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指引和育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实训教学呈现出线上教学平台、资源平台、仿真教学平台、VR/AR、智能终端不断融合的态势。职业院校纷纷建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开发交互式仿真实训软件,将信息技术融入实训基地建设,突破了封闭物理空间和固定时间的限制,真正走向虚实融合的无边界学习场域。为给人才培养提供更为良好、安全的实验实训环境,各校都在积极落实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在此背景下,强调虚实融合、技术嵌合、功能聚合的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浪潮方兴未艾,以期为集群专业的工程项目实施提供可操作、可验证的泛在式平台。本研究尝试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基于帕森斯(Parsons)所提出的“AGIL模型”,从“适应、目标实现、整合、目标维持”这四个功能维度,分析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功能指向与现实问题,并基于实务经验,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为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及AGIL分析框架
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功能的维持,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分析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社会现象。在教育领域,结构功能主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教育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功能指向,以便于更好地分析并预判其较为深层的发展逻辑。
(一)结构功能主义中的AGIL分析框架
奇尔科特(Chilcott)在其论文中深入探讨了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认为其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方法(Heuristic Device)”。奇尔科特认为,结构功能主义不仅揭示了教育制度的运作机制,而且为解决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1]。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国学者赵长林便指出,结构功能主义是解释教育在社会结构中地位和功能的一种高效分析工具[2]。回顾以往的研究,王为东最早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职业教育的主体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及其专业和课程结构的功能,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深刻反思[3]。然而,在接下来的近十年中,结构功能主义在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的运用相对较少。最近几年,部分学者开始重新关注这一理论视角,将其应用于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各项研究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证明了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在当下的中国职教研究中有着较强的适切性,可以为中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创新,也将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从结构、功能及两者的彼此互动中分析社会系统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结构组织形式,其内在各部分之间有秩序地相互联系,发挥各自功能,以此促成该系统保持平衡状态。1953年,帕森斯在结构功能主义基础上提出“AGIL模型”,强调该系统需具备四个功能子系统,分别为:A—适应功能(Adaptation),指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者指系统对环境的融合程度,融合度越高,则系统的适应性越强;G—目标实现功能(Goal-attainment),指在过程中确立目标和社会系统各组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实践的功能;I—整合功能(Integration),指整合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行动元素,促使系统达到高效运行的功能;L—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指通过文化、精神、模式等方式维持系统持续存在运行的功能。
(二)AGIL模型在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中的分析应用
对既有的关于数字化教学工厂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实务经验,往往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AGIL模型为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从AGIL模型的视角来看,我们可将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视为一个完备的系统。基于该模型可知,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和运行需满足四个核心功能,以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发展。(1)A—适应功能(Adaptation)。这部分涉及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数字化教学工厂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产物,通过其建设,职业院校能更好地统整企业、学校、社会三方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接纳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推动职业教育向现代化、数字化方向发展。(2)G—目标实现功能(Goal-attainment)。此部分包含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的目标指向分析,这些目标反映了数字化教学工厂对产业实际的精准对接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提升育人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职业发展机会,符合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和智慧职教的战略方向。(3)I—整合功能(Integration)。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的整合功能主要关注在教学环境中不同元素的协调和融合。这包括将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空间、技术、活动、内容等,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教学场域中,有效聚集了育才育人过程中的各项要素,使其彼此助力、促成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行。(4)L—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这一部分涉及数字化教学工厂在教育系统中对文化子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这种更新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观念和学习意识的重塑,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上四个维度共同构成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的分析框架,确保其在教育改革与技术创新中的持续发展与成功。
二、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功能指向分析
数字化教学工厂是职业教育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它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仿的教学场景,而且通过提供高效的教育技术和资源,强化了学生的实操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多方面的整合和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以及师生角色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适应功能分析
