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中叶起,法国便以其独具“法式风尚”的奢侈品闻名于世,直至当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制造国,法国依然是公认的相关手工行业的领头羊,而支撑“法国制造”的核心力量正是其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分析法国手工业者工匠精神的缘起,揭示其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可以为我国新生代从业者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研究方法是1967年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Glazer & Strauss)两位学者提出的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社会理论的方法[1]。笔者基于此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法国20位手工业者进行了交流,尝试揭示扎根于真实情境的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二)资料收集
笔者凭借曾长期从事中法艺术交流与商业合作的工作优势,通过中法艺术交流与文化合作协会、法国行业协会、熟识的企业家推荐等方式,依据方便抽样原则,选取了20位法国手工业者对其进行访谈,他们均来自法国手工业集中的城市,如巴黎、格拉斯、诺曼底、拉芒什等地区,分别从事红酒、香水、面包、烹饪、皮具及烛台制作等行业,均在本行业拥有一定资历、获得过相关荣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访谈对象的年龄分布在32—75岁之间,其中:男性15位,女性5位;法国裔17位,华裔2位,瑞士裔1位;有在华旅居经历者5位。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在与访谈对象的互动中,笔者主要设计了如下访谈主题:“您进入这个领域的契机是什么?”“您如何理解和认知您的职业?”“在您的职业成长过程中,对您帮助和影响最大的人或社会组织有哪些?”“您的工作行为习惯如何?是怎样养成的?”“您认为工匠精神有哪些具体体现?”“您认为塑造工匠精神有哪些影响因素?”等。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对部分访谈内容进行了措辞与表达的个性化设计,既保证了访谈内容与研究主题的契合性,又保证了访谈过程的严谨性、开放性与沟通流畅性,以确保访谈效果。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在收集20位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以及整理完成访谈笔记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对17位研究对象的有效访谈内容进行编码,经过多次整理分析和聚类分析,全面深入地探索影响法国手工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形成的因素,另外3位访谈对象的资料留作检验理论饱和度。
1.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以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对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2]。本研究尽量使用被访谈者的原话,对其进行逐行逐句编码,提炼概念。在对17份访谈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后,本研究识别了30个概念标签。
2.主轴性编码。主轴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对开放性编码中的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概念和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本研究根据类属间潜在的逻辑次序和因果关系,对开放性编码获得的30个概念再次进行分析、归类,最终形成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意、职业技能、家族传承、学徒培训、社会环境及相关政策等7个核心因素。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通过第三次编码厘清概念类属及其内在联系,选择核心类属,并通过建立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的关联关系构建初步理论。在对所有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进行系统分析、凝练的基础上,本研究经过提取、重组、整合,抽取概念的范畴和类属,最终归纳为2个核心类属,即手工业者工匠精神形成机制中的核心因素包括“个体”“环境”两大维度(见表2)。同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对留取的3份样本进行编码和提炼,未发现新的类属和范畴。
二、研究结果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反映了从业者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情感品质。基于上述研究,工匠精神主要受到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生成模型可建构如图1所示。
(一)个体因素是个体工匠精神形成的激发力量
个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每个个体并非被动接受环境的各种影响,而是在对自己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方向,有选择地探索、改造周边世界。就工匠精神形成而言,个体的认知、技能及情感是其根本激发力量。
