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每天向陌生人微笑后,我明白了国人为什么不爱笑

体娱   2024-10-31 09:07   美国  

今日一图:美国公寓厨房里的热水是真的热!夏天没太开热水水龙头,这几天常开热水洗碗,水放久了越来越烫,前天竟然烫伤了。提醒其他朋友们多加小心。


几乎每个有华人碰头的场合——无论是跑步,还是上课,抑或是聚餐,总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话题:微笑。

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是:自从来美国生活或求学,自己微笑得更多了。一开始只是被动地回应那些送上门来的友好笑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适应,自己也主动向他人微笑,展示善意。

一位访学同学更是多次提到,自己之所以很喜欢Chapel Hill,不仅因为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松弛的社会环境,也为友善的人际关系而感到温暖和安定。

事实上,我对此也很有同感。

晨跑时,任何一个迎面而来的跑步者、散步者、遛狗者,无不会向我微笑着打招呼,简简单单的Hello/Hi/Good morning,带来了一丝丝清晨的小确幸。

尤其是,如果每天都按固定路线跑步,我总会遇到相同的几个人、几只狗,这种"固定感""一成不变感",并不显眼,倒是给我内心抛下一个小小的"锚",似乎在提醒我:稳住,向前。

慢慢地,我也学会了主动向路人问好。没有人会拒绝来自对面陌生人毫无所求的微笑。

我此前写过,人的大脑天生会对"不同之处"作出反应,所谓"大惊小怪",而对于那些相同的东西,会"见惯不怪"。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来到美国的中国人,在最初阶段会对"微笑"如此印象深刻。

因为在国内,中国人不爱笑。

在Lee教授分享给我们的那本讲述美国文化的书中,关于美国人喜欢向陌生人微笑,是这样说的:

The superficial friendliness for which US Americans are so well known is related to their informal, egalitarian approach to other people. "Hi!" they will say to just about anyone. "How ya doing?" (That is "How are you doing?" or "How are you?") This behavior does not reflect a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person addressed, but rather a concern for showing that one is a "regular person."

美国人以表面友好而闻名,这与他们对待他人的非正式、平等态度有关。“嗨!”他们会对几乎任何人说。“How ya doing?”(即“How are you doing?”或“How are you?”)这种行为并不反映对被称呼的人的特殊兴趣,只是想表明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关心。

简单几句话,说得非常清楚,美国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会向任何一个陌生人微笑。但这种微笑不会代表更多了。

按此逻辑,中国人不爱笑,就因为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吗?

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肃然的,不会轻易送给陌生人一个笑脸。当两个人擦肩而过,无论距离多近,都会表情木然,视若无睹。

但是如果他们突然发现对方是熟人,就会停下来寒暄,于是他们的脸上,毫无过渡阶段,立即绽放出桃花般的笑容。

但如果有事相求,立马满脸堆笑。这个词真是太好了,好在一个"堆"字,显示出了笑者的刻意与费劲。

如果一个人,突然对一个陌生人微笑,对方一定会大惊失色或吓一跳,以为对方认错了人,或者会觉得对方“无事献殷勤”,本能地加强了警惕,反倒会让微笑者本人感觉自己太唐突,颇为尴尬。

曾经听船长讲到过"奕訢的脸"就是一张"老中"们典型的脸。我好奇查了一下,大笑。

恭亲王奕訢(据说现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搞得有声有色)这张脸,完全是一张背负了大清屈辱史的脸。
连AI也这样描述他的表情:
这张照片中的人表情严肃,目光直接注视前方,神情冷静而不带明显的情绪波动。他的眼神专注,似乎带有一丝沉思或威严,脸部线条也比较紧绷,没有微笑或其他情绪的流露。

