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图:一棵长着“双眼”的树“卫士”,守候着一小段阳光斑驳的小径。
来美国的第95天。
今天先在这里絮叨几句。
在美国的每一天,我的认知都在被刷新。就算不是刷新,也是接受一点一点的冲击。我不要脸地想象自己像一个新生儿,睁着我的“眯眯眼”,好奇地看世界,内心充满快乐。
哪怕是力所不能及的困难,我也不会抱怨——你见过一个还只能摇晃着走路的小宝宝摔倒后嘟囔着怪地面不够平、怪桌角长得太尖吗?
他们摔疼了最多哭一鼻子,爬起来继续开心向前,只有旁边那些忘了走路还需要努力学习的婆婆妈妈们,才会去拍打地面或桌子,非要把过错归到它们头上。
今天早上,看到有人推荐一个排解焦虑与不安全感的方法:试一试与ChatGPT聊自己的心事。
她说,"当时ChatGPT把我说哭了",因为"它可以做到指出让你眼前一亮的问题,描述你无法描述的感觉,我觉得这非常好。明确你的情绪和分析情绪的原因,和过去和解"。
她形容ChatGPT是"一个完美的耳朵和聪明又恰到好处的嘴巴"。我很能理解她说的"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情绪价值都很宝贵,更不用说那些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了"。
我好奇看了一下她与这个ChatGPT4o的对话,很有意思。作为旁观者,很容易发现ChatGPT在这个心理疏解式对话中的"套路"。
与ChatGPT聊心事。图片内无涉隐私,侵删。
我试着总结一下它的三段论套路吧:
1.在倾诉者描述了自己的状态之后,ChatGPT首先会对说者的感受加以确认而不是评判,并分析为什么说者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或反应;
2.接着,ChatGPT会提出一点建议,这种建议是从说者的描述中,抽取出一种正面的可能性,类似心理学上的"轻推"(nudge),有点顺势而为的意思,不会引起说者的反弹或防御;
3.最后,ChatGPT竟然还会用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说者自己找到走出困境的道路。
这样看来,ChatGPT真是完美的听者与说者。虽然它在对话中有"套路",但它能够形成一个“交谈”的场域,而不是失衡。
这种套路,不善于倾听的人类,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
昨天,在Listening&Speaking English课上,Sarah让我们各个小组列出一个Good listener的特质。
大家在黑板上写下了很多个单词,包括patient, supportive, respectful, nonjudgmental,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helpful, equal, focused, open-minded, feedback...
Sarah带着我们,对这些特质一个一个讨论,气氛很热烈,许多方面,大家都有同感与共鸣。尤其是,班里近20个同学里,只有两名男性,相对而言他们听得多说得少,完全就是大家讨论中的"Good listener"!
但是讨论到最后,来自10个国家的同学们未免有点沮丧,因为无论自己多么明白应该怎么做一个Good listener,却总是情不自禁地让情感主导了反应。"听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评价对方","每次谈话之后都会后悔自己听太少、说太多","太难了"……
《谁说我结不了婚》这部电视剧里有句台词,揭示了人类这个根本无法根除的"本能":
有时候沟通确实是一件很伤神的事。因为很多人在聆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想怎么去反驳别人。
做一个完美的倾听者,对人类来说,永远是一个不能知行合一的梦想吗?
作为人类,我们的情感无处不在,时常主导着我们的反应。当我们倾听他人的故事时,心里的那些情绪和经历总是会悄然插入。
以前,儿子时不时地向我倾诉烦恼,试图寻求理解。有时候,我的反应让他很不开心,因为我以自己作为中年人的经历和压力,认为他的感受不值一提。这种冷淡的评判,不仅没有解决儿子的烦恼,反而让他索性不再把自己的烦恼讲给我听。
有多少父母犯过同样的错误?我相信,很多。所以中国的父母们热衷于学习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法,《儿童心理学》之类的书几乎人手一本,以为看了书,就能实现与孩子的无碍沟通。
在美国,我们惯常认为的"18岁就要离家独自生活"的美国生活模式,会不会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得更冷漠?