数字化教学工厂始终强调以学校为本位,利用当前现有教学系统,通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实际企业环境,因此其并非独立地存在,而是深度嵌入到了学校既有的行政管理和教学发展的体系中。数字化教学工厂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行政环境、产业环境、教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必要调试,从而使其与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相匹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岗位素质高、实操技能强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职教育人模式已很难满足新时期的人才需求,由此,校企合作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更使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动态,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取到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数字化教学工厂正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适应环境变化的产物。通过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能够统整企业、学校、社会的三方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拓展育人育才的新思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学空间的拓展。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促成了教学设施和设备的一体化升级,使得教学空间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形式转向“专业空间、针对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布局的限制[4]。二是接纳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训设备的虚实结合,数字化教学工厂可显著提升实训接纳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备的潜能[5];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来监控实训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安全隐患,从而有效保障实训过程的安全性。三是产教融合的深化。数字化教学工厂匹配企业实际工作情境,通过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订单培养、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服务等合作运行形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合作课程开发、共育师生、文化对接和服务地方[6],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校企合作。因此,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成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革新,是对既有生态的精准调适,也标志着职业教育进一步向现代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
(二)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目标实现功能分析
2021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指出,“将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成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校企协同开发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技术成果展示与应用推广平台”。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江苏整省试点实施方案》要求试点学校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推动江苏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上线,适时推动具有江苏本地特色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完成苏锡常职业学校课程联盟平台建设,优化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建共享职业智慧教育的格局。各级各类政策文件在大方针上确定了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而落实到具体层面,大致可归纳为四个维度目标。一是进一步对接行业需求。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企业对于具备高技能和现代技术知识的劳动力需求日益增长。数字化教学工厂旨在通过提供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仿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和工作流程,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数字化教学工厂通过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三是提升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数字化教学工厂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管理系统,能够更高效地管理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支持和资源。四是创新教育模式。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创新,它不仅使用了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还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数字化教学工厂以深化职教改革为大目标,通过虚实融合、技术嵌合、功能聚合的生态构建,对接了产业实际,创新了教学模式,提升了育人质量和育才效率,提高了人才职业素养,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上岗[7],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也响应了国家推动职教数字化、信息化,打造智慧职教的主张。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整合功能分析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在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各类主要因素将始终处于一种或交互协调或相互碰撞的状态。为了让系统保持有序、良性的运行,必须协调并整合各主要因素,最终促成分散的因素转化为可被加以利用的资源。数字化教学工厂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尚未形成统一且明确的概念。但总的来说,数字化教学工厂不仅是一个智慧实训平台,更是一个围绕实际生产全流程,统筹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资源,结合育人、育才、育德三项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注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研究和培训的环境。该环境的一大特征便是将教学中的各个元素,包括空间、技术、活动、内容等,整合在同一场域中,使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教学活动能够真实开展,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视角剖析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训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在实训教学中模拟工程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8]。数字化教学工厂的整合功能离不开学校、社会、与企业的参与和配合,以此有效集聚起育才育人过程中的各项元素,协调各元素及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促成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与优化提升。
(四)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维持功能分析
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与运营,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子系统支撑,具体体现在教学观念和学习意识的更新与调适。建设与数字化教学工厂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意味着建构有助于其运营的组织氛围,维持教学工厂的持续优化发展。具体来说,在数字化教学工厂中,多元化、数字化的教学生态促使教师角色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与企业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也就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际生产实践或项目任务的机会。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系统化、完整化的理论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岗位工作中进行技能培训,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学生通过围绕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实践学习,掌握生产中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此发展专业生产、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内在素养。数字化教学工厂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意识的迭代发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和探索,这种“主动学”模式不仅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数字化教学工厂带来了教学生态的革新,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氛围的形成。这样的校园氛围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9],也让其进一步适应了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从而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教学工厂目前尚处于新兴阶段,关于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个案相对较少,探讨的文献亦不多。对此,笔者于2009年开始基于化工实训基地改造对“教学工厂”开展本土化研究,对数字教学工厂建设与教学应用进行实践。在整理既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建设过程中的实务经验,笔者基于AGIL分析框架,总结了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四大现实问题。