其实,咱中国人并非从来不会笑。
人人都爱的苏轼,这位儒释道皆功力深厚的古代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提到自己的“笑”,而这种笑在他的诗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他对生活的幽默和旷达,他对人生起伏的洞察与超然,无不让现代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着迷。这些笑既有自嘲,也有对世俗礼法的超越,甚至流露出他在挫折与失意中的豁达。
而这,正是我们所急需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中虽无一“笑”字,却是“笑对人生”的典型表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可以说是苏轼人生起伏的一种自嘲。他把自己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当作功业来“夸耀”,其实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自嘲式笑。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写道:“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被贬黄州期间,他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沉浸在对美好夜色的欣赏中,其实是他在逆境中寻找内心平衡的方式。这种“笑”不在于声响,而在于心态的宁静。
《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自比蜉蝣,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这是一种带有哲理的“笑”。这种“笑”是对人生成败得失的超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是要控制好感情,喜怒不形于色,别凡事把心里所想写在脸上。
记得我在上小学时,一次被老师当堂批评了。下课后,打扫卫生时,我和同学有说有笑。老师看见了,不屑地说:"你还笑得出来?!"
在老师的观念里,被批评之后,你就应该愁眉苦脸,就应该痛悔不该,就应该如丧考妣,就应该自认有罪。从此,你的生涯里就留下了这一道耻辱。
时间久了,中国的学生还敢开心大笑吗?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和面对感情了。
如今的学生,可能不会再遇上我当年那样的打压,但他们又面临升学的压力,成年后要应对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就更高兴不起来了。
所以,看看我们小时候的学校集体照、宣传照,会有一种直觉,学生们都像苦水里泡大的,愁眉苦脸 ,体态也不怎么舒展,畏畏缩缩的,看不到年轻人的阳光和朝气。当然,那时候我们也比较瘦弱和贫穷。不过现在许多学生合影里,孩子们也大多数表情麻木。
成年人呢,除了美颜自拍,就是眼神空洞、表情木讷,很少看到发自内心的笑。即使穿着一身高级正装,也撑不起任何气质,疲于应付生活压力,一副被榨干的样子。
那些表情生动、性格张扬、有啥说啥的中国人,反而会被周围人斥为"不稳重""咋咋乎乎"……
"奕訢的脸",之所以典型,甚至现在仍然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脸,或许与大环境有关。记得很久以前,有一种描述叫做“这个孩子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我想,这应该是最近几十年我们中国人最应该作出的转变。
当然,一些美国人像是另一个极端。
有本地人曾经翻着白眼,向我模仿她不喜欢的美国式夸张表达。一点点小事,就要大惊小怪;别人很正常的行为,他就要瞪大眼睛喊出Your English is amazing!Fabulous! fantastic!That's a marvelous idea! 见面问个好,也要扬起眉毛回答awesome!一看就是没吃过苦没被人欺负过。
日常生活中,美国人习惯露出的笑容有点像科学家定义的“兴奋笑容”(excited smile),它表示这个人想透露对于正在做的事情十分投入及热情的信息,所以他的笑容其实和心理状态没有正相关,甚至可能和他当时的心情背道而驰。
但不管怎么样,笑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如果日常生活不安稳,怎么笑得出呢?
儿子对我说,他发现中国人和美籍华人的微笑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看一张中国人的合影,如果他们想笑,那么他们不一定会张开嘴露出牙齿,而是从眼睛里透着笑;而ABC则像是"中国人的脸上长着美国人的表情",一定会张嘴,像是还没学会自然微笑,但又有笑的意识,导致有点怪怪的。
有趣的是,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表明,来自移民国家的人更爱笑。这可能是美国人比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笑得更多的原因。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社会对何时应该微笑、何时应该皱眉以及何时应该生气,都有各自的”潜规则”,这些“规矩”是一个国家情感文化的一部分。研究者们通常以地理为基础来研究这些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和欧洲人通常比东方人善于表达情绪。
抛开地理因素,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宝拉·尼登塔尔(Paula Niedenthal)指出,不能忽视“移民”对情感文化的重要影响。
尼登塔尔在法国居住期间,阅读了劳拉·英格尔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著名的《小木屋》系列儿童读物,这让她开始思考移民的影响。她说:“书中的角色经常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德国人的邻居是波兰人,波兰人的邻居又是瑞典人。我很惊讶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尼登塔尔和同事们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较少的国家会对特定情境下,如何进行合适的情感表达达成一致。这些地方的人们可能还会为了避免打乱社会阶层而抑制真实情感。比如,日本的下属在老板面前会用微笑来掩饰沮丧。
尼登塔尔指出:“我们想要关注的是不同语言和情感碰撞下的文化。”来自“文化熔炉”的人可能需要更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克服语言障碍。就像美国人,可能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为了沟通便利,身体语言,比如微笑,比语言更有用。这就有点像"微笑是没有国界的"这句话的现实演绎。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得不面对环境的混乱与人生的压力,必须苦中作乐。王小波说: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我小说里的人物也总是在笑,从来就不哭,我以为这样比较有趣。


前些天的Presentation的课堂上,有同学分享了Psychosomatic disorder(身心医学)的话题。根据身心医学的研究,微笑对心理健康有许多积极的影响,即使是刻意的微笑也可以带来好处。
刻意微笑起初可能感觉有些不自然,但通过持续练习,它可以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带来长期的心理健康益处。
人人都知道,幸福是让我们微笑的原因。其实反过来也是成立的。IGEA大脑和脊柱的神经学家Isha Gupta博士解释说,微笑会刺激大脑中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包括多巴胺和血清素在内的某些激素。
大脑是一个微笑的吸盘,它不会费心分辨你的微笑是因为你真的很开心,还是只是假装。
假装微笑,不为了迎合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明天起,
做一个微笑的人。
早上对着镜子微笑,
跑步时向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投去微笑;
感到压力时暂停片刻,
深呼吸并微笑;
与他人交谈时,请保持微笑;
让春风拂过脸庞,
让双眼流淌善意,
让彼此交换信任。


咨询访学签证及孩子来Chapel Hill上学,因我非专业中介,且每天时间非常紧张,恕不接受零星咨询服务。

若确有需求,可加微信好友,在北京时间晚9点后或北京时间早10点前可回答问题,并收取咨询费(1小时500元RMB)。

但求尽力,不敢承诺。若不满意,恕不退费。理解者联系,不能接受者请慎重。

商业合作可加好友。无事勿扰,谢谢。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妈妈,一个非主流媒体人,一个非主流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