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经历深层次、颠覆性的变革与调整,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当前和未来社会的挑战。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提出,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应该能获得有意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1]。2022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将教育置于全球政治议程的中心,旨在帮助各国提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可见,面对当下与未来社会,如何提供让全体人们满意的“终身优质教育”,已然成为“世界课题”。那么,中国如何应对这一课题?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阐述。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然而,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教育,仍是我国当前各种教育类型中的短板和弱项。做优做强做好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教育,不仅需要加快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的理论范式,也需要全体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扎实推进社区教育改革行动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体社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如何做更加适合的社区教育?如何做更加优质的社区教育?
一、创新行动:系统建构面向未来的数字化社区教育
近代以来,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陶行知等围绕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精辟论述,并形成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社区教育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社区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为了生活,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未来,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唯一选择,社区教育将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办学形态从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必然。
(一)终身学习——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唯一选择
未来社会将会是怎样的?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描述未来社会时,预测未来社会将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生活行为在未来都会发生巨大改变;每一次革命都会使许多人失业,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为那些失业的人创造岗位。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伴随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未来社会将愈益呈现如下基本特征: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2]。未来,工作的频繁更迭将成为常态,人们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不断到来的职业变换。从历史逻辑而言,以往是接受专业教育从事相应工作,这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而现在和未来的逻辑是,不断学习以适应不断更迭的工作。
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有研究认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能否成功,或取决于激情、坚毅、乐观态度、自制力、社交智力、感恩精神、好奇心等7大因素[3]。席酉民认为,未来社会人需要十项生存技能:意义构建、社交智能、新颖适应性思维方式、跨文化能力、计算思维、新媒介素养、跨学科能力、设计思维、认知负荷思维、协作[4]。只有在体验、适应、创造方面具有优势,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胜出,因而“心智营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追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育目标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其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拥有能够立足未来社会且健康发展的心智;最后,社会对人的能力需求从原有相对稳定环境下的传统心智模式升级为复杂不确定环境下的复杂心智。[5]
可见,随着未来变化社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加剧,终身学习必然成为每个人应对未来社会的唯一选择。如何真正地系统构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二)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拼图
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常态,从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心走向未来的学生(学员)学习中心将势成必然。2019年,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在其著作《未来学校》中指出,“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6]。从教育中心向学习中心的切换,不仅意味着教育理念的切换,也意味着教育体系、教育形态、教学关系、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性、革命性重构。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的边界将进一步扩大,内涵将进一步丰富;同时,各类教育之间将不再“泾渭分明”,类型边界将日趋模糊,学校形态将重塑。正如朱永新所指出的那样,“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一样。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跨学校、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6]。
社区教育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为了生活,不同于学校教育有相对明确的阶段性重点目标,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然是“包罗万象”的,社区教育的方式和形态也必然是“千姿百态”。区别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仅有其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而且必将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延展。社区教育将在未来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占据愈益重要的地位,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拼图。
(三)数字化——社区教育创新应变的必选之路
2022年9月,“高质量数字学习”被列为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的五大行动领域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基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应然与实然,推行社区教育数字化,不仅理所应当,而且势所必然。社区教育数字化既能解决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资源不足、发展不好的现实困境,也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第一,可以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社区教育对象广覆盖。众多研究指明,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在实体化办学过程中仍存在办学主体缺位、场地缺乏、经费短缺、教师稀缺、课程紧缺等诸多困境,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办学资源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且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问题尤其严重。实施社区教育数字化战略,可以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通、共融、共享,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资源紧缺导致的无学可上的困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社区教育。
