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梁卿|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认识论审思

文摘   教育   2024-10-21 12:15   江苏  




作者:梁卿,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摘要: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实践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从实践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积累;从理论来看,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来说,职业教育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能夸大这种作用;职业教育不仅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直接服务,而且要通过发展传统生产力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两种赋能的关系上,两种赋能的价值立场是同一的,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必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为前提。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认识论



职业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议题之一,这一议题在当下的表现就是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要么关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么关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必须承认的是,虽然这些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终归是一种局部研究,会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整体认识。为了推进相关研究,我们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关系进行审视。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认识论思考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是指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一般来说,这种赋能关系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职业教育,但任何实践都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不正确,实践就会走向歧途。基于当前实际,从认识论的角度考虑这一赋能关系需要明确两个方面:第一,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基础;第二,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首次提出来的,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从新质生产力的科技维度和产业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源于突破性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源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而这些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应用并不是完全空白的,一大批数字工厂、数字车间的出现和发展就是明证。从产业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也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也有了一段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3]

此外,不仅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了实践基础,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也有了一定积累。从新质生产力的科技维度来看,将新的科技运用于职业教育就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例如,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对数字时代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数字资源及其建设、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引导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近几年,数字化转型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从最初的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维度看,全国各地都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总之,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积累。不论是在理论上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还是在实践上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会表现为虚无主义。

(二)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和进一步繁荣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这无疑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保证。其次,新质生产力能促进职业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要素的变革。如前所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体来说,数字技术等新的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些新的科技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新科技会引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继而导致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内容的更新、方法的转变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似乎表明,新质生产力一定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众所周知,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从长时段来看,新质生产力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但如果从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看,则未必,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如前所述,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职业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但这一运用并不是天然地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当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够在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这些新技术,才能发挥新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从事实看,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新技术的态度都经历了一个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对新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都经历了一个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对新技术的学习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对新技术的使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得具有创造性。当职业教育工作者喜欢、熟悉新技术,能熟练或灵活运用新技术时,新质生产力就一定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论思考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指的是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职业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并不必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职业教育要想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只有遵循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4]。从当前实际来看,探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厘清两个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二是职业教育是否还应该赋能传统生产力发展?

(一)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可以分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类型。在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中,人们理应追问,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各自起着什么以及多大作用呢?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什么以及多大作用。

从新质生产力自身来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突破,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来自何处呢?毋庸置疑,来自密集的研究活动。在教育领域,从职能角度看,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主要来自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研究型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机构,因为“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6]但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只是潜在的新质生产力,要想成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必须做到产业化,进行产业创新,而产业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一线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活动中,这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于产业创新的实现。综上所述,在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的教育都能够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尚未成为我国经济基本盘的背景下,发挥高等教育的这种龙头作用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发生在科技创新这一源头环节,而是体现在产业创新环节。因此,基于自身立场,职业教育工作者强调职业教育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固然无可厚非,但不能片面夸大这种作用。

(二)职业教育应通过赋能传统生产力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质生产力在我国快速发展,相应地,职业教育界也在广泛而深入地讨论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但如前所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刚超过13%[7],未来产业还在布局之中,因此,新质生产力还不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换言之,传统生产力还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是不是还要赋能传统生产力、如何处理好职业教育赋能传统生产力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等成为摆在职业教育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处在联系和发展之中,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就是其中的重要规律之一。量变质变规律认为,量变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事物量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等。在量变中,事物的性质保持稳定,但是,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即质变。质变意味着原来量变的结束,也意味着事物在新质基础上新的量变的开始。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8]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也遵循着量变质变规律。有学者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生产力首先从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到以蒸汽为动力的生产力,此后又相继发展到以电力为动力的生产力、以计算机技术为动力的生产力和如今的以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技术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1]。也有学者认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第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工业的诞生是生产力第二次革命性的进步,如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新质生产力则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第三次革命性的发展[9]。尽管对生产力发展历史的描述不同,但学者们一致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遵循了量变质变规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规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第一,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传统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就不可能有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和发展;第二,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随着传统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最终必然要从以传统生产力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第三,新质生产力体现并保存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从生产力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来看,职业教育当然要积极追踪新质生产力发展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因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是其一。其二,职业教育也要赋能传统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传统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其三,为了使传统生产力能在新质生产力中得以发展并体现,职业教育对传统生产力的赋能就不能延续原来的逻辑,而应该遵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从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不仅要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还应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3]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除了要通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应该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两种赋能关系的认识论思考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存在相互赋能的关系,那么,这两种赋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价值认识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在价值立场上是一致的;从方法认识的角度看,只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价值同一性

从价值认识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关系,就需要探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有什么价值?为什么有这些价值?怎么去评价这些价值?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与其自身的价值立场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10]价值立场则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价值问题的立足点。那么,探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价值立场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1]按照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人民至上就是在分析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关系时应秉持的价值立场。也就是说,不论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还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都是为了人民,都得依靠人民。

1.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民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是首要任务呢?原因就在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3]。也就是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旨在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那么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这就是说,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或者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因此,在根本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14]。他强调,既要“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14],还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3]。一句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单靠某一群体、某一阶层,无法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职业教育改革的人民立场。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思想上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民立场。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5]。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7年,习近平在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希望中华职业教育社要“广泛联系和团结有志于职业教育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加强交流协作,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地服务社会,不断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从实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也切实践行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如:为了使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我国建立并实施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17],从而为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综上所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实实在在的实践。

3.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人民立场。如前所述,一方面,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为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依靠最广大人民才能成功实现。也就是说,从价值立场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应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同理,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其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职业教育的期待,这一赋能过程本身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同样应该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立场。一句话,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在价值论上最终实现了统一,统一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带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始终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均始终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8]之中。从联系的观点看,不仅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两种赋能关系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要想发挥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作用,就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致,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具体来说,职业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必须主动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进行变革,也就是要求职业教育自觉、主动地接受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一句话,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其自身接受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因此,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不能单独考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问题,而应该结合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来研究并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综上,从实践层面看,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明确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之间,连接点之一就是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一方面,这种素质要求是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的信息赋能;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按照这一要求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就能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那么,职业教育怎样才能明确这种素质要求呢?职业教育机构应深入新质生产力内部,分析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与劳动资料的技术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劳动者的认识水平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明确了这些矛盾,职业教育机构就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从而为确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内容和方法奠定基础。第二,持续提高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水平。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就是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恰当应用能极大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从而增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就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带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从实际情况看,这要求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教师的数字素养,开发数字教学资源。


引用格式:

梁卿.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认识论审思[J].职教通讯,2024(09):5-11.


END


你“在看”我吗?

职教通讯杂志社
《职教通讯》是中国职教界重要的主流媒体,创刊30多年来,始终坚持“宣传职教,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刊宗旨,逐步形成了切合时代脉搏,贴近职教实际,聚焦职教热点与难点,关注职教改革与发展,融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