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太用力禁止,可能更危险!让孩子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有一条简单法则
体娱
2024-11-05 10:53
美国
今日一图:明天就是Election Day,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行动。左边是UNC教堂山分校,右边是DurhamTech。作为7个Swing states中之一,
北卡超过一半的登记选民已经投了票,
比过去四次总统选举的平均投票率低了约五个百分点
。
曾经在读迈克·辛格的《臣服实验》这本书时,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你的生命中连续接收到同一件事的多次暗示,那说明你应该顺着生命之流,就像河流顺流而行,河岸自然会筑成。
今天我就被提示,要写一写孩子们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简单法则。无他,有且仅此一条。
但我要从三个小故事来谈这个话题,希望你能看完。
一位从上海来北卡的妈妈,最近心情有点复杂。她仿佛夹在女儿与丈夫之间,有点不知所措。
事情起源是,美东时间11月3日凌晨2点,是美国夏令时结束的时间,人们将重新获得在春天里失去的一小时。
这里解释一下美国的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又称为"日光节约时间",是美国大多数州以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时间调节机制,通常在每年3月的第2个星期日开始,并在11月的第1个星期日结束,开启冬令时(Standard Time)。
夏令时间需要将时钟拨快一小时,使白天变得更长,而冬令时则要将时钟拨慢一小时以恢复标准时间。这样,美国东海岸与中国的时差将变成 13 个小时(夏季是 12 个小时)
也就是说,在夏令时结束那个时间点,时光会倒流一小时。
如今我们都用智能设备来看时间,手机和电脑会自动完成时间调整,家里传统的闹钟和手表、汽车上的时间则需手动设置(我今天才调的)。
她15岁的女儿突发奇想,和朋友熬到半夜,拍下了手机时间从1:59跳回到1:00的奇妙瞬间。
纯是出于好玩,拍好后,她把视频传到社交平台。没想到,短时间内,点击数和评论区就爆了。
这是小姑娘从未经历过的事,她又兴奋又紧张。但是,早上起来就收到远在上海的爸爸的警告:当天手机使用时间大大超出规定的一小时,因此接下来的一周里,她都将失去使用手机的权利。
小姑娘非常委屈。对她来说,要拍视频素材、制作视频、上传、看评论,还要跟朋友交流,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全部算在这一个小时里呢?
但在她那位优秀而严谨的理工男爸爸眼中,数字超了就是超了,没有借口可讲,哪怕爸爸相隔万里,仍具有说一不二的权威。
在她爸爸看来,控制手机使用,就是为了杜绝手机对她绝对的毒害,如今成年人已经成为受害者了,青少年的生活本就可以不使用手机,因此"不能看着孩子踩着西瓜皮越滑越深"。
我能看到的是,小姑娘对视频选题的灵感与敏感,展现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但是,我作为一名母亲,也完全能理解小姑娘的父亲严格控制她对手机的使用——严格来说,就是对手机上各种社交平台、游戏软件的隔离。
她的妈妈处于两难境地。在对孩子的养育上,她既要与丈夫态度一致,又要在父女之间起到缓冲作用,还要与女儿沟通,安抚她的情绪。
她想做个好妈妈、好妻子,却免不了左支右绌。
第二个故事,要从周六在Cary举办的2024中华美食文化节讲起。
当天的美食摊位中,有一个挂着"红雀艺术团"牌子的摊位。这帮漂亮的舞者变身美食售卖者,摊位前排起了长队。最抢手的是包子,一位访问学者的先生、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全职爸爸"大鸣爸"连续3天,每天从早5点到晚2点,做了206个手工包子。肉包4美元一个,豆沙包3美元一个,两个多小时就销售一空。
大鸣爸的肉包子
回到家,大鸣爸做了一个视频,包括了他做包子的全过程,还有美食节上人们抢购包子的场景,发在了小红书和视频号上。
他的粉丝本来就多,"在美国卖中国包子这么赚钱!"这样吸引眼球的标题,自然更是流量利器。今早我国内的一个同事竟然还把链接发给我了。
大鸣爸的粉丝在评论区既羡慕又夸赞,有的还建议说可以卖白切鸡、拌面之类别的中华美食。言语中多多少少夹杂着"我也行"的意味。
今天早上9点左右(北京时间晚上10点左右),去学校的路上,我无意间看到大鸣爸在小红书开了直播间,估计是跟粉丝讲述昨天卖包子给美国人的见闻、私厨做200个包子的体验,顺便卖卖"小清单"里的货。他在小红书上已经有12.5万粉丝,猜测大部分都来自国内。
对于大鸣爸这样的网络红人而言,原本做包子卖包子是一个体力活,即使4美元一个包子,收入5000多元,这只是在不考虑体力与时间的投入成本前提下计算的。对于创造财富而言,属于杠杆最低的方式。
但当他制作了视频进行推送,扩大他在各平台上的影响力,就把"包子的故事"成倍放大了,突破了厨房和美食节现场,利用了社交平台的流量杠杆;再接下来,他在直播间开直播,实现了流量变现这一步。
这样,大鸣爸把社交媒体变成了一个专属生产工具,而对于粉丝来说,社交媒体只是他们刷一些有趣故事、为心动产品买单的消费工具,投入的是时间和金钱,而没有获得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或提升(
很多人只是自认为有所收获,"获得即满足"
)。
第三个不算故事,只算是一件事。下午在学校上课,老师给了我们一篇文章,讲的是Social Media and Well-Being(社交媒体与幸福:
一项跨学科的对话),是发生在2023年6月的瑞士的一次世界各国、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者,一起讨论社交媒体的使用和其对幸福的影响的复杂现象。
讨论持续了3天,学者们发现,虽
然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和对其的管理带来很多问题,笼统地号召人们"减少使用社交媒体时间"却显得非常无力——要充分理解如何、何时、为什么要"断开"与社交媒体的连接,又缺乏真正的工作。
