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治理】刘涛|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时代价值、指标体系与实施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11-24 19:35   江苏  




作者:刘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副研究员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促进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总结专业评估时代价值的基础上,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依据,坚持系统设计、突出分层分类,构建内外部通用的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并提出通过建立客观的专业评估机制、融入专业层面常态化诊改、健全专业层面激励措施等举措来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评估。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时代价值;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进入总结验收阶段,其中最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开展专业评估能够全面掌握专业建设信息数据,分析各类专业的建设成效,查找不足,帮助高职院校改进提升。回看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论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示范校建设、国家骨干校建设,还是中央财政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认定的骨干专业和“双高计划”公布的高水平专业群,无一例外,都是以专业(专业群)为基本单元,把专业作为实施所有改革的载体和切入点,并将专业作为承接改革的平台。专业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专业评估更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有研究者以比较的视角,从内部和外部对专业评估进行了定义和比较[2],从与专业诊改的对比中,厘清了专业评估的内涵[3]。有研究者从实践的角度,对省域高职专业建设评估的政策进行分析与优化[4],提出了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建设策略[5]。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都聚焦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缺少对内外部环境的整体性评估。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结合专业评估的时代价值,设计内外部通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专业评估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时代价值

(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必要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深入部署,为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明确了方向。教育的提质培优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教育和人才;人才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教育和科技。[6]高职院校专业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场域,高职院校通过专业教育教学、科学技术研究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专业建设因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是“十四五”期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也必将在今后一段时期依然承担重要任务。通过内外部联动,政行校企等熟悉政策、教育、产业的专家的全面参与,高职专业评估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了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改进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提供保障。专业评估应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为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从而确保职业教育培养出高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促进完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质量强国时代,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职业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从内外部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是政府、学校和社会评价组织为增强利益相关者对教育质量的信任,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等工作建立的结构化、系统化的制度体系[7]。专业是人才培养基本单位,也是高职教育资源分配和评估考核的基本单元,专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是学校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抓手。高职院校内教学院系的设置都是以专业(群)为依据,将相近专业(群)划分为一个教学单位。国务院督导办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的采集也是按专业进行统计、分析的。因此,从专业角度去评估高职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也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形式。专业评估是以一定的目标和标准为准绳的判断过程,可以全面、准确地量化考核专业建设的绩效和专业办学的效益。国内外都十分注重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国内从同济大学较早开展专业评估到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再到现在开展的本科专业审核评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专业评估体系;国外则建立了以《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等为代表的专业认证协议。显然,专业评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回应教育评价改革时代命题的必然要求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宗明义地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以高职院校专业为对象进行的评估能更好地衡量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因此,以教育评价改革为背景,引导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评估导向,优化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方案,依然是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急需探讨的问题。《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专业评估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要发挥好自身的价值功能,势必需要在《方案》的原则指导下完善和改进。《方案》提出的坚持科学有效、统筹兼顾、中国特色等原则,为改进和完善专业评估明确了方向。在设计专业评估方案时,评估督导办应融入全新的评价理念,如:从关注结果,到兼顾过程;从统一标准,到分类分层;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等等。

二、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模型

(一)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专业评估属于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部分;从质量观视角来看,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对象本质和特征的集中反映;从测量学视角来看,科学的指标体系必定是可量化、可操作、行为化的评估标准。因此,从多学科视角理解专业,对建立和理解评估指标体系是有益的,对科学合理评估专业是有效的,对促进专业建设和诊改是有利的。

专业评估不同于过去实施的评估工作,绝不能按照评估指标做材料,而是要考核专业关键指标数据,强调数据来源的客观、公正,真实评估出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可通过评估激发专业团队的内生动力,发挥专业团队的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实力。因此,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尺子科学了,测量的结果才合理,才能实现评估的目的。目前,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不一、层次多样,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如何设计评估指标是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好了,能促进发展、提振信心;把握不好,会影响发展、反向激励。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系统设计,在怎么评上体现统一性。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水平不一、层次多样,评估难统一、指标难制定、发展难评判等问题,评估督导办应围绕专业发展基础建设、专业教育、科技社会服务、质量与品牌等方面设定指标,以一把尺子评估衡量专业发展水平,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二是突出分层分类,在评什么上体现差异性。评估督导办既要考虑“双高”院校、优质校、新建院校等不同院校的类型,又要结合“双高”专业、品牌专业、骨干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定位,同时要兼顾院校和专业服务定位的多样化及建设水平的差异化,设置指标值和权重,兼顾增量,鼓励个性化、特色化,促进发展。