第二,可以打破时空阻隔,实现社区教育的便捷化。社区教育数字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数字化、智慧化学习环境的不断普及并推广,逐渐实现乡镇、街道的数字化社区学习中心全覆盖,让“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局面从愿景变成现实。基于此,人们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在家上“学”,也可以结合工作与生活实际,在做中学、玩中学,真正让社区教育成为适合每个人的教育。
第三,可以冲破边界壁垒,实现社区教育的个性化。从个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来看,社区教育功能应该具有多样化特征,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在内容供给方面具有全面性,以便于个人按需选择。社区教育数字化战略通过各类教育、各门学科、各个领域教育内容资源的共通共享,能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点餐”。
第四,可以共建共用共享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实现优质社区教育的均衡化。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优质社区教育供给能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社区教育数字化则有利于实现头顶同一片蓝天,共上同一堂好课的梦想,真正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每个人均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一目标。
二、协同行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区教育
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做足、做强、做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区教育,探索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补齐教育强国建设版图中的短板,需要全体社区教育工作者多主体协同、多资源齐聚,共同助力形成多目标、全内容、多型态的社区教育新生态。
(一)多主体共生——夯实“大规模”社区教育体系之基
从应然层面而言,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社区教育无疑是终身教育体系中规模最大、学员最多、门类最全的教育类型。除了正在接受全日制学校教育的人口,其余都是社区教育现实的或潜在的教育对象。“目前发达国家的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超过10亿人,而我国有14亿多人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覆盖的人口相当于3个欧盟人口、4个美国人口、10个俄罗斯人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大国的现代化。”[7]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最能彰显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教育类型。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社区教育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8]。
从实践层面来看,随着我国近年来教育扶贫、乡村教育振兴工程的实施,社区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东西差异、群体差异等问题有所缓解,但差距依然显著。在很多地方,社区教育办学依然面临无场地、无经费、无师资、无资源的困境,社区教育依然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
社区教育缺位的教育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9]。正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5大基本特征之一,“潜在教育需求人口规模巨大”也是中国特色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所谓“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构建一个人人可学、事事有学的庞大社区教育体系,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多条线、多部门、多层面主体联动行动,调动社会相关主体的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建成多主体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社区教育治理体系。
(二)多目标共融——拓展“全景式”社区教育内容之源
社区教育不仅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价值目标和教育理念的教育类型。终身教育贯穿生命发展的始终,囊括教育各发展阶段和各个关头[10],指向人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生活,具有全民性、全程性、全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11]。未来,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社区教育将会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社区教育的内容供给也必将因覆盖人们的全时空生活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社区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是世界社区教育的共同典型特征。如:美国爱荷华州的社区学院基于终身学习视野,提供包括就业、家庭生活、继续教育、社区参与等终身教育服务[12];起源于19世纪中期丹麦、英国等国的“民众高等院校”“民众中学”,是北欧地区最主要的社区教育模式,其举办目的就是服务于社区民众的生活,因此教育内容非常广泛[13];德国的社区教育主要由“邻里之家”实施,其教育内容主要根据民众的意愿来确定,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娱乐,囊括儿童文艺、各类讲座、报告会、出国访问、各种体育、交流会等[14];日本则是依托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文化馆等实施社区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成人职业培训、生活休闲活动、老年教育以及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的交流休闲活动等[15]。可见,各国的社区教育虽然在办学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教育目标多样化和教育内容全面性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潜在教育对象人口基数大、区域不平衡、教育需求多元化等特征,不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规模庞大,也决定了社区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应立足于现时代和未来视角,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个人职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三条价值主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以满足全体人民多元化需求目标为价值追求,打造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的内容供给体系。
(三)多型态共存——造就“多样化”社区教育发展之势
社区教育不仅面向全体居民的终身学习,而且面向每个人生涯与生活的全方位,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不仅要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社区教育体系,而且要建成世界上型态最多的社区教育。
其一,从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而言,社区教育应指向包括婴幼儿托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从教育需求视角而言,办好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应该坚持“有需必供”原则,包括生活休闲、艺术审美、职业培训、学历提升、文化教育等在内的全生命场域。