(一)适应层面:校企合作的不深化导致“时效性”困境
传统教学研究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存在资源不足和内容陈旧等问题,理论上来说,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工厂应当可以破解以上难题[10],而这离不开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实时对接。因此,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教学工程厂的过程中,与企业需求、行业需求、产业需求的对接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充满了无法回避的挑战。
经验证明,企业对于教育合作的兴趣和资源投入是有限的。目前来看,校企合作虽有相关制度的保障,但未能从本质上打破“学校单方主动,企业完全被动”的尴尬局面[11]。大部分企业对长期的教育合作往往持保留态度,尤其当他们未能直接看到明显的短期回报时。因为企业的资源分配通常优先考虑直接的商业利益,而不是教育合作,这不但可能导致合作项目在资金和技术支持上的不足,更可能让数字化教学工厂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及时跟进行业产业动态,甚至出现“落地即落后”的窘境。即便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全程协助,但行业需求的快速变化同样会给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与升级带来挑战。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速度迅猛,学校需要持续跟踪这些变化,并相应地调整教育内容,以确保教学与行业实际需求保持一致。然而,这种持续的跟踪和调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学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教育界与行业界之间的沟通障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目标、语言和工作文化,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也将进一步降低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效率,拉长建设周期。
(二)目标层面:建设目标的不明确导致“针对性”困境
在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初期,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目标设定得不够明确。由于包括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参与,他们对教学工厂会有不同的期望和诉求,这往往导致目标过于多元,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学校可能更注重于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企业则倾向于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而社会更关注于教育的普及性和社会效益。这些不同的目标往往难以在一个统一的教学工厂项目中得到平衡,导致在实际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方向模糊、重点不明的问题。例如在技术选择和课程设计上,学校可能偏好最新的教育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而企业则更关注于特定技能的培训和实用性。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教学工厂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满足所有方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标的多元化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上的困难,比如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在不同目标间的分配可能无法达到最优化。
(三)整合层面:课程体系的不融合导致“健全性”困境
在引入数字化教学工厂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还面临着课程体系层面存在的重大挑战。这种改革不仅要求融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更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日益数字化的时代。这一挑战从根本上要求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创新,以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改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掣肘。首先,资源的限制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包括资金、设备以及合适的教学材料等。其次,教学计划的僵化也是数字化教学工厂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因而也极难匹配数字化教学工厂在运作过程中的需要,这一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了长期依赖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体系可能对数字化教学工厂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接受和适应存在困难。
课程体系的不融合将直接导致各类资源无法被有效整合至统一的教学系统中,最终导致数字化教学工厂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挂一漏万的困境,使其成为“理念上的巨人,行动中的跛子”,以致于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系统性缺失。
(四)维持层面:师资团队的不匹配导致“效用性”困境
除此以外,随着数字化教学工厂在职业院校的引入,师资队伍的培养问题同样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数字化教学工厂带来的变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技能,还要学习和应用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知识和方法。实践证明,在信息化转型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师资团队在面对数字化教学工厂带来的新教学范式时会表现出无措感,习惯于将既有的传统教学带到新教学场域中,因而在这方面对师生群体的重视程度同样有待加强[12]。虽然信息化逐渐融入日常教学,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总体偏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13]等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数字化教学工厂的优势无法展现,以至于出现“建得好但用不好”的现象。
当下许多教师缺乏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可能源于他们原有的教育和训练背景未能涵盖这些新兴领域。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掌握如编程、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此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也需要教师进行额外的学习和实践。技术的快速发展往往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发展和技能更新,这不仅是学习新技术的问题,更是内在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思维,遵循“互联网+教学工厂”思维,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可能还会面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找到时间和资源进行额外的学习和培训可能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培训机会、调整工作量、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等,以帮助教师顺利过渡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数字化教学工厂维持运行的一线责任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更新至关重要。只有重视师资团队与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匹配性建设,教师才能够有效地运用新技术和方法开展教学,从而确保他们能够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的需求,实现数字化教学工厂的良性运转。
四、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策略
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中,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详细地分析其功能与作用。这种视角能够从多个维度探讨教学工厂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发挥功能,同时帮助我们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协调各方,紧追“时效性”,解决“建得快”问题