评估指标体系要坚持成果导向,立足解决专业建设质量自我评价,兼顾专业层面诊改的需要,结合高水平院校建设和“双高”建设计划,吸纳《悉尼协议》对专业认证的要求,建立专业评估指标点,研究各指标数据来源,实施指标量化并科学赋予权重系数,最终形成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只有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绩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促进专业诊改,才能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及说明

在本研究中,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拟采取常规的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包括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部分。其中,形式结构采取多级指标(树状)结构形式;内容结构主要包含目标(绩效、成果)指标、过程(状态)指标和条件(资源)指标,三者不可偏废,应该相互结合,其结合点是目标(绩效)评估。高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专业发展基础建设、专业教育、科技社会服务、质量与品牌。一级指标下又分12个二级指标,主要有建设管理、招生情况、师资队伍等。三级指标即评估观测点,共计69个。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系统设计和分层分类的评估原则,具体指标选取应能全面反映专业实力,且具有客观可量化的观测点,并充分考虑新建院校和基础薄弱院校的实际情况,体现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分别设置指标值,确定评估重点内容,将各指标具体内容及数据来源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1.专业发展基础建设。这主要是对专业设置、办学目标、专业资源等建设基础进行评估,包括建设管理、招生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训基地五个二级指标。

(1)建设管理。建设管理指标主要从专业设置、专业发展目标、专业诊改及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来考察。其中,专业设置方向反映了专业是否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目标反映了专业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诊改反映了专业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持续改进提升,校企合作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是否合理。

(2)招生情况。招生情况指标主要从专业在校生规模、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三年企业订单班培养学生人数占比四个方面来考察。其中,合格评分标准可设置为专业在校生规模大于400人、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高于90%、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高于90%,而企业订单班则反映了校企融合的深度和层次。

(3)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的综合评估指标包含专业生师比、双师素质、教师企业实践,以及省级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省级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境外学习半年以上人数占比等内容。

(4)教学资源。专业实力主要是对专业现实竞争力的考察。教学资源的具体细化评估指标包括被评专业是否为特色专业,以及省级及以上教学资源库、省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省级及以上重点教材的数量等。

(5)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从硬件与软件方面对专业的教学设施和条件进行考察。其中,硬件指标从生均设备值、生均实训基地工位数、紧密型合作企业数等方面观测;软件指标主要从课程方面观测,包括实验实训课开出率、专业选修课门数及比例等。

2.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指标主要考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程度,教学实施过程规范程度及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等。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标应从专业教学标准或人才培养方案合规性、课程体系设置与目标岗位的适应性、课程建设目标与标准体系、课程建设诊改等角度考察。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反映了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度;课程建设目标与标准体系反映了课程建设目标与职业标准体系的对解度;课程建设诊改实施反映了从课程的设置内容、课程的使用资源、课程教学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提升。

(2)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实施质量的“过程”控制与教学实施质量“结果”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综合评估指标主要包含: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体系、课程教学诊改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有效课堂论证通过率、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课时比例、使用校级以上专业资源库数、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满意度、学生对专业课程开设重要度及满足度、近三年毕业设计论文/团队获奖情况、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对口度、学生“1+X”证书比例、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等。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评估的实施应关注到:从“教学标准的明确性、教学计划的准确性”作为教学实施的逻辑起点,从“教材选用、有效课堂论证通过率、课程教学诊改”评估对学生知识、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支持度,从“毕业设计获奖、顶岗实习专业对口度、1+X证书获取率、职业资格证书取证数”评估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3.科技社会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两大功能,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结合更加紧密,更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科技社会服务主要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三个二级指标。