知之深,爱之切,职业认知是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产生的依据,对职业行为具有定向调节作用。访谈中,不少受访对象对所从事职业的内涵、胜任要求等皆有着深刻的认识。E.B说道:“酿酒顾问需要敏锐的嗅觉和味觉,这份职业不仅只依靠技术,而且需要将酿酒师、葡萄园主和葡萄种植者三方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A.M表示:“一名合格的调香师需要具有高嗅商,具备扎实的化学化工知识,同时熟悉制香生产工艺、配方特点。”B.M在描述其职业时表示:“面包师是一个让你动用所有的五个感官——视听闻触味的职业。”正是基于对从业条件的全面把握、准确理解,从业者才可能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努力在岗位上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除了解具体工作内容外,不少从业者对蕴含于职业中的精神价值、职业发展愿景也有着积极的认识。F.B将侍酒师职业概括为“包含服务、与人交流、激情以及对酒的记忆的回忆和对新酒类持续永恒的新发现”。J.S在提及面包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自身发展规划时说道:“在法国,面包行业有很多职业出路,如果你经验丰富、职业素养高,很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M.G表示:“法国是香水的代名词,首先我非常为法国香水产业而骄傲,我们是香水的发源地,在原料生产、交易、香水配方、香水创作、品牌推广上具有悠久传统。”上述这些认识同样成为从业者在本职岗位上专注坚守、不懈钻研的持续驱动力量。
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是职业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个体职业认知向职业行为转化的强大力量。访谈中,受访对象纷纷表达出对其所从事职业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行业规则的敬畏之心。J.J认为:“当你有足够热爱,就会对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价值有所觉醒,你所想的,都是怎样去荣耀这一职业,如此,你才当得起制琴师这一个‘师’字”“提琴制作修复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它只是需要你足够热爱、足够谦卑、足够不厌其烦”。F.B在言及自己的职业时说道:“我们是一个葡萄酒国度,品酒师的职业在法国很受尊重和认可,我为我的职业骄傲,侍酒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是一项非常高尚和重要的事务。”正是基于如此的职业情意,从业者们才能在工作中始终热情投入、永葆慎独之心,“更加诚挚和谦逊”地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产品与服务。
处事程序规范、职业技能熟练是个体职业行为得以精益求精、达到极致的前提和基础。访谈中,“勤学苦练”“强化内功”“规范操作”“遵循传统” “精雕细琢”“品质第一”“专注纯粹”“身心合一”“重视创新”“追求审美”“重视市场”等皆是法国从业者成功归因的高频词汇。在谈及遵循传统规范时,D.F表示,要“坚守那些细节要领,师傅说的要照做,需要反复去练习,用心反复去感受、去领悟,可能会在某一刻突然顿悟”。在心神专注方面,D.F和A.M则分别强调:“双手、大脑、心灵时刻要安放在面团上”“制香需要100%纯粹的专注,每一个环节和动作都要以100%的专注认真完成,感受植物能量的流动、融合、发酵”。针对市场导向与创新意识,D.F指出:“一个好的烘焙师,还需要具备市场认知”;Z.Z.H认为:“创新非常重要,要不断看别人的创意、手法和造型图样,往往会有很多灵感”;F.O的制香心得是“不只是传承,更要创新”。
(二)环境因素是个体工匠精神形成的支持力量
尽管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仍然不能忽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表现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良好的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氛围是个体工匠精神形成的支持力量。
从业者的家族传承和自身成长环境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职业兴趣和能力,提升其职业感悟力和理解力,指引其职业生涯发展方向。D.F说道:“我职业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他是我学习甜品的第一位导师,是他开启了我的兴趣。”M.R在谈及从业契机时表示:“我出生在波尔多一个葡萄酒世家,童年在酒庄度过,从小耳濡目染。”而J.S也致谢身边的成长文化氛围:“在法国我们很有幸从小能吃到甜点,吃到家中自制的甜品,这是一种幸运,我们能产生很多味觉记忆,这给今后的甜点创作带来很重要的影响。”除家庭和社会职业文化对从业者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外,父母对子女自主择业的鼓励与放手,也会避免子女对未来职业的内心抵制,确保他们能悦纳职业。例如,J.J就自豪地表示:“我在考虑自己职业的时候,是自己做决定,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
学徒制教育以其零距离跟师学习、师傅以身示范、技艺代际传承等优势,有效提高了学徒的实践和就业能力。法国学徒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15—26岁的青年通过与企业签订特殊的劳动合同,既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接受培训,又在学徒培训中心接受教育。正如S.T所说:“我从学徒开始,慢慢成长起来。”同时,法国对举办学徒制教育的限制较少,私立和公立机构均可举办学徒培训,尤其是“学徒税”的创立,推动了企业参与学徒培养和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学徒培训中心”的发展[3],为相关专业技能如烘焙技巧和工作习惯,“经由师徒间的传承,一代代传下去”(J.S语)提供了载体与平台。
法国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与尊重匠人的社会环境也是手工业者工匠精神培育的肥沃土壤。正如N.H所言:“巴黎到处充满了艺术气息,生活在那里从小便受到感染。”自路易十四起,法国就大力推行古典主义文化,扶植官方手工业,推动法国人生活习俗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进步,使得奢侈品文化蓬勃兴盛,风靡全欧甚至全世界,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手工业及工匠的地位尊荣。
此外,爱马仕、迪奥等奢侈品巨头通过下订单、收购企业、传承培训工艺、成立手工工坊等措施对传统手工业的支持,以及行业协会的保护也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环境。例如,F.A表示:“行业协会强大并有影响力,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措施保持面包师这个高尚职业的部分传统特色。”
