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连会斌 谭广兴|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发展审思与实践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08-20 16:15   江苏  




作者:连会斌,上海开放大学金山分校教师



作者:谭广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教师



摘要:县域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中责任重大,其行动逻辑在于实现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赋能,通过本土村落的文化彰显与乡韵塑型挖掘乡村地区的潜能,基于乡村振兴的人才回流与迭代培养解决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县域职业教育未来需要将发展重心转移,把握以培训为发展导向的历史契机与时代定位;将话语体系筑实,深度扎根乡村进行塑型重构并追寻行之有效的范式;实现自身治理能力内生,充分运用政策关怀与实力跃升,彰显类型底色。运用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于干部人才培养的有序化与规范化、实用技能送教的现实化与持续化、特色文化振兴的针对化与可视化。

关键词:县域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行动逻辑;发展审思;实践路径



2023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指出,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1]。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乡村地区发展难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民之所向,需要社会各系统力量协同共进。县域作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交汇点,能够通过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引领作用,这需要县域层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乡村人才培养。同时,县域职业教育由于其兼具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教育形式,能够通过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形式灵活地参与到乡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给予乡村社会居民高质量、多样性、开放式、更便利的教育服务机会,充分唤醒乡村振兴中“人的力量”,故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教育类型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融进时代赋予的使命潮流中?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发展审思与实践路径,以提供相关思考。

一、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

将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抓手,发挥优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作用,提高县域职业教育对于乡村人才的培育力,既需要明确职业教育自身的功能属性并以此为思考介入点,也要基于乡村振兴的特质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其具体行动逻辑分析如下。

(一)双向赋能:职业教育的功能焕发与角色重构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能够充分考虑成人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素质诉求,关注他们身心发展,培养其社会发展适应能力,从而体现出其教育属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变革需要紧随社会变革,同样体现出较强的社会属性。基于社会属性,职业教育属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深入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开展研究。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问题,需要职业教育主动参与和支持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事业,从教育事业的边缘化状态转向融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坚持关注社会所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将职业教育事业紧密围绕社会建设开展,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领域等方面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价值。

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区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既要保证物质基础,又要提升精神建设。“有没有”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和投入,而“好不好”则需要文化感染和文明传递。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同时抓好乡风建设,构建起新时代乡村新环境、新风尚、新面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视广大留守在乡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实现农民群众精神文明提升,转变农民固有思维,促进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意识的形成,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的教化功能来实现。面向农民群众的教育,要采取符合其喜闻乐见且合适的教育形式,即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功能焕发与角色重构,使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教育力量。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县域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发挥其教育属性功能,促进乡村地区知识技能的提升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为促进乡村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与乡村社会发展保持动态平衡;同时,通过发挥其社会属性功能,能增强农民群众的乡村意识和乡村归属感,提升他们对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以及为乡村服务的能力,实现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之,要将县域职业教育从以往的边缘化角色转向乡村振兴的主力角色,在乡村发展的各个领域贡献和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且独特的作用。

(二)潜能激发:本土村落的文化彰显与乡韵塑型

乡村社会以农为基、以农为生、以农为重,农耕文化、乡土庆典等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精神寄托,乡村文化也使得乡村社会发展具有生命气息,更是农民群众身份认同的精神来源。乡村振兴要求深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并保护乡村文化留存,将乡韵最大限度激发,塑造新时代乡村社会新风韵,提升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层次,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力量。乡村振兴是基于乡村自然气息、传统本色和生活本真的振兴,需要保留乡村社会千姿百态的区域性特征,以本土村落的文化彰显促乡村社会的乡韵塑型。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又要保留乡土气息的本质,即要对乡村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异质性作为乡村社会区域性特点的价值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县域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县域地区的成年人群体,与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力有重合。县域职业教育通过办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提供乡村地区农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内容,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文化构建带动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走文化引领乡村建设道路。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职业教育贴近成人、注重现实,一切均围绕成人需求开展,较好地向农民群体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感等,同时以当地特有文化为基点,组织农民群体学习、传承、发扬本土文化,引导农民群体成为本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展现新农村、新农民、新农风的高尚乡韵文化,以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坚持乡村文化的彰显可以职业教育为载体,深入乡村社会,贯穿农民生活。

(三)核心指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回流与迭代培养

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农民问题则是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乡村振兴的难题就需要破除农民发展存在的困境。中国乡村地区留守的大多数仍然是知识文化水平低、技术技能掌握少、综合素质发展弱的中老年群体,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这些广大农民群众的问题,实现他们的自我能力跃升,提升乡村地区发展软实力,破除乡村地区发展的“人的难题”。农民的期盼最直观的是收入,只有农民群体能力强起来、技术硬起来、思想活起来、发展稳起来,才能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地区发展改革实施成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2]。乡村振兴问题,关键在于人才问题,需要切实把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回流、人才支持关,使人才走向乡村并扎根乡村,解决好人才远农、惧农、嗤农的发展难题,打造能影响、可带动、会造福、有情怀的新时代乡村人才,发挥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优势。运用职业教育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难题,既能面向乡村地区开展知识学历教育,提升乡村地区发展带头人和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能力,扩展其改革发展视野,更好地和社会发展对接,又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现农民群体的能力提升,依托无形的手段改观农民群体发展思维,促使农民群体主动融入、配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县域职业教育能在乡村地区为人才开展工作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也能为人才开展工作提供重要手段和支撑,较好地实现人才的回流。县域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广、教育形式活、教育内容实的特点能够与乡村地区发展实现完美对接,达到大范围开展教育、培训的目的,做到教之所需、传之所用,一切从农民群体的需求出发,做到一切工作围绕农民群体开展;通过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既不耽误农民群体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又传授给农民群体最需要的知识内容,较好地达到迭代培养的效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外围教育环境,提升技术生产力促成乡村社会发展张力的形成,能达到“既留得住人才,又培养出人才”的效果。

