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我更容易过一种自省式生活

体娱   2024-10-22 10:36   美国  

今日一图:周一晨跑,路遇鹿群。母鹿领头,小鹿随后。房前屋后,如入野苑。宁静丰沛,人鹿共存。


来美国的第98天。

今天是周一,照例在UNC开例会。不过今天的例会,变成了"例餐",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了一顿墨西哥餐。

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人这么青睐墨西哥餐:大碗便宜、味道不赖,且相对美式饮食,更为健康。

大家点的餐

来北卡之后,除了访学本职,我也一直不揣浅陋,勤勤恳恳更新我的微信公众号,分享所见所闻所想。

量的积累也带来了一些可见可感的收获,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认可。

有同来访学的同学对我说: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就看你的文章,已经变成我的习惯了。你一定要坚持更新哦!

刨除压力不谈,能让他人对自己的文字有一种期待,无疑是最大的嘉奖。

也有同学说:你的文章就像我在这里的指南册,你写到什么,我就只需要跟着做就行了!

看来,我的如实记录,虽然冗长繁琐,也藏着不少"干货"呢。

这些天,国内又掀起了一波民间舆论高潮,我后知后觉,查询了一番才弄清原委。

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来临,京东因与脱口秀演员杨笠合作,受到部分用户的猛烈抵制。

32岁的杨笠因其对男性进行犀利讽刺的段子而闻名。她的那句“男人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使得“普信男”一词成为中国网络热词,用于形容一些在女性面前自命不凡的男性。

上周一(10月14日)京东宣布与杨笠合作,各社交平台立马就炸了,许多人威胁要弃用京东。

一些用户质疑,京东与“女权主义者”合作,是要“放弃男性市场”。还有微博用户表示,他已经关闭了京东Plus会员服务,并注销了京东账号。

“以后京东开除全部男性员工,专门卖女性用品吧。”一名微博用户写道。

上周五(10月18日),京东不得不就该事件致歉,并称“后续我们没有和相关演员的合作计划”。还表示,将加大对用户的补贴力度。

京东和杨笠都删除了相关推广内容,但也没能平息舆论在周末持续发酵。

作为关注并报道过京东近10年的人,京东这次马失前蹄,我还是感到挺意外的。在消费者心智中,京东在电商平台里以"快速送货""品质有保障"为显著标签,这些年重打低价牌,与拼多多、抖音、淘宝竞争惨烈,还算发展稳定。

我也再一次被所谓"消费者力量"给震撼了,一部分人对杨笠这个代言人格外不满意,就有办法将企业"围殴"得灰头土脸、连连求饶。

据报道,目前其拥有约6亿活跃购买用户,其中,男性用户占近比60%(互联网研究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

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真实购物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是7:1。杨笠的这个2021年的旧段子,普通的及优质的男性会一笑而过,破防的可能恰恰是最没有消费能力的那部分人。

所以可以想见,京东放弃杨笠,不是仅仅是为了迎合无消费能力的非客户群体,放弃了庞大的女性市场,更是因为承受不了舆论压力。在国内,舆论压力的威力有时远大过一次大促带来的业绩压力。

扩展来看。对杨笠的攻击,从另一个方向反映出了中国目前在家庭与两性关系上的最大问题——家暴的扩散化——如果你把"家"理解为国家的话。

比起过去,如今在网络上制造暴力,比在家动手还要容易,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中国,女权运动曾是一种长期存在但小众的呼声。2018年,来自好莱坞的#MeToo运动传入中国,并掀起了一阵女性对性骚扰和性侵者的控诉潮,这让女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但与此同时,女权主义者在互联网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反击”。

尽管杨笠从未表示自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但网络上已经用“女拳”的字样形容她和她的支持者。

这就是每天在中文互联网上面对的东西。我绝非什么主义者,可面对这样喧嚣与愤怒的情绪,宁可避退三舍。

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对龙应台杂文的研究,她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书红极一时。但是现在,我们反而需要担忧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那么容易生气?

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是看你是否开得起玩笑,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有没有自嘲的能力。很明显,许多中国人仍然因为自卑而十分脆弱,也非常易怒。

在美国,无论是物理隔断还是心理隔绝,我似乎能够更容易过一种安静的、自省式(introspection)的生活。

Merriam-Webster词典解释introspection:a reflective looking inward : an examination of one's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内省反思:对自己思想和感受的审视)。

什么是自省式生活?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何反省呢?柏拉图给出了洞穴比喻和盖吉斯的戒指,反省到自己认识的世界不真实,也反省到自我内部的紧张关系,包括了贪欲和灵魂冲突。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按照你认为的最善的方式去生活。知德合一。”

每天的记录,难免需要审视这一天:从早到晚,见了什么人,上了什么课,聊了什么话题,出了什么差错,欠了什么人情;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新闻,冒出什么点子……哪些值得记录,哪些暂时悬置,哪些需要不断提醒,哪些立刻抛之脑后。

这种审视,可以让我在睡前冥想时,就把这一整天全部放下,从而保证一个好睡眠。

反省分两面。

一面是物质层面的反省。这是我在前面那篇文章《来美国后,我更懂得如何物尽其用了》里提到的,不抠搜不铺张,物尽其用。在每一次想买一个东西时,先想一想,家里是否有可以代替它的物品?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已经在反省了。如果有,就放下了,仅仅是这样,自会给你一种满足;如果放不下,仍然想买,至少你也已经想过了,虽然我知道可能有点浪费,但是是在觉察的情况下购买的。