同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除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又的确给人们的生活与社交带来了很多正面的益处。
比如让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少数性别的青少年能找到与他们有相似心智的人,更好地融入虚拟社区;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社交媒体帮助他们相互对话、获得信息和情感鼓励,减轻孤独感,而不受地理限制。
一句话,通过对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与幸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社交媒体的影响,永远不是单向的。
三个故事讲完了,我也想说,
孩子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也永远不是单向的(one-way)结果。
如果你认为社交媒体是不好的,也许你可以考虑怎么把它转换为一个正面的工具。正像大鸣爸那样,也许他自己并没有这种抽象化的思考,但他的行为恰好证明了
手机和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一个生产力工具
:他做包子,做视频,直播带货,每一步,他都把社交媒体用成了工具,这个工具撬动了杠杆,给他带来了粉丝、流量和利润。
我个人认为,社交媒体的存在,利大于弊。它让许多事情变得可能——
如果孩子喜欢游戏,让他试试成为"藏在游戏背后"那个设计者,自己编程做一些小游戏,未来当他人沉迷于他创作的游戏时,他是那个抽身出来的旁观者和获益者;
如果孩子喜欢视频,让他去创作一些主题式的视频作品,参加一些视频比赛,当别人乐此不疲地刷着他拍摄和剪辑的视频时,他是那个早已迈入Next level的策划者和创新者;
如果孩子有任何一技之长,不妨让他给人在线授课,通过讲课,将头脑里的抽象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课件,反过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自己对这项技能的理解与把握。
总之,
手机和社交平台,无论哪个APP,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生产工具和自学工具。比起只做一个社交媒体消费者带来的短暂的多巴胺满足感,生产与创造激发出的内啡呔更为持久。
举个自己的例子。
我跟儿子说过,一旦有时间,他可以开一门围棋入门课。
与国际象棋不同,中国围棋有更久远的历史和更深厚的文化背景,能完美地代表中国棋类
;
20
16年
AlphaGo与李世石那一盘五番棋,将中国围棋的魅力又一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其复杂性与烧脑度,令棋友们更为着迷。
儿子跟随四川省唯一的女子职业选手洪艳老师学棋多年,在洪老师身体不好时,他还充当过小老师。打上业余围棋五段之后,没有走职业道路,仅把围棋作为爱好。
但是在国内上高中,他能下棋的时间几乎没有。来美国后,闲暇多了许多,自己没事打打谱是个乐趣,但比不上通过教学的方式,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棋力。这种方式还可以帮助他交到朋友、全面提升英文能力。
教学方式可线下可线上。线上的好处是一次课可多次回放,视频号或腾讯会议这种社交媒体和平台工具相当于"杠杆",一次产品,多次使用,非常省时省力。
这就是典型地将手机和社交媒体作为生产工具。
人类学家项飙
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曾
主张跳出传统研究中的“对象化”思维,将“自我”作为理解世界的一种途径,把自身经验、感受和视角融入观察过程,以实现更深入的理解。
但面对手机和社交媒体,我们需要一个逆向的过程。
手机和社交媒体,作为高度参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常常并非直接反映自我,而是被设计成影响我们思维、行为的外部因素。
在书中,项飙提倡使用自我经验来理解社会和他人,而不是将“对象”进行过度的“他者化”或割裂。
然而,当涉及手机和社交媒体时,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对象化”的视角来审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也就是说,这种“对象化”是希望通过更清晰的距离感,帮助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保持自主性与批判性。
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反过来思考,你会过上全新的生活
。
咨询访学签证及孩子来Chapel Hill上学,因我非专业中介,且每天时间非常紧张,恕不接受零星咨询服务。
若确有需求,可加微信好友,在
北京时间晚9点后或北京时间早10点前
可回答问题,并收取咨询费(1小时500元RMB)。
但求尽力,不敢承诺。若不满意,恕不退费。理解者联系,不能接受者请慎重。
商业合作可加好友。无事勿扰,谢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zMzExNw==&mid=2648761712&idx=1&sn=19c3f654369d4b7f2ba558d77851ef39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妈妈,一个非主流媒体人,一个非主流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
美本避雷:史上薪酬最高大学校长败给了USNews排名
「快餐总统」遇上「饮食极客」
一个文艺而浪漫的美国小城政府,会把事儿搞砸吗?