二、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审思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发展契机。但县域职业教育如何把握时代潮流,确定自身定位,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一步的审思,以明晰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

(一)发展重心转移:培训导向的历史契机与时代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惠民利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农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三农”振兴的前提是人的振兴,但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一定的挑战。为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落实,解决关乎“三农”的重大民生问题,必须让农村地区能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整体统筹、动态调整、开放融合的教育类型,可以横跨多维度的社会领域,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及到的多元社会层面具有内生性的逻辑耦合,能更深度开发乡村地区人力资源,为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口红利”可能。高质量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推动农村低收入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经[3],同时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冲击困境,职业培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向,既能有效破解发展困境,又能契合时代所需,将乡村地区的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人力资本,呼应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特别在面对数字乡村、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县域职业教育可谓大有可为,可以通过数字化学习手段为乡村地区服务对象解决工学矛盾,且能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帮助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知识提升和经济增收,是乡村振兴中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县域职业教育的最大功能将向培训转型,且将走向乡村振兴的最前端——人才振兴,承担起地方人才需要的重要培训功能,在乡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承担起重要职能,成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县域职业教育更需要把握理念转变的历史契机,找准自身时代定位,为乡村振兴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二)话语体系筑实:扎根乡村的塑型重构与范式追寻

县域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地位在教育体系中的话语体系缺失与乡村振兴中不容忽视的地位之间的现实矛盾急需得到解决,县域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乡村振兴需求导向开展办学,将实践扎根于乡村情境,致力于内嵌在乡村社会体系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全面服务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前提,必然要契合乡村振兴的现实特质。乡村振兴的特质体现在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社会要素、乡村振兴策略上,乡村振兴的特质影响着县域职业教育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与实践路径。县域职业教育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子系统,应当基于乡村情境对自身塑型重构,此时需要关注的是:县域职业教育是县级行政单位内开展的职业教育还是所有面向县级服务的职业教育?如果将县域职业教育定义为所有面向县级服务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国内高校抑或职业教育组织均在提倡服务县级发展,但外界的输入刺激对县级发展仍难以有实质的触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地域辽阔,县级单位众多,资源分配难以平衡。因此,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便需要依托县级行政单位内部开办的职业教育来服务自身发展,而此等情形下,县级行政单位通常仅能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缺乏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层次的断层对于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这是由于乡村振兴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单纯依靠面向农民开展技能培训仅能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难以全面实现振兴之义。县域职业教育需要聚拢教育资源,结合自身实际特色,开办具有县域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本地生源专向招生,实行定向就业,并给予人才留任奖励,通过职业教育层次的衔接构建起完整的县域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在县域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办真正的乡村振兴教育,在实践中追寻合理的发展范式。

(三)治理能力内生:类型底色的政策关怀与实力跃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将乡村社会打造为城市式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县域职业教育也出现城市化教育趋向,向城市式职业教育模式、城市式职业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等进行转向,导致了县域职业教育的异化突变,使得县域职业教育教育脱离了县域的本质,从而难以培养留得住的乡村人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县域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异化的风险,县域职业教育既需要直面回应社会结构变迁,又需要自我革新坚守教育初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这便要求县域职业教育审时度势,深刻领会类型教育的内涵,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治理能力,实现自身的质量跃升。县域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离不开外部政策的保障,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推动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目前相关政策多以宏观角度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作出规定,而缺乏对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向,对于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资源保障等更触及较少,难以支撑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以教育关怀为指向的教育政策运行和制度安排,把对社会弱势人群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遵从以人为本、机会均等和差别对待的原则精神,因此要坚持从教育关怀的角度研究、制定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切实将县域职业教育深扎乡村现实,通过政策保障,引导县域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价值本真[4]。同时,县域职业教育需要关注自身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来提高教育影响力,采取形式多元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育创新力,基于乡村现实的教育本真来开拓教育价值力,将软实力作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稳固基石。

三、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人才培养是需要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需要聚焦乡村社会人才需求关键点,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切入,培育新时代兴农人才。县域职业教育应当通过全面调动乡村系统要素的参与,构建人才培养格局,具体举措如下。