其二,从社区教育举办者或提供者视角而言,既包括政府部门举办的社区教育机构,如社区学院(大学)、开放大学、老年大学、文化娱乐休闲中心等,也包括社会团体、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兴办的教育机构,如职业培训机构、民办教育机构、进修中心等。另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中也将融入社区教育功能。“民众高等院校”“民众中学”是19世纪中期北欧地区最主要的社区教育模式。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兴办的社区教育,起初都是依托当地的中学举办。正如约瑟夫·E·奥恩在《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一书中指出,“在许多学院和大学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教学使命中的附带任务,这多少有些令人惊讶”“如果高校不去选择或优先考虑终身教育需求,那就失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需求”[16]。可以预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学校教育系统也将会是未来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和类型样态。
其三,伴随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数字化社区教育将深度重构社区教育样态。实体学校+虚拟学校、“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的社区教育学习新样态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社区教育的型态结构。可以畅想,未来视角下的中国社区教育将无限趋同于终身教育,多样化型态必然是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样态。
三、校本行动:做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优质化社区教育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诠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对每一个教师所提出的殷切期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先生说,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家,而是要求每个教师都培养起教育家精神,都应以教育家为榜样,像教育家那样做教师[17]。人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和主体,是社区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社区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为人、助人和育人的实践取向,坚持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走近赋能高质量发展大局、走进现代人的心理世界、走向社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走出积极教育实践范式、走入校本行动导向研究、走心卓越幸福教育人生。
(一)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正确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者
形成正确的理论共识和行动框架,是有效进行社区教育实践的前提。什么是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社区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如何做正确的、适合的、优质的社区教育?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也需要众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持续深入的行动研究。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多数仍是基于“知识本位、教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班级授课制方式,将一群学生集中到一个物理空间,由一位老师进行现场教学,每一堂课都设计成同样的长度与节奏,按照大致相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评价标准不仅趋同,而且“简单粗暴”。无疑,今天的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对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已成势所必然。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变化,未来教育将在其内涵、结构和形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性、革命性重构。有学者指出,“数字时代下,教育将发生重大革新:教育方式会变得更加便捷;个人学位需要重塑,不再只是学到知识那么简单;教育技术混合化;个性教育强化;教育支持精准化;终身学习普及化”[4]。教育目标将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学习力、适应力、创新力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教育目标的人文性、生活性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变化的,而社区教育更甚。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社区教育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受教育者人数和类别最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最广泛、形式和型态最为多样的教育类型,这些都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什么样的社区教育是正确的、优质的、适合的,答案肯定会因人、因时、因势、因地而异。社区教育的复杂性、差异性决定了从事社区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更多依靠社区教育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做正确的社区教育研究需要更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从理念到行动上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学习导向,加快社区教育思想观念与知识技能更新,防止教育本领恐慌,全面提高社区教育能力,作为自我发展的最强后盾;二是坚持专业导向,把心思心智放在专业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干好实事上,自觉把服务人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作为最大担当,始终把人的幸福期盼放在最高位置;三是坚持发展导向,积极关注社区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目标、人们反映迫切的心理需求,着力创造最优化的“最近发展区”;四是坚持行动导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实践,加强基础、基本功建设,畅通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18]。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做优质的社区教育探路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通过“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19]。我国有些城市的社区教育发展较好,但总体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城乡差距、群体差距,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潜在的社区教育受众广,社区教育依然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也最为复杂困难的一环。
如何做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这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独立探索、创新实践。有些地区已经先行先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发展范式。如2013年2月依托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首批全国示范性市级电大)和常州社区大学(全省首家社区大学)成立的常州开放大学,于2022年被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第一批实验校,成功立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多年来,常州开放大学一直发挥着常州地区社区教育的龙头和骨干作用,致力于优质社区教育探索与实践,已经构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纵向上形成了常州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学校组成的四级梯队,横向上建立了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办学联盟。常州开放大学通过主动探索实践科学家教社区行、馆校合作项目,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目前已打造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游学基地、养教联动基地等市级以上各类学习体验基地57个;建成近700人的社区教育师资库,打造了“社区教育教师+名教师(名班主任)+医卫专家”的社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和22支智慧助老进社区培训团队;探索建构“公益巡讲课程+个性化定制课程+网络课程”的课程体系,每年统筹开发100门社区教育面授课程;实施“菜单式供给+点单式选课+广覆盖送课”的送教形式,为市民提供包括在线学习、学员管理、学时记载等在内的“一站式”学习服务,目前已有注册学员20多万人。