另一面是精神层面的反省。

当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突然置身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家,这种文化冲击带来的与自己过去的认知对比以及引发的沉思,让我的大脑开始发生了极为细微但持续不断的重构。

举个小例子。

昨天中午,我们在Costco购物后,和许多人一样,顺便就在那儿买热狗、披萨填填肚子。

一位爸爸独自一人带着5个孩子,坐满了一整张桌子。最大的不过十来岁,最小的还坐在婴儿车里。孩子们没有一个是所谓"正确坐姿",不是坐下后把双脚放在凳子上,就是直接蹲在上面,或者盘腿坐。爸爸并没有去规范孩子们的坐姿,只是忙着给婴儿车里那位喂东西。

我在想,孩子们的这种"没规矩"“没教养”的样子,在中国家长眼里,一定是难以忍受的,第一时间就会进行纠正。

今天教授发来一篇American Values and Assumptions文章,其中提到了美国人的Informality(不拘小节),是这样说的:

"他们的平等观念导致美国人在行为和与他人的关系上都很随意。例如,店员和服务员可能会用他们的First name来介绍自己,并以一种随意、友好的态度对待顾客。这种不正式的行为会让那些在不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身居高位的外国游客感到困惑。

来自日常行为比美国更正式的社会的人们会被美国人的非正式语言、着装和姿势所震惊。习惯用语(通常称为“俚语”)在大多数场合被大量使用,而正式用语只在公共活动和相当正式的场合使用。几乎任何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穿着牛仔裤、凉鞋或其他非正式服装出现在公共场合。人们在说话时,会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上或家具上,而不是坐直或站直。"

中国家长一定会想:日常都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到了正式场合,怎么能保证规范严肃呢?我们信奉"人前人后一以贯之",但美国人压根儿不这么想,而且他们也确实能做到正式与非正式分离。

精神层面的反省,需要空间。天天生活在信息轰炸、垃圾满天的环境里,疲于应付人情交往,就不会有反省机会。

我在国内时,努力保证"二八原则",即80%的被动社交,20%的主动社交,希望减少冗余社交,留白思考,不混圈子,但仍然做得不够,因为太多无法由自己控制的事情需要占用我的时间与精力。要么维持社交,设法高效利用时间,要么减少社交,从容度过每一天,很难取舍。

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移除、舍弃、扔掉那些无法让你快乐的事物,以便为新的快乐腾出空间。

在美国,我像是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既远离中国,又不完全卷入美国,有一种"第三只眼冷眼"看中美两国的疏离感。无论是中国的喧嚣暴论,还是美国的大选闹剧,我都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不带成见地进入真实世界的复杂纹理之中,不是站在高处俯瞰,也不是站在远处评判,而是潜入且贴近底层,进入事物的褶皱处,仔细观察、反复揣摩,从而获得有质感的真实体验。

了解自己的一个好方法,是认真地反思别人身上让你反感的一切;

了解祖国的一个好方法,是认真地反思“敌国”那些让你不解的一切。

当然,这是就我的个人关切和创作而言的。当我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变成支持创作的手段,让自己全部的生活都围绕着创作而展开,自然懂得取舍。

对我而言,即使人到中年,心智的成长也未停歇。

这种成长常常是动人心魄的,从熟悉的、已有的经验,向未知的、遥远的事物前进,既要熟悉又不能停留在熟悉的东西上,要利用它去理解以前不清楚的或新异的事物,从而使平常的东西变得生动活泼。

对青少年而言,在这个时候离开母国,投身新的文化与语言学习环境,不仅是学术上的延伸,更是智识的成长。

在过去的学习路径中,升学压力导致焦虑与恐惧,世界本向年轻的眼睛呈现它的秘密,但年轻的眼睛却暗淡了。

这些原本优秀的学习者,不得不重复已掌握的套路,去应对套路化的考试,导致智力发展的停滞与心理依附的增强,内在学习动机了了无几,外部奖励与压力成为唯一动力,学习失去了吸引力。

老师迫于压力,也在不断琢磨套路,将知识型工作(knowledge work)转化为操作型知识(working knowledge),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再编成学案与题库,让学生大量刷题。

这让我想起了20世纪之初,为改进工厂管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一系列机械工程进行试验,制定出一种保证最大效率的“时间和动作”标准体系——科学管理(又称泰勒制)。

泰勒的研究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产生和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成功解决了质量与成本对立问题,实现了低成本且高质量。

但人非机器,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心灵与精神成长的过程,智识是嵌入身体的习惯,是与情感相伴的安全感与愉悦感。

它有自己的节奏,不能加速,更不能空转——无意义地重复、原地打转。“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苏轼诗写宦海沉浮,不断迁任,时光潜移,生命在单调重复的政务中消逝。如今的学生何尝不是如此?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鉴于越来越多读者在后台私信要求咨询访学签证及孩子来Chapel Hill上学的事。因为我非专业中介,且每天时间非常紧张,恕不接受零星咨询服务。

若确有需求,可私信加微信好友,在北京时间晚9点后或北京时间早10点前可回答问题,并收取咨询费(1小时500元RMB)。

但求尽力,不敢承诺。若不满意,恕不退费。理解者联系,不能接受者请慎重。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妈妈,一个非主流媒体人,一个非主流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