3毛钱,我从中国空运到美国一台救命的小东西
特朗普2.0,还值得来美留学吗?不安中能找到“确定性”吗?
今天,我写了一张感恩节“谢师卡”
《纽约客》旧文新读 | 李子柒的网上田园诗学
“白宫最逗脱口秀演员”易主,黄西在北卡中文首演讲了哪些新段子?
来美国上公立高中,孩子的英语需要达到什么水平?
村上春树反思早期作品:现在我几乎可以处理任何我想写的东西
不悲观者有明天
特朗普胜在具体,哈里斯败在抽象
《纽约客》| 唐纳德·特朗普的复仇
摇摆州的选举日:如释重负的选民,吃瓜的我们,选票自拍竟然违法?!
太用力禁止,可能更危险!让孩子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有一条简单法则
在美国办中国美食节:用味觉传递文化,可行吗?
刷新认知!川普副手万斯:美国白人青少年变性是为了进入常春藤盟校
周日纽马 | 这是你 26.2 英里的大脑
借万圣节发个疯?如今的孩子没有大人会玩
自从每天向陌生人微笑后,我明白了国人为什么不爱笑
感恩节大餐太贵,不如过“双11”:我准备从国内买点东西
华人终于在美国实现了梦想:回归田园
洋葱、细菌与总统:麦当劳50年“国民美食”难以下咽
Dream原创 | From Bubble Tea to Bookmarks
美国高中生都在卷什么:藤校招生的10个内部“潜规则”
如果沙白换一种选择 | 108岁的“飓风奶奶”跑出生命的奇迹
中国人来美生活,为啥二话不说先上语言班?
走过一些"弯路"后,人的成长会更快
别抛下你的狗狗 |来美国前唯一的“失败”,以及我发现中韩在这方面竟“同病相怜”
在美国,我更容易过一种自省式生活
一年预算25万RMB的美国冒险:找到消失的惊喜,从童年出走到跨文化体验
我在现场 | 熊孩子想创业?中美家长都是啥反应……
"AI树洞"说,你们人类永远做不了“完美的倾听者”
砍一棵树是件天大的事?美国人为什么对每棵树都谨小慎微?
在美国上高中顺便学开车,如今变得不容易了
哪些顶流播客在影响美国大选 | 媒介现象研究
当一位美国大妈敲门来拉票
这桩令人后怕的小事,仍令我回味什么是意义
反思本国伤痛,为什么“韩江们”还能自由创作?
我为什么让孩子在上大学前“主动复读”一年?
当中国学生“空降”美国高中:你无需成为别人,非主流也是一种主流
美国高中生危机重重:脆弱的跨性别青少年急需保护
美国学校玩什么花样啊?终于能开车上学了,你又骗我说步行更好?
在美国散步
美国飓风后私人飞机参与救灾:热爱诚昂贵,爱心价更高
母子对谈 | 在美国公立高中上学两个月了:这是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家你没听说过的最成功机构,可能比耐克还牛
我的初体验:在美国开车的舒适与不适
能避开奶茶,这是我住在美国小镇上的幸运
一节美国社区大学英语课:学生讲课,老师退后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