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不能厌旧
“新”和“旧”是两个相对的字。在《新华字典》里,“新”有刚有的或刚经验到的、没有用过的、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等意思。“旧”有过去的、过时的、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等意思。近些年,凡人皆说“新”,大都恐谈“旧”。翻开报纸、杂志,满眼都是“新+”,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动能、新职业、新业态、新基建、新教育、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课改……,这个可以列很长的单子。可是,与“旧”有关的说辞,“以旧换新”“新旧动能转换”“旧貌换新颜”等为代表,且都有“除之而后快”的意蕴,比较好听一点的就是“修旧如旧”。这大概因为,在多数人的头脑中,“新”代表现代的、美好的、先进的、有用的,“旧”意味着传统的、糟糕的、落后的、没用的。
是故,喜新而厌旧,人之常态,无可厚非。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也都源于“喜新厌旧”。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都必须遵循弃旧图新、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规律,舍此,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和明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改变了我们的工作。
以办公通信工具为例,在七十年代,如果办公室有急事需要与外地联系,电报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之一。因为电报按字收费,所以为了节省和避免浪费,尽可能言简意赅。八十年代初,传真机面世,一部日本松下品牌的传真机,面积相当于一台二十九寸电视机,重量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使用时左面进纸,右面出纸,同时需要使用特定的传真纸张,费用昂贵。八十年代后期,第一代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开始流行,很快传呼机这种单向通信工具,在那个移动通信科技飞速迭代的时代已不见踪影。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现在大家可以用手机配合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语音及视频通信。
事情得辨证地看,“新”“旧”二者彼此又是纠缠在一起,绝非上述一种“有你无我”的状态。新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旧的东西也许还能有用。所谓的“新”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在动态变化之中,这一阵子是新,下一阵子便成为旧。还有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和“旧”并无绝对的界限,“新”往往脱胎于“旧”。就拿大家热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还无法精确统计其经济规模,但从二者的产值与其在GDP总量中的占比来看,尚不到20%。传统产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不存在新旧的截然区分。事实上,在市场竞争和创新驱动下,低端落后产能在市场化、法治化机制的大浪淘沙中淘汰出局,传统产业正在不断实现迭代升级。
传统产业不是没有前途的产业,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实体产业永远不会消失。很难说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就一定比高新技术产业更简单、更容易。例如,即使是最传统的产业——食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也前景无限。在美国,“可口可乐”至今仍然是最值得骄傲的工业品之一。再以纺织品和轮胎为例,如今的产品与几十年前相比有着实质性的不同,或者是材料变了,或者是生产工艺变了,或者是产品样式变了,更多的是三者都变了。这些变化当然包含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或融合,但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基本产品形式始终是诞生新产品的条件。
历史规律表明,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产生、成长、壮大、衰落的历程,但大部分行业并没有最终消亡。换句话说,“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关键是传统产业如何立足自身条件加快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推进价值链整体攀升,转化为优势产业,从而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要看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依存:从供给侧看,任何新技术的产业化都必须得到现有产业的支持;从需求侧看,传统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的最大用户。
旧中寓新、新旧相继。我们要避免喜新厌旧,简单地“腾笼换鸟”“以新汰旧”,全国东南西北中一窝蜂大干快上,以“赶时髦”的心态热衷追逐少数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导致千篇一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遍地开花的各类高科技园区、巨额举债建设的超前基础设施、“一刀切”的淘汰搬迁方案等,造成资源错误配置、重复配置,甚至瓦解固有的传统优势产业根基。
与产业发展类似,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更需要“喜新恋旧”,毕竟,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耐心”“耐力”的事业,所谓“百年树人”,此之谓也。与职业教育“求新”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是“守成”——坚持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守成对职业教育来说,有两个重要意义。其一,并不是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职业教育所有方面都以创新为评判标准。对一些专业、一类课程、某些方面,守成比创新更重要;其二,守成对职业教育已有的好传统、好做法、好经验而言,比创新更为重要。我认为,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而言,一味地“求新”——为了创新而创新,实非良策。
来源:《职教通讯》2024年第08期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