(1)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牛鼻子,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科学研究的综合评估指标主要包含教师人均纵向课题到账经费数额、教师人均发表核心论文数、教师人均发明专利授权数、拥有的市级及以上工程研发中心等。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作为高校职能之一,既是高职专业对接产业、服务经济的着力点,也是专业整体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估指标主要包含教师人均横向课题到账数额、教师人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额、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人次、市级以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数等。

(3)国际交流。“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促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的评估指标主要包含教学标准输出、接受海外全日制留学生、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等。

4.质量与品牌。质量与品牌指标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满意度指标、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成果和荣誉指标及专业显示度四个方面。学生学习成果和荣誉指标主要包含省级及以上技能比赛获奖情况、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等;毕业生就业情况主要包含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半年离职率等;用人单位满意度指标主要包含用人单位评估高、社会声誉好、学生就业满意度高等;专业显示度主要包含专业质量工程项目、师生技能竞赛获奖及教学成果奖获奖等。

(1)毕业生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教育的产出——毕业生质量来衡量。毕业生发展质量主要包括:学生毕业率、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上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对口、升学)、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情况、专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毕业生(校友)对母校满意度等。

(2)专业显示度。专业显示度主要考察被评专业质量工程项目和师生技能竞赛获奖的情况,体现了专业的竞争实力和优势。专业显示度的具体细化指标包括省级及以上专业品牌、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X”证书试点专业,以及省级及以上学生技能比赛(含创新创业、境外比赛)奖项的数量、省级以上教师技能竞赛获奖的数量等。

综上,本研究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均坚持了前面所述的两项原则,既关注到统一性又体现出差异性,直接采用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数据。部分依赖长期积累的成果在评估赋分时都兼顾到了新建院校和薄弱院校,既考虑了院校水平不一、多层次的现状,考查了院校专业的综合实力,又兼顾到指导分类发展,鼓励新建院校发展信心,考查了重要指标数据增量。内外部通用的专业评估体系真正体现了“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方针,既鼓励了新建院校发展,树立了于竞帆百舸争流中拼一拼、闯一闯的信心,又鞭策了老牌院校,消除其躺在功劳簿上的等靠的心态。

三、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客观的专业评估机制

专业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高职院校自身组织人员开展评估,外部评估主要由校外第三方机构(如教育部门评估院),依据预设的质量标准, 对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符合标准的程度、对专业建设和管理产生的绩效进行判断,以此推动专业建设、管理及其绩效持续改进的过程。实施专业评估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必须客观公正,主要观测具有共性、代表性且可量化的关键指标。评估督导办应依靠数据进行绩效评估,增强评估说服力,以达到评估服务发展、评估检验绩效的专业评估的初衷。在评估时,评估督导办应依托学校信息化系统尽可能地直接读取数据,提高可操作性,杜绝过去做材料、忙应付等主观性评估较多的现象。本研究设计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由各学校的校内质量管理部门对所设置专业进行自评,也可以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聘请专家组织或委托省级评估机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二)融入专业层面常态化诊改

专业评估既是专业建设成果的量化和绩效考核,也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依据,衡量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指导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为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诊改提供了核心数据源。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评估与专业层面自我诊改融合的机制,发挥高职院校质量自律的主体意识,减少外界干预,做到评估工作与常态诊改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各高职院校每年应定期进行专业诊改评价,从专业办学定位达成度、专业贡献度等方面对所开设专业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以专业诊改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校企融合度及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专业层面激励措施

各高职院校要高度认识到专业评估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全面体检专业建设质态,提升专业实力的有效举措。为此,评估督导办应积极研究实施方案,扩大评估专业的覆盖面,与专业诊改同步,健全专业层面激励措施,全面推进专业评估工作。专业评估能够进一步巩固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彰显院校办学特色,在全校形成“强专业、重教学”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用好激励措施,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策机制上适当倾斜,激励专业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潜心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融合,促进协同育人,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引用格式:

刘涛.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时代价值、指标体系与实施路径[J].职教通讯,2024(10):53-61.


END


你“在看”我吗?

职教通讯杂志社
《职教通讯》是中国职教界重要的主流媒体,创刊30多年来,始终坚持“宣传职教,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刊宗旨,逐步形成了切合时代脉搏,贴近职教实际,聚焦职教热点与难点,关注职教改革与发展,融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