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 | 运动员训练环境中的法律风险与责任:齐齐哈尔体育馆事故的启示
文摘
体育
2024-12-24 14:26
北京
2023年7月23日14时52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第三十四中学校体育馆屋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1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254.1万元。当日下午,体育馆内正在进行女子排球队训练,突然屋顶整体坍塌,导致15人被困,其中4人自行脱险。事故发生后,齐齐哈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多部门力量展开救援工作,并于次日10时46分完成搜救,确认11人遇难。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指出,坍塌的直接原因是屋面多次维修增加荷载,珍珠岩堆放导致雨水滞留,最终使网架结构严重超载、变形,超过了承载极限。间接原因则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行业监管部门在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上的严重失职。具体而言,建设单位未办理施工许可擅自开工,施工单位违法违规操作,监理单位未尽到监督职责,行业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在责任追究方面,事故中51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其中6人已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5人被建议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3名公职人员受到党内处分,另有7人被建议给予行政处罚。这一系列处理措施显示出对事故责任追究的严肃性和全面性。一、法律盲区下的训练场:齐齐哈尔坍塌事故暴露的系统性问题
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故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揭示了我国体育设施安全法律体系的诸多盲区和系统性问题。现行法律在体育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维护中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导致执行中的弹性空间过大,安全监管未能有效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六条要求体育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但缺乏详尽的技术规范,使得相关部门在落实过程中存在较大自由裁量权,进而影响了安全保障的有效性。事故中,体育馆屋顶多次维修未经科学评估,珍珠岩违规堆放导致结构超载,暴露出法律框架的不清晰与执行力的不足。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均明确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法律责任,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松懈、责任不清,导致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发生后,责任划分不明,追责过程复杂且低效。行业监管部门的失职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安全生产法》,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但调查显示,齐齐哈尔市相关部门未能有效履行职责,未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未能有效预防隐患的积累,削弱了法律的震慑力。为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应尽快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明确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流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确保各方责任明确,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体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二、从坍塌到立法:齐齐哈尔事故推动体育安全法律革新的契机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故为我国体育安全法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暴露了现行法律的诸多不足,亟需通过立法完善与深化,提升体育设施的安全保障水平。首先,应制定更加细化与严格的体育设施安全标准,涵盖设计、施工和维护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一阶段都能依法操作。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的安全生产规定,可以进一步明确体育设施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规范,确保设施的结构安全与功能合理。其次,强化监管部门的执法权威和执行力,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设立专门的体育设施安全监督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与评估。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检查结果的公正性与透明度。第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应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加强对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违法操作的单位及监管不力部门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具有更强的约束力。此外,应明确处罚标准与程序,增强违法成本,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最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体育设施安全管理的现代化与标准化。通过法治改革,不仅能提升体育设施的安全性,还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加安全的训练环境,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齐齐哈尔事故的教训应成为推动体育安全法律革新的动力,促使相关部门加快步伐,完善法律体系,确保类似悲剧不再重演。三、运动员的生命线:法律保障在体育训练环境中的关键作用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应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法律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故暴露了我国体育设施安全法律体系的脆弱性,强调了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监管的迫切性,以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安全。首先,法律应明确体育设施的安全标准和建设要求,确保每个训练场所符合严格的安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已规定体育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但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的技术细则,导致执行困难。为此,应进一步细化安全技术标准,确保体育设施在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保障设施结构安全与功能合理。其次,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至关重要。必须确保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维护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义务,消除违规操作和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手段,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建议成立政府、行业协会和独立技术机构联合组成的安全监督体系,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和维护全过程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并整改潜在安全风险。此外,事故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也是保障运动员安全的关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制定健全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救援人员的处置能力和协调能力,配备先进的应急设备和技术,以保障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展开有效的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后,提升从业人员和公众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至关重要。通过开展法律培训与安全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感,鼓励公众参与体育设施安全监督,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维护体育设施安全的良好氛围。综上所述,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与监管的加强,可以有效预防体育设施安全事故,提供安全稳定的训练环境,促进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唯有通过全面的法律改革和严格的执行,才能真正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安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体育与法”公众号立场。
提示:请先选择“投票”或“弃权”,再点击最下方“投票”按钮方为完成。审校:雷米
编辑:谷月、穆勒
本文为“2024体育法律事件评论征集”活动来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