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常州开放大学坚持需求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者发挥主人翁精神、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常州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面对未来社会的高频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社区教育工作者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致力于探索实践适合的、优质的、人文的社区教育。如:通过多主体联动、多教育共融,构建能够满足当地人民需要的社区教育体系;通过跨界多领域集聚,构建优质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社区教育品质提升;通过聚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优质社区教育内容和文化;通过打造“线上+线下”“集中与分散”的多样态社区教育,满足不同群体对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全社会共建共营,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构建更为优质、更为丰富、更为适合的社区教育生态环境。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做适合的社区教育教学改革者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与教育根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在未来社区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应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针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如何做好面向社区教育学习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适合的社区教育等具体实践问题,基于校本行动研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未来社会需要社区教育培养怎样的人,这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梁建章、任泽平等人在《中国教育内卷报告》中指出,“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通才,才能适应社会和技术的新变化,即便看似最稳定和专业化的职业也会面临很多变化。未来20年里,会有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几乎所有工作都会受到智能化的影响”[21]。“变”是未来社会的突出特征,如何提升适应变化的能力,通过终身学习增强终身适应力是必然趋势。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提升学习力已成为每个人应对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早在1929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你能够摆脱细节而保留原理。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力量。”[22]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指出,“教育不教知识却能让人胜任任何职业”[23]。这些观点无一例外地想表达,共同的教育理想应该将培养学生适应变化时代的学习力和胜任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是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保持几个世纪没变了”[24],英国理查德·萨斯坎德和丹尼尔·萨斯坎德在《人工智能会抢哪些工作》中呼唤教育的变革。现在,我们必须面对、反思和回答的是,工业化时代建立形成并固化传承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未来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吗?李韧在其著作《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中指出,“技术变迁将会要求教育和就业有更加紧密和连续的协作”“未来,不仅是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可能会找不到工作,而且采用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师也可能失业”[25]。随着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结构必将发生深层次改变,教学模式必将从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从上个世纪的“罗杰斯挑战”①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何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一直都是学者们讨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焦点话题。杜威早在1915年出版的著作《明日之学校》中就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仅从知识学习的视角而言,学习金字塔②也生动阐释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换的重要意义:教师采用以教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在5%—30%之间,而采用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则在50%—90%之间[26]。今天,从世界范围来看,脱胎并定型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知识本位、教为中心依然是常态,即便是疫情催生的线上教学“全面”推行,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的异化关系。
可以预见的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为代表的智慧教育新浪潮已经突破单纯的工具应用维度,将给教育系统带来从教育思想到办学范式的深远变革。现在和未来,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树牢“以学为本、为学而教”“以教促学、学教相长”的新理念,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转变,积极开展适合的、优质的社区教育校本行动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努力成为满足社区教育需要、专业卓越的教育家型社区教育工作者。做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还应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学习社区教育理论、躬身积极行动研究,共同创造社区教育教学更加美好的未来。一要增强“我是教育研究者”意识,做引导人为学、为事、为人统一的“大先生”,做促进人成长成人成才的“引路人”。二要增强“我是专业思想者”意识,做面向未来、追寻幸福的社区教育,做更加适合、更为优质的社区教育。三要增强“我是实践反思者”意识,聚力做正确的社区教育,正确地做务实的社区教育。四要增强“我是校本行动者”意识,做创新行动着的社区教育思考者,做有社区教育思想的“行动派”。
本文基于未来视角,畅想了终身学习时代社区教育的发展愿景,聚焦适合的、优质的中国社区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基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实然,从宏观架构层面尝试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的应然样态、价值意蕴与未来趋势。但正如教育家佐藤学所言,教育研究者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是软弱无力的”[27],适合的、特色的、有效的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发展之路,不仅需要众多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范式建构,更需要众多的社区教育实践者探索前行。唯有众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积极识变、适变、求变、创变,做新时代社区教育创新实践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和开拓者,中国社区教育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开创未来、赢得未来。
引用格式:
崔景贵,吴济慧.做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行动派”[J].职教通讯,2024(08):32-40.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