(一)系统协同:干部人才培养的有序化与规范化

2023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指出,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5]。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扎根于乡村基层,真正了解乡村地区发展状况,是最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的群体,更需要注重能力素质提升,乡村振兴的终端需要这些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发力,从而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应当充分发挥乡村干部队伍的带动作用,提升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工作效力。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县域职业教育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以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以开放大学作为学历教育依托,由县域职业技术学校负责落实,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科、农村行政管理专科、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等专业,开展村组干部的学历提升、能力提升。通过为村组干部提供学历教育,能进一步拓展乡村基层干部的教育视野和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培养有视界、能转变、愿改革的新时代乡村带头人。如图1所示,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可以采取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四种教学方式,利用空中课堂和固定教室开展线上、线下理论课授课学习,又通过流动课堂与田间课堂组织参加学习的村(社区)干部深入参观和实践,真正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空中课堂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在线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乡村地区人才日常学习,能够较好地协调工作和知识提升的矛盾,实现随时随地得到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学习限制。固定课堂是在特定时间将学员集中起来开展理论学习、知识研讨的线下教学方式,通过短期集中的面授和研讨,提升学员的理论基础,并在头脑风暴中获取更多知识角度以供实践参考。流动课堂是灵活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固定地点,随着教学内容变化和个人意愿可自愿选择教学内容,适合特定素质的提升,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田间课堂是让学员直接到乡村田野之中,也是四种课堂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在于实践,所学知识必然要能够应用,而在实践中学习则是快速提升学员应用能力的方式。通过四种课堂教学,县域职业技术学校能够有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有能力的乡村基层干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二)实践突破:实用技能送教的现实化与持续化

乡村振兴必然以规模化的产业作为支撑,而不是碎片化、小作坊式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乡村经济发展为支撑点,坚持乡村地区做优做强自身产业优势,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链,形成乡村建设产业集群中心,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也协同带动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的运作与发展。同时,乡村地区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实践基地,拥有丰富的绿色和休闲旅游资源,是带动乡村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不容小觑。发展产业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为产业做支撑,县城职业教育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培训功能,这是由于其更看重人作为生产力或在直接生产条件下对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更加关注人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需要,将人对生存与发展所渴望的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化、现实化,赋予人们创造的力量和机遇,从而通过人的振兴实现乡村振兴[6]。

为了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县域职业技术学校需要主动开展农民培训,免费向农民群体提供资源。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可先到乡镇做调研,通过由需设训、送训到村、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如图2所示。“由需设训”即在开展职业培训时,通过到实地调研服务对象的需求,根据农民群体需要来开展相应技能培训,给予农民群体实用的技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动力,从而使职业培训效果达到最大化;“送训到村”即将职业培训直接扎根至学员所在地,充分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通过距离的拉近给予学员最大的便利,真正做到职业培训以农民为中心,达到真正服务农民群众的初心;“集中培训”是对农民群众在短期内以集中式教学的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职业培训效果达到最大化。职业培训过程应以实用为导向,即以教会农户“学完能会用”为目的,语言贴合农民群众(采取生活化的语言,避免云里雾里的专业术语),主要进行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包括茶叶、水果种植,牛、鸡、猪的养殖方法等,并由来自于县域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同时,为提升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水平,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应当面向农民群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民开展的技能培训包括金工、汽修、烹饪、砌筑、服饰制作等,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做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培养农民群众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致富。通过在学校开展“送教下乡,送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素质和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农民群众通过习得实用技能,获取谋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满意的就业方式,让就业质量的提升带来薪资的增加,实现农民群众物质基础的丰盈,进而达到精神层次的提振。在精神层次对接受职业培训认可时,农民群众便愿意进一步接受培训,从而使整个培训效果形成良性闭环反馈,职业培训因而得以顺利进行。

(三)特色助推:民族文化振兴的针对化与可视化

乡村振兴重点应依据本土的特色着手,发挥自身亮点优势,打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名片。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精神凝聚,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部驱动力,包含着区域乡村社会的人文理念和生产内涵,充分内隐于乡村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源泉。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是彰显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这些具备旅游价值和功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可成为被挖掘的旅游资源,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物质保障。因而培养传承优秀文化并能够服务县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能使振兴道路更具针对化和可视化。

在特色文化助推过程中,县域职业教育可以采取学校人才培养和地区成人培训两种方式,如图3所示。在学校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专业建设和文化传承。专业建设是系统化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基础,通过完整的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提升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服务于乡村地区发展的专向人才。文化传承在于通过整合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特定的形式传播文化内涵,将文化深深植入到学生群体,并辐射向社会,从而实现完整的文化传播链。地区成人培训在于帮助农民群众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开展建设和提供农民群众运用资源的技术技能。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其进行本地资源开发,使村寨、自然景观、人文气息融为一体,实现村庄绿化和美化;成立旅游合作社,指导村民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发现别具一格的旅游亮点,并对其开展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让游客可以住农家屋、品农家菜、感农家事,从而打造以生态建设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旅游村庄。


引用格式:

连会斌,谭广兴.县域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发展审思与实践路径[J].职教通讯,2024(07):46-53.


END


你“在看”我吗?

职教通讯杂志社
《职教通讯》是中国职教界重要的主流媒体,创刊30多年来,始终坚持“宣传职教,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刊宗旨,逐步形成了切合时代脉搏,贴近职教实际,聚焦职教热点与难点,关注职教改革与发展,融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