2010年的《怦然心动》(Flipped)这部电影就讲述了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纠葛,父母在片中扮演了重要的倾听者角色。Juli的父亲通过倾听和理解她的情感,给了她极大支持。相反,Bryce的父亲则是一个缺乏倾听和理解的角色,导致父子关系中的紧张感不断加剧。在这些对比中,观众自然懂得倾听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父母角色缺失或不善倾听子女心声,当然会造成悲剧。但我们周围也有幸运儿,找到了合适的倾听者,成为他们成长的guider。
想想中国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工作、学习、升学、家庭、社交,各种责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当他人向我们倾诉时,我们常常心不在焉。我们虽然在听,但实际上可能早已被自己的忙碌所淹没,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情感。我们可能只是在表面上应付,结果却让需要帮助的人更加孤独。
有一位急诊科医生,他每天面对的是一堆堆的病人。一天晚上,他遇到了一位年轻母亲,孩子发烧,她焦急得几乎快要崩溃。医生听完她的倾诉,出于职业习惯,给出了冷静的判断,觉得她的反应过于紧张。这位母亲非常愤怒,觉得自己不仅没有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反而更被忽视了。
但是,"下意识地评判"如此之顽固,要想在倾听时不作评判,甚至需要进行刻意的训练。难道,这种局限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吗?
这让我想起一些有关进化论的知识。进化给了人类很多独特的能力,虽然这些特质有时被认为有局限性,但从进化角度来看,它们可能是为了人类生存和繁衍而设计的关键适应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物种,情感和评判能力对群体合作至关重要。情感反应,例如同情、愤怒、恐惧,帮助我们的祖先在群体中形成更紧密的关系,并迅速识别潜在的威胁或盟友。同理心使人类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从而形成群体协作和支持体系,这是生存的优势。
判断能力,则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做出快速决策,识别谁值得信任、谁可能构成威胁。
进化赋予了人类情感,但也带来了矛盾。情感使我们更能体验和理解生活的复杂性,也导致了主观性和偏见。所以进化永远都在寻找一个平衡。
如果我们像AI一样,不动感情、不作评判,就可能会在面对社交和生存压力时变得被动,缺乏有效的反应。这样看来,这种“局限性”实际上是一种进化上的选择,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保持警觉并作出快速反应。
AI当然不受生物进化的约束。
上文提到有人把ChatGPT当成"树洞",自然会让人想到《her》这部电影准确地预见了AI与人类之间可能发生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面对孤独感、情感空虚等问题时,AI成为了人类情感的补偿品。这种现象与当下的年轻人和青少年心理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
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表面上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却加剧了内心的孤独感。
于是,AI这样的虚拟“朋友”,成为人们逃避孤独的一种方式。AI提供不间断的情感支持,不会批评、不带偏见,而且能够根据你的需求“量身定制”,弥补了现实中情感支持的缺失。
对于那些在现实关系中感到挫折或不安的年轻人来说,AI成了一种“理想的情感对象”。它不离不弃,也不会提出苛刻的要求。这种“完美的伴侣”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年轻人来说,再理想不过。
我们都知道,大模型是用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可是如果人类长期把AI当成"树洞",天天向它吐露内心情感,这就相当于AI不断被“情感喂养”。过去我们不太担心AI控制人类,是因为相信它只是"机器"。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向它暴露真实内心,AI未来会不会具有意识与情感?
我不知道。(但我想到了《三体》中的质子。)
但也许我们可以用人类有限的想象力,来做一个小小的思想实验。
豆瓣评分9分的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里,精彩演绎了主角Will和他的心理治疗师Sean之间的互动。马特·达蒙饰演的Will承载了很多情感负担,心理医生Sean(罗宾·威廉姆斯饰演)则扮演了一个倾听的“父母”角色,通过理解和耐心帮助Will释放内心的痛苦。虽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但这种倾听和引导让他更接近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影片转折处,Sean对Will说: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
你年轻彪悍,我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
试问:这样的话语,AI说得出来吗?
这段话令Will感到刺痛与震撼,接下来是长时间的沉默。Will沉默时,Sean也沉默,绝不先开口,除非Will开口。
在昨天的英语课关于Good listener的讨论快要结束时,我举手,向Sarah说出了我认为一定要加上的一个特质:
我记得,在北美青少年的必读书籍《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
庭审结束后,父亲Atticus Finch和女儿Scout 有过一次关于正义与种族的对话。Atticus 在对话中选择了暂停,这不仅给了Scout时间去消化这些复杂的概念,让她有机会反思父亲所传递的价值观,也让父女间的关系在这些停顿中得到深化。
Atticus and kids
中国人以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为傲,相比大部分西方艺术的繁复和奢华,认为"留白"更具高级感。然而到了近些年,从物质到精神,这种"留白的艺术",无论在中西,都越发稀缺。
于是,Sarah郑重地将这个单词写在了黑板中间,转过身来,认真地对我说:
Thank you for reminding me. It's really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