过来,那钟楼高高耸立,直插云天,好壮观。抗战期间,钟楼上安装报警器,当日机飞临,即向市民发出警报。

20世纪30年代修公路,从若瑟堂前经过,若瑟堂得以保留。公路修好后,路边建起房屋,把若瑟堂隔离到背街里,形成一条小巷,取名若瑟堂巷。若瑟堂是法国天主教会修的,范若瑟是法国人,“文化大革命”不知为何改名为抗美巷可能是那时法国已经与中国建交,毛泽东喜欢戴高乐,本来应当改名为是抗法巷的结果让美国占了个便宜。美国当然也有人信奉天主教,但那时大多数都信奉新教,新教与天主教是有严格区分的。不过,这个便宜同占多久,1972尼克松访问中国,抗美巷又改名为革新巷直到1980年恢复原名若瑟堂

如今,那钟楼虽然被四周的高楼大厦所遮掩,但走进那条小巷,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其当年的风采和韵味。

重庆乱弹
介绍重庆地方文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