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初期,协调教育部门、行业界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利益与资源,是建设成功的关键。这一阶段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创新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建立一个多方参与且高效运作的合作生态系统。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供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所需的物质和技术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从而确保教学工厂的教育活动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为此,学校应该主动紧追市场、产业和行业的“时效性”,定期进行业界需求分析,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发展。通过对市场的持续观察和预测,学校能够及时作出规划与调整,以确保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使课程内容能够快速响应行业变化。具体的措施包括: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在线课程和短期职业培训,以及与行业专家的密切合作,确保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和相关性;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嵌入行业实践元素,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实习和工作坊,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提高了他们对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协调各方来实现资源整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包括但不限于财政资金、教学设施、技术设备和专业知识,通过整合这些资源,职业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协调多方资源可有效提升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资源浪费,防止出现“重复造轮子”的现象,缩短建设周期,解决“建得快”的问题。
(二)明确目标,紧扣“针对性”,解决“建得准”问题
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的规划阶段,明确建设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这些目标应当优先围绕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来进行设定。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意味着理解他们在传统教学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例如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技术应用的不足;而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则涉及课程内容与未来职业技能的相关性、学习方法的现代化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对这些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职业院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的目标也有助于引导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职业院校只有深入分析行业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才能制定更为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同时,还需进一步确保建设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时间表和预期成果,以此保证目标的可执行性。从建设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到开发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内容,每一步都需要紧密围绕既定的目标逐步进行。这些目标还应当反映出对市场和行业需求的敏感性,确保教育活动能够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劳动力的期望。唯有更好地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匹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育,从而确保在数字化教学工厂的建设过程中不出现偏差,解决“建得准”的问题。
(三)强化整合,紧盯“健全性”,解决“建得全”问题
明确并强化整合功能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意味着必须将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有效融入教学工厂的建设框架中。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创建一个内容全面、类型多样的教学环境,以满足当代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课程体系的融合离不开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不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材料,还包括在线资源、多媒体内容、交互式学习工具等。例如,通过引入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生动和互动的学习体验。此外,离线资源如实体教材、实训设备和模拟实验室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整合功能的强化还意味着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这可能包括将编程、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技术集成到相关课程中,或者使用数字化工具来增强传统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挑战是确保这些不同的元素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以提供一个连贯且有效的学习体验。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精通各种教学工具和方法,还需要具备整合这些元素的能力,以创造出一个既全面又高效的学习环境。通过强化整合功能,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教学工厂能够提供一个全面且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模式,紧抓“实用性”,解决“用得好”问题
总结和优化数字化教学工厂运行模式是其持续运营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目标不仅是对现有模式进行评估和调整,还包括对师资队伍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培养与更新。这意味着需构建一个与数字化教学工厂相匹配的“导师型教学团队”,其成员不仅具备传统的教育技能和知识,还需掌握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方法和理念。导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乐用(有兴趣)、善用(有效率)、活用(有创造)数字化教学工厂,进一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驱动和参与,以此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深化师生互动,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14];同时,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具有对所学专业的复合型思维和多元化知识[15]。
这一阶段还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学反馈和成果,教育者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总结成功的经验和识别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确保数字化教学工厂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至关重要。通过总结和优化数字化教学工厂的运行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更新,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生态系统,职业院校可以确保其数字化教学工厂在满足教育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真正做到以信息技术赋能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6]。
本研究在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分析框架下,分析探讨了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可行的解决思路。研究表明,成功的建设需要协调教育部门、行业界和政府机构间的利益与资源,以创新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建立一个多方参与且高效运作的合作生态系统。这不仅有助于提供建设数字化教学工厂所需的物质及技术资源,还能促进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数字化教学工厂在不同学科和区域中的实施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同时也需要关注数字化教学工厂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以及如何在更广泛的教育体系中推广应用。
引用格式:
黄秀娟,吴珺,周凯.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工厂建设研究——基于 AGIL 模型的分析框架[J].职教通讯,2024(08):41-49.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