当然,工匠精神的传承还离不开政府的助力。例如:政府规定,只有在法国香槟区选用指定葡萄品种、根据指定的生产方法流程所酿造的起泡酒,才可标注为香槟;为了保护传统面包店免受超市工业化面包生产的冲击,早在1993年,当时的法国政府就颁布法令,要求法棍在销售之前不得进行冷藏,且在制作时只能采用使用面粉、水、酵母和盐等四种原料的传统手工艺。值得一提的是,有鉴于手工艺者的不断减少、手工艺文化与技术的逐渐流失,从1924年起,法国政府创办了MOF(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法国最佳手工业者奖)大赛,大赛每三年举办一次,赛项覆盖各行各业中的16个大类,具体到101个不同职业,手工业匠人不管学历如何,只要能夺得冠军,其头衔就等同于获得了“荣誉大专学位”。MOF奖是得到总统府承认的法国手工业者的最高殊荣,在法国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威性。大赛最重要的协办机构一直是法国手工业行会,每年法国MOF大赛协会还会举办“法国最佳学徒奖”的比赛[4]。这些举措对保护手工业者权益、促进其努力提升业务水准具有重要作用。
(三)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是个体工匠精神内化的维持力量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行为倾向,需要经历从启动到规范再到提升的实践历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需要经历从接受到认同再到内化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种情感品质,需要经历从注意、反应到价值倾向、价值体系化再到性格化的习得历程。上述这些历程皆离不开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
首先,个体与行为之间不断互动:个体的内外需求会引导并支配其行为,推动个体趋近良好的行为表现;个体良好的行为表现、满意的行为结果,又可能强化其规范行为、培养其从业兴趣、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成为推动个体走向卓越、追求极致的新动力。A.M表示:“能拥有这么棒的工作真是令人狂喜,我想对香水大声说出我的爱,制香过程于我,就是赋予它我全部身心、所学所知和人生体验,让香水成为替信念发声的讯号。”M.R强调:“当你真正爱这个职业的时候,这是对自我存在价值的领悟,你对职业的爱,会影响你的思维、习惯、视野,职业与你合为一体。”D.F表示:“和面团相处让我感到愉快,对工作的尽心完全来自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X.T指出:“想单纯通过商业手段获得勋章是不可能的,这三个葡萄酒骑士勋章可以说是对我这么多年工作最好的肯定,这让我更有信心培育出更适合当地风土的葡萄酒。”P.B更表示:“做个快乐的厨师,快乐可以让你一直坚持这份职业。”上述这些陈述就是个体与行为之间良性互动极好的佐证。
其次,环境与行为之间也会产生互动,环境因素为工匠精神弘扬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个体的精业、敬业、乐业又必然使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大放异彩,为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赢得更为充分的政策保障与生存土壤,推动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D.F认为:“每一门职业,都是严肃认真的,是要呈现给别人的。作为匠人,要努力做到最好中的最好,才能面对烘焙时有一份心的安宁。”作为家庭式手工香水工坊继承人的M.G,通过“秉承并向家族自由、创造、高标准、传统的工匠精神致敬,将家族独有的香氛配方载入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从事餐饮服务的C.W视“餐桌服务不是端盘子,而是音乐家,如同乐队中的音乐家一样,我们团队每一个人演奏一种乐器,当凑到一起,就会带来美妙的效果”。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富有强烈使命感的手工业者,不仅追求极致的专业知识与技巧,而且注重融合艺术美感的创新思考,才使“法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心中一直是艺术品般的存在和生活品质的象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能得以弘扬与传承,手工业者也才能赢得自身无比崇高的地位,获得政府、行会以及工业巨头的认可与支持。
再次,个体与环境间也相互作用,共同涵养工匠精神。一方面,外部环境左右着个体的心理、认知、情感,法国社会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培育了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与职业情感;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一员,个体会以其饱满的职业情感与娴熟的手工技艺贡献社会,推动外部环境的改造与优化。MOF获得者C.W成名之后扎根教育领域,深觉自己有责任培养和激励下一代手工艺人,她表示:“寻找未来的行业栋梁并鼓励他们成长,是MOF的原则之一,这需要我们引领和激励下一代,让他们追求和继承这些卓越技能。”
三、研究启示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可以发现,法国手工业者工匠精神形成机理有效验证了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个体因素作为激发力量,环境因素作为支持力量,共同推动个体对工匠精神的接受与注意,并启动其相应行为,而由于工匠精神的初步彰显,个体所获得的成就感、自尊感、幸福感,又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成为新的激发与支持力量,促进个体工匠精神的不断内化,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个体工匠精神的完全内化与性格化,完成由“技”“艺”至“道”的升华[5],激励个体不断创造辉煌,走向卓越。上述工匠精神形成机理可概括如图2所示。