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街和巷是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我印象中,好像只有深圳没有街和巷(只有路)。深圳是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城市,且不论。在中国,一个没有街没有巷的城市很可能就没有了历史?那么,重庆还留存有多少街和巷呢?
古时候,城里的道路不叫街就叫巷。街的原义是指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而且通常开得有商店之类,前面往往加一个大字作缀语。巷的本义是小于街的房屋之间的道路,前面往往加一个小字作缀语。这就是所谓的大街小巷。重庆是山城,“地势刚险,重屋累居”,城市建在山坡上,过去又多是吊脚楼之类木结构建筑,街巷也就特别的多。据民国《巴县志》统计,全面抗战开始前,重庆城(包括城厢)竟然有四百多条大小不一的街和巷。不到百年,重庆城的面积从三个多平方公里扩展到四五百平方公里,你屈指数一数,还能数出几条叫街叫巷的地名出来?如果只算老城里的,叫街叫巷的,可能你数不出三十条来,主干道上甚至没有一条叫街或巷的。作为地名通名,街和巷的大量消失,既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又让人感到有点遗憾和可惜。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造,公路修进城里来,那些又窄又短的街巷被扩宽,被拉直,那往往只有几十米长的街和巷就与公路不协调了,只好合并,只好重新命名。因为是公路,于是就用了路来作通名。例如如今的民族路就是由原来的梅子坡(街)、靴子街、木牌坊(街)、小梁子(街)、会仙桥(街)等街巷改造合并而来的。过去,路都在城外,主要是指两个城市之间的驿道,例如成都到重庆的东大路,重庆到合川的渝合路。公路比驿道更宽,可以行驶汽车,对重庆人来说是个新鲜事物。重庆人勇于接受新事物,于是路就大行其道,数量猛增。与重庆相反的是北京。直到如今,北京城里(包括城厢),除了纪念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的那三条路外,都还只有街和巷(胡同就是巷)。长安街那样宽那样长的路,也还叫做街,不叫路。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三天两头来轰炸,把重庆城炸得稀巴烂。重庆人顽强,修了炸,炸了修。重修时就有意拓展、拉伸道路,然后重新命名,于是又使一大批街巷消失。解放碑周边的邹容路、五四路、中华路等等就是这样来的。
改革开放后,重庆迎来了城市的大拆大建,老街老巷成片成片消失。90年代把临江门城外那一片凹谷里的街巷全部拆除,修起魁星楼那几幢高楼,如丁字口、洒金坡、九道拐、磨子巷、飞仙岩等几十个地名也就跟着烟消。紧接着就修滨江路,临江的城门外那些街街巷巷被全部荡平。到如今,除了千厮门行街、储奇门顺城街等少数几条位于城门内的街巷外,再也没有以城门名为专名的街巷了。再后来,城里也成片成片拆迁,过去拥有众多街巷的一人片区往往只能修一两幢大楼。那大楼临主干道,不再需要新的地名,那大楼地基下的街巷当然只能消失。举个例,那日月光广场地基下,原来的百子巷、棉絮街、仓坝子、和平里等好几条街巷也就消失。
消失是不可能避免的,好在城市还的扩张。重庆城第一轮扩张是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两路口、上清寺一带建设新市区。第二轮扩张是抗战时期,李子坝、大坪、沙坪坝逐渐纳入市区。第三轮扩张是大跃进年代,重庆城形成了诸多组团,并逐渐连成一片。第四轮也是最大一轮扩张是直辖后,北部新城以及东部峡谷的茶园、西部峡谷的大学城、科学城不断膨胀。可惜,地盘的扩张却没有扩张街和巷,新修的城市道路几乎都叫路。最后一轮扩张,连路也叫得少了,地名通名大多用大道二字。大道比路更宽阔,又特别长,动辄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两侧不是高楼就是厂房却又稀稀拉拉,中间有隔离带,两侧有行道树,却极少有人,车流如织,车速极快,畅通无阻。这样的景观印象,更显得冷冰冰的,甚至让人有一种异己的感觉。从字面上看,大道好像非常洋盘,但在人们心目中,大道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范围,已经属于“城外”之地,与街和巷给人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
与街巷不同,大道是外来的道路通名,追溯起来并不久远。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街字。街,从行,圭声,其形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是四路相通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宽阔的道路。《管子‧桓公问》:“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其中的街字,指的就是现在意义的街。巷字出现也很早,其本义就是指狭长的小街道,也就是小巷。《诗·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最早的巷可能是房屋与房屋之间为避免火灾预留的间隔,也就是火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街和巷的意境肯定比路,比大道更美更有韵味,也更有亲切感。如今,一方面是老城里的街巷在成片成片消失,一方面是新城区里几乎不再规划和命名街和巷,街和巷也就越来越少。如果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街和巷完全消失,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消失了的街巷不可能恢复,留存的地名应该给予保护。如今重庆主城留存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和巷已经不多,诸如白象街、打铜街、筷子街、金汤街、厚慈街等等,诸如山城巷、领事巷、戴家巷、大井巷、水巷子等等,都应该采取措施,给予保护。某些街巷实体消失了,但其名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给予保护。华新街作为“街”已经消失,但华新街这个地名却依然“活”在街道、社区、区片、车站、住宅区等地名中。有的街巷消失了,却可以将其名移于附近新修的道路,例如棉花街消失后,将新修的千厮门到沧白路那条路命名为新的棉花街。有的街巷虽然已经消失多年,但其名也可以“复活”,例如近年来“复活”的七星巷、接圣街、维新街等等。
在新开发区,包括旧城改造新修的城市道路,应该尽可能增加街和巷。一般说来,街和巷强调的是行人的路权,路和大道(特别是后者)强调的是汽车的路权。前者亲民,后者异己。要摈弃一味追求“高大洋怪”地名的思想,在地名通名上少用大道作通名。那些长达几十公里的大道,应该分段,甚至应该重新命名。适当的路段,完全可以用街或巷来作通名。以增加街和巷的数量。此外,对住宅小区、对成片的建筑物,对地形地貌决定的某些城市道路,也可以用诸如里、弄、村(邨)等地名通名来命名。同时,某些企事业单位大院、住宅小区、社区内部的道路,也可以用街、巷、里、弄、村(邨)等来命名,以丰富城市道路地名的通名,增加地名亲民的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