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中生危机重重:脆弱的跨性别青少年急需保护

体娱   2024-10-10 10:06   美国  
今日一图:来美国的第85天。自己试着做了粉蒸排骨,米粉也是自己碾了再炒制的。看着还挺成功。美中不足是蒸太久以至于水蒸汽过多。

10月8日的《纽约时报》放出一篇令人心颤的报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一项调查发现,跨性别青少年和性别疑问青少年的悲伤、欺凌和自杀企图率很高。
这篇标题为"3% of American High Schoolers Identify as Transgender, First National Survey Finds"(《首次全国调查发现,3% 的美国高中生认为自己是跨性别者》)的报道说:
根据CDC周二发布的针对首份全国性代表性调查显示,约有 3.3% 的高中生认为自己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2.2% 的人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存疑(gender-questioning)。
这是 2023 年进行的调查,这些跨性别和性别疑惑青少年报告的校园欺凌、持续悲伤以及自杀想法和行为的发生率高得惊人。大约四分之一的跨性别学生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曾尝试过自杀,而顺性别女孩(cisgender girls)的比例为 11%,顺性别男孩(cisgender boys)的比例为 5%。 
“全国有 5% 的年轻人因为性别认同问题而遭受污名化、欺凌,感觉不安全,在学校里感到与世隔绝,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同龄人更差,自杀风险更高。”疾控中心青少年和学校健康部门主任凯瑟琳·埃瑟尔说。
这些数据来自该机构的青少年风险行为监测系统,该系统每两年对全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 20000 多名高中生进行一次调查。
而2023 年的这次调查,是头一次覆盖了所有学校的青少年,询问他们认为自己是不是跨性别者。
这个规模不大的年轻群体,引发了全国的过度且严厉的政治关注。这一次的调查数据,恰逢美国各州做了多个跨性别问题的立法,立法数量创纪录。去年,有二十几个州通过了法律,限制18岁以下跨性别儿童使用洗手间、参与体育运动或获得医疗治疗的权利。
大约 70% 的跨性别和性别疑惑学生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他们感到悲伤或绝望的时间持续了两周以上。10% 的跨性别学生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他们因自杀未遂而接受过医生或护士的治疗。
跨性别学生在学校遭受欺凌和孤立的可能性也更大。只有 37% 的跨性别学生表示在学校与他人关系密切,男生比例为 62%,女生的比例约为50%。
此前,有人估计,美国跨性别青少年人数比例远低于 3.3%。如今也不清楚这些差异的存在,到底是因为过去的数据存在差距,还是因为自认为跨性别的年轻人数量在持续增加。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LGBTQ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威廉姆斯研究所 (Williams Institute) 2022 年的一份报告估计,1.4% 的青少年被认定为跨性别者。但该数字是基于 2017 年和 2019 年 CDC 从 15 个州收集的数据得出的,采取的是用统计模型推断出全国数字。
威廉姆斯研究所公共政策高级学者、2022 年报告作者乔迪·赫尔曼 (Jody Herman) 表示,“它无疑填补了我们对跨性别青年知识的重大空白。”
“如果年龄趋势保持不变,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群体中可能会有更多年轻人被认定为跨性别者,” 她说。
研究人员提醒,此次调查的时机值得注意,因为 2021 年以来,许多州颁布的法律都反过来影响到跨性别学生,尤其是在学校里。
9 月,非营利性 LGBTQ 自杀预防组织特雷弗计划 (Trevor Project)发布了一项研究,调查发现,在通过此类法律的州,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青少年报告的自杀企图比未通过此类法律的州更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埃塞尔博士说:“我们发现,如果没有为最脆弱的青少年创造安全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自杀想法和行为产生影响。”
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今越来越多。其实跨性别或性别疑惑这些概念,对中国家长和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对这些严重的美国社会问题,我们难免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们更是一头雾水。
中国学生一边需要度过至少3个月的语言适应期,一边可能还会遇到不同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同学,尤其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可能会有对跨性别和性别流动性问题的更多思考。在一些文化上相对保守的中国学生中,这种文化冲击和挑战就更大。
在我儿子上学的公立学校里,走廊和每个教室墙上,都贴着宣传画,表示学校接受LGBTQ群体。
学校也提供性别多样性支持,因为这是政治正确的事,必须有立场。
学校网站上明确列出了LGBTQIA+ 支持和政策,董事会承认所有学生和员工的尊严和价值,并努力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关爱和温馨的学校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就。董事会禁止基于种族、性别、肤色、国籍、宗教、残疾或年龄的歧视……
为了为LGBTQ群体提供支持,Chapel Hill公共图书馆和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合作,提供不同的阅读资源。
比如给小学生提供的是 12 本彩虹读物、人权运动基金会的包容性绘本、性别独角兽;
性别独角兽
初中生则是多元化 LGBTQ 包容性中年级书籍,家庭和您所爱的人;
让学校令LGBTQ更安全的五个方法
针对高中生一份长长的书单,叫作QTPOC (Queer and Trans People of Color )有色人种酷儿和跨性别者青少年读物)。
当然还有提供给教职工员的资源,基本上覆盖了全部教育系统。
至于其他地区或州为跨性别学生提供的支持系统是不是足够理想,这就是个案和运气了。目前,中国学生面临的可能性的歧视,多与种族有关,但在华裔学生比例较高的学校里,这种歧视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但仍然要考虑到一些可能性。如果中国学生在美国感到自己或同学因性别身份遭受歧视或压力,如何寻求帮助并理解这些制度也可能成为他们的适应问题。
我几乎可以想象,在美国的留学生群体中,跨性别议题可能会是他们讨论的热点,好处是,这对较少接触跨性别文化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包容性和多元文化的机会,但如果心思敏感一点,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困惑或不安。
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和跨性别相关的性别认同讨论极少公开。大家更多讨论的是学业压力、亲子关系以及社交焦虑等问题,似乎还顾不上关注性别认同问题。
一些中国人对美国性别认同问题往往带有偏见。这些偏见源自文化、社会环境、政治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
比如有人会说,性别认同问题(尤其是跨性别议题)是西方文化或“美国特有”的问题,是美国社会高度自由化、个体主义和“过度包容”导致的现象。殊不知,这种偏见可能低估了中国也存在性别认同问题,并忽略了一些隐性挑战。
还有人会把性别认同等同于“道德或价值混乱”。
这样的观点根植于传统儒家伦理观,认为性别应该是二元的,性别角色固定。这种偏见对跨性别群体的包容度低,也更容易逼迫当事人走向极端。
还有更常见的,是把跨性别群体的“病理化”。
许多中国人仍然将跨性别身份视为一种心理问题或病理现象,甚至有人会以“性别错乱”或“变性”为贬义词。这种偏见使得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关注局限于医疗或矫正层面,忽视了性别认同多样性的合法性。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流通的加强,性别认同等议题其实也在逐渐进入中国青少年的视野。极少公开讨论,意味着中国的跨性别青少年可能面对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更少的公共支持,这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美国同类群体更加隐蔽和难以得到有效干预。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妈妈,一个非主流媒体人,一个非主流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