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图:参观UNC的篮球博物馆,1980年UNC传奇篮球教练Dean E. Smith(在UNC执教36年)写给Michael Jordan的信。
来美国的第118天。
昨晚(美东时间11月10日),我和儿子一起去Duke大学看黄西的北卡中文脱口秀《水土不服》首演(明天会把文章发在这个公众号上),又见到了麦克老师,超开心。
来北卡后,我们发现真的有很多机会可以遇到你喜欢和值得学习的人。儿子爸爸说,“麦克老师就是视频界的Peter Hessler,非常善于讲故事。”
麦克老师是昨晚黄西脱口秀的主持人,他也起到了非常棒的暖场作用。他回忆在上海的12年,对比回到美国后的生活,挖掘了不少笑料十足的细节。他以英文为主,不时冒几句地道中文出来,可能是觉得比较有把握的话就会抛出来。这个离开了中国的"老外",回到美国继续当"老外"的他,还是经常和华人交流,中文的能力保持得不错。
第一次见到麦克老师时,是在亚洲节的龙舟赛上。当时可能是仍忙于安家,也可能是龙舟训练辛苦,他看起来很是疲惫,眼袋大大的;昨晚是第三次见到,状态好很多,穿着粉色衬衣,正式中又带点轻松惬意的气质。
他问我们看没看到那天剪辑的视频,题目叫《中国新移民在美国的真实生活》。我说看到了,但是里面有个小错误,我们并不算移民。他表示歉意。不过无伤大雅,很荣幸能与麦克老师交谈。
视频里,儿子的几处表达还挺地道的,麦克老师都特意标了出来。每次见面,他都夸他英语很好。(我真的为儿子感到骄傲~)
也有认识的其他朋友,说以为他已经在美国生活好几年了,因为英文口语很地道了。儿子在北卡的一家媒体"华人头条"当小记者,做义工,每次有英文采访,老师都会优先安排他上阵,觉得他的英文能力和采访技能比较可靠。但儿子始终不太自信,因为在学校里,他每天都会在和本地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大大小小的挫败,甚至是学校用于通知的大喇叭,因为说得太快,又有点模糊,他始终听不清到底在通知什么。"哪天我能轻松地听懂大喇叭在说什么了,我的英文才算进步了。"他说。我们来美国才4个月,仍然算是"刚刚踏上"这片土地,还谈不上融入呢,在语言上,能够听懂、能有基本的交流能力,已然相当优秀了,哪能和本地学生相比,要求自己与他们无碍交流?我猜,就算是本地学生,听那种嗡嗡作响的大喇叭也未必容易。对自己的认知有偏差,这也是难免的,原因之一是不够自信,这是一种内部计分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这是外部计分牌。纵向来看,儿子在半年前出国前自己考完了托福,108分,这是一个甚至可以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的成绩,多少给了他一点信心。他在上完了几节托福应试技巧课之外,拒绝我给他在网上找Native speaker练口语,因为口语是中国学生的短板,也确实是他托福四项中的最低分,只有22分。他说托福口语是固定格式,与没有标准答案的雅思不同,找老外练口语作用不大。相比半年前,现在他的口语是进步神速,不仅流利,而且还算地道。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很注重Native speaker的一些细节表达;同时,他每天也会在youtube上看新闻,包括前段时间的总统大选,时事新闻他都会了解一点,一是作为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谈资。虽然总体乐观自信,但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上,仍然需要不小的努力,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他自己随时去应对,进步就蕴含在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上课做实验时,老师给的一纸instruction里,往往充满了专业术语,他来不及查词。但好在,实验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不懂的地方,总有小组里别的同学可以顶上,这时候,他就会当个助手,以看为主。实验之后,再查词,反刍式学习。上英语课时,老师发下来的阅读材料往往体量非常大,确实读不完。这是中国学生很普遍的情况。怎么办?那就接受自己读不完的事实,课后再花时间去消化这些材料。运气比较好,儿子的7门课,都是白人老师。他们讲话比较清楚,容易听懂,除了偶尔会说一些习惯性的俚语,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但一旦理解了,也就学到了;如果遇上黑人老师,他们发音有时有点含糊,虽然节奏感强,难免语速快,会有听不懂的阶段,但适应之后就还好。这就需要上课高度专注。有一次,他稍一走神,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他就没听见,第二天临时补作业。横向来看,儿子的英语能力在刚来美国上公立高中的华人学生里,也算很不错的。有一个台湾来上9年级的男生,一开始只能勉强听懂,一句英语都说不出来。一个善良的美国同学还用翻译软件和他沟通。经过两三个月的浸泡,这个台湾同学和大家也能沟通得不错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小,来美国直接入读公立学校会跟不上,想着要不要给孩子留一级,比如5年级降到4年级。其实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降级更多是与学科有关,语言是另一回事。家长不用过于担心,一方面,孩子越小,学英文越快,通常几个月就没太大问题了,父母要有信心;另一方面,如果确实英语基础薄弱,入学前会有相关测试,学校会安排ESL课程。这个测试,叫做WIDA ACCESS系统,是WIDA 总结性英语语言能力评估套件的统称。WIDA 联盟成员国的幼儿园至 12 年级英语学习者每年都会参加 ACCESS。WIDA 提供一套灵活的测试,之所以强调"灵活",是因为该联盟知道没有单一的测试适合所有学生。这个测试系统每年发放一次,用于监测学生学习学术英语的进度,以纸质和在线两种形式,评估学生的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四个语言领域。学生的分数分为从 1 级(入门)到 6 级(达到)的熟练程度。有了ACCESS系统,学校就可以计算学生的ELL/ESL成绩了。ACCESS for ELLs 分数的用途,从确定学生分班,到指导制定新课程,通过比较分数的变化,来监控学生的进步情况,以及决定人员配备水平等。ACCESS for ELLs 成绩单样本但在美国的私立中小学,没有ESL课,老师只会针对孩子个人学习进度更合理地安排课程。再说,好的私立学校,课程本身的压力已经很重,如果英语不够好,确实会有跟不上的风险,所以私立学校通常设置面试环节对申请者进行筛选。美国公立学校都有ESL课,是给所有入学的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准备的。如果第一次没通过测试,则进入ESL课学一年,一年后再测试,通过之后就可结课,否则继续学一年。我想,这个配置的逻辑就是,只要以合法身份来美国,就可以无条件地就近入读公立学校,因此,地方教育局必须给辖区内的中小学都提供这套测试系统和配套ESL课。由于ESL课程会占用其他课程,因此一旦家长觉得孩子语言过关,可以主动提出来,请任课老师来决定。任课老师有权让孩子停课,这样就可以转出来上学校的其他主课。如果孩子的英语测试分数确实太低,则会收到建议,到一所更为重视语言的基础能力的学校去上学,而不是按学区就近入学。这样带来的麻烦就是,如果你已经租好房子入住了,又得搬家。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来之前,多多少少让孩子把英语水平尽可能提高一点。或者,来美国的第一年,孩子可以先上公立学校过渡一下,上免费ESL,坐免费的校车,以后再转到私立学校去。这样,第一年就需要有家长来陪读。儿子有位华人同学,11年级,去年过来上学的,当时测试没有达到4.8分,于是学校安排他每天都要上一节ESL课。按规定,上ESL课的外国学生,考试时可以用翻译器。今年他的英文水平已经很好了,没有再上ESL课了,但他没有退出ESL名单,所以还可以继续带翻译器去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