我国职业院校承担着培育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责任与使命,根据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在推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职业院校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助力学生家庭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在子女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是其最早的学习榜样和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家庭为子女提供了与职业发展有关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范式的启蒙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基地、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引导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在角色扮演、职业体验中充分认识与理解不同职业的内涵、职责及其意义,端正职业观、择业观,也可依托专家报告、经验分享、经典共读、素质拓展等方式,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职业院校应通过家校联系,鼓励家长一方面尊重子女的天性,善于发现子女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支持子女不断探索自我、认识职场,培养子女的职业规划意识、目标意识,激发其发展内驱力,促进子女对职业生涯高度、广度、深度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强化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意识,在家庭生活与职场世界中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给子女树立敬业、乐业、崇业的榜样,努力做好子女职业生涯的“贵人”。
(二)建立德技并重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桑内特(Richard Sennett)认为,工匠有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分,只有熟练掌握技能的工匠才能更完整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6]。因此,过硬的专业本领是工匠赖以谋生的资本,也是工匠生产实践系统的基础,更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石[7]。作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机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根据技能形成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与示范,通过学生的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练习,促进学生的技能从认知、联系形成到自动化阶段的转变,帮助学生在技能上达到“精业”。
此外,技能训练还要与观念、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活动中蕴藏着的德育意义[8]。职业院校在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中,要密切学徒过程中的师徒关系,“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要注重养成学生规范处事的行为习惯;要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注重课程思政,挖掘课程内容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意义,启发学生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灵感。教师(师傅)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职业楷模,要以自身勤勉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与品格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创建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
积极营造尊重和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既需要社会在法律、政策层面规范行业标准与加强质量监督,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相关制度,也需要职业院校自觉创设良好的校园工匠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可通过雕塑、楼群、广场及道路等的命名,工匠、大师工作室的设立及其成果、作品的展示等,大力彰显大国工匠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影响。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可将工匠精神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明确体现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定期举办工匠文化节、技能大赛、成果展示会等,引导师生不断内化“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设立工匠荣誉体系,建立学生工匠荣誉制度,对在技能学习、创新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依据我国古代“物勒工名”的思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学业及生活中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行为加强惩处与教育。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出台与完善学生学业、生活行为规范,特别是要规范实习、实训工作程序与流程,培养学生依规、依序处事与操作的意识与能力,创建系统全面的行为文化。
引用格式:
邓 珏,李明晋.手工业者工匠精神形成机理及其培育启示——基于对 20 位法国从业者的访谈[J].职教通讯,2024(08):5-13.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