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现在没有古代的那种台了,党政官员的任命也不需要搞出那样大的阵仗,怀才不遇的文人也不必借助登台怀古来述说自己的悲愤或感叹,台也就是一个远古的记忆。
台是个会意字。繁体的台字(臺),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台本是土筑的高台,供观察瞭望用的。《老子·道德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后来,台成了奴隶主贵族祭祀饮宴之所。《左传·僖公五年》:“公既望朔,遂登观台以望。”《竹书纪年》:“魏觞诸侯于范台。”均为其例。1956年成都羊子山清理了一座春秋时代的土台遗址。该台为四方形三级台阶式建筑,周围用土砖砌成高10米厚6米的土墙共三层,每层间隔12米,中间用土夯实。全部土墙体积达3万多立方米,用土砖137万多块,全台土方7万立方米以上。其规模之大,令人吃惊。那时,台的高低大小往往取决于使用者的身份,身份越高,台就越高越大。后来,台便演变为官署名,如汉代称尚书为“中台”,称御史为“宽台”。
坛与台相似,也是土筑的高台,用于朝会、盟誓和祭祀等。
例如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幽州台,就是专门筑来招贤纳士的。战国时期,诸侯争雄,谁拥有人才,谁就有了称霸的本钱。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专门修建一高台,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果然,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为燕国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了70余城,为燕国立下了大功。后来,南朝刘宋诗人鲍照有《放歌行》诗说起此事,诗曰“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于是幽州台又名黄金台。
韩信投奔刘邦,受到刘邦慢待,一气之下跑了。萧何得知后连夜去追,让刘邦震动。韩信被追加后,刘邦决定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从善如流,硬是筑一高台,在那台上拜将,授予韩信大权。韩信也未辜负这样的礼仪,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第一大功。如今,汉中都还有拜将台(坛)遗址。
在台上祭祀饮宴,显示高居于众人之上。但万一有雨,岂不败兴?于是便在台上建房。高台上建的房子叫榭。《楚辞·招魂》就有“层台累榭临高山兮”的描写。后来,凡是在台上建的房子都叫榭。《红楼梦》大观园中有藕香榭,乃建在水上的一长方形亭也。与西方古代的石材建筑相比较,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土木结构。土木结构难以向天上发展。统治者为了显示身份,又总想把建筑物升高,于是才有了台、坛、榭这类建筑。后来,有了楼、阁、榭之类建筑,台的作用也就逐渐降低,秦汉以后就很少专门筑台了。即使筑台,往往还要在台上修建楼、阁、榭之类,与古时的台已经大有不同,往往称为楼台,与楼就混为一体了。
此外,还有自然形成的台,例如金陵凤凰台、赣州郁孤台、桐庐严子陵钓台之类。
但是,正因为古时所筑之台或者已经破败,或者已经成了古董,台就逐渐成为人们寄托怀古之思的对象。想想也是,登上那已经颓败甚至已经荒废的古台,面对满目疮痍,回望古时盛景,谁都会“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就成为千古绝唱。即使是那些自然形成的台,往往也会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意境和意味让人感叹。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谓“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如果时处乱世,这样的怀古之思就会更浓。
文人墨客去登台,即使不是直接怀古,但那情绪依然壮怀激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所登之台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台,也可能是白帝城里的一处高台。那满目秋色,激发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句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与怀古的情感自有共通之处。
不过,当台进入了园林,与楼合成一体,成了“台楼”之后,其意境也就与怀古之思、激昂之情拜拜了。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就没有怀古之意了,更没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悲壮,其意境也就差了许多。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从人们更喜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来看,可能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