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 | 一键“熔断”:为体育赛事安全按下保护键
文摘
体育
2025-01-04 08:20
河北
2024年4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坚持熔断机制”,并配套发布《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进一步推动熔断机制的落实。本次案件揭示了职业体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两大法律难题:运动风险的知情同意原则与联盟健康保护义务的边界。
体育总局之所以决定设立熔断机制,源于2021年5月发生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惨剧,该事件导致21名选手遇难,暴露出极限运动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应急处置不力等问题。事后,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强调加强赛事安全保障,实行熔断机制。2022年,体育总局进一步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熔断机制的通知》),对熔断机制的具体执行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启动条件、处置程序和责任追究。《熔断机制的通知》旨在提升体育赛事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中止赛事,保障人员安全。其核心内容为:(1)要求地方体育部门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熔断机制”,并督促赛事组织者进行赛前安全评估工作。(2)赛事组织者需根据赛事的场地、规模等特点,编制包括“熔断机制”在内的应急处置方案,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责任分工和权利义务。(3)当赛事出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情形时,竞赛组织工作负责人或技术代表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建议启动“熔断”机制,体育赛事组织者应决定是否中止比赛。若组织者犹豫或拒绝采纳建议,负责人或技术代表可向当地体育部门报告。地方体育部门接报后应立即决定是否中止比赛。对于重大赛事,地方体育部门应向同级政府报告并建议启动“熔断”机制,组织者在政府决定熔断后应立即中止比赛。(4)赛事组织者、体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如公安、卫生、应急管理等)要协同处理应急情况,做好现场人员的撤离、救援等工作。赛事组织者在报名时要明确熔断机制的启动条件和法律后果,确保参赛方知晓并遵守。各级体育部门加强对赛事的安全监督,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熔断机制的有效实施,并接受社会监督。在自然灾害、暴恐袭击等紧急情况下,赛事组织者和相关部门通常都会意识到赛事必须停止,但熔断机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首先,熔断机制通过提前明确各方责任,设定决策流程,使赛事组织者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从而主动、高效地履行职责,确保应对措施的快速落实和执行。其次,虽然尚未规定具体的熔断标准,但该部门规章设立了启动“熔断机制”的程序,使各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作出统一的应对措施,避免因协调不当而延误时机。最后,熔断机制强调的是预防性措施。通过在赛前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应急预案,赛事组织者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反应,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影响应急反应的效果。《熔断机制的通知》虽然明确了各方责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责任分工不清、执行难度大以及上下级决策流程的模糊性三方面。首先,规章中关于各方责任的分工不够明确。尽管赛事组织者、技术代表、地方体育部门等多方被赋予了不同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界限并不清晰。例如,赛事组织者被要求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但规章并未详细规定在赛事组织者未能及时启动熔断机制的情况下,如何追责。此外,技术代表和赛事工作负责人有权提出启动熔断机制的建议,但究竟由谁来最终决定是否启动熔断机制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决策权的不对等,这可能导致紧急决策的迟缓或拖延,进一步影响赛事的应急处理。其次,地方体育部门在执行层面的困难较大。规章要求地方体育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迅速做出是否中止比赛的决定,但地方体育部门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来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尚且存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地方体育部门需要协调不同领域的专业力量,但规章未明确地方部门如何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尤其是在复杂的突发事件中,地方部门可能面临跨专业协调的困难,影响决策的时效性。最后,地方体育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决策机制可能导致响应迟缓。规章要求地方体育部门在重大赛事中向同级政府报告并由政府做出是否中止比赛的最终决定。然而,政府决策的时效性可能成为影响应急响应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的决策过程过于繁琐,可能会延误赛事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从而加剧事件的严重性。总体而言,熔断机制的设立对于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意义。但该部门规章在责任分工层面仍存在不少不足。明确责任划分、提高执行效率以及确保决策时效性是未来改进该机制的关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体育与法”公众号立场。
提示:请先选择“投票”或“弃权”,再点击最下方“投票”按钮方为完成。审校:雷米
编辑:谷月、穆勒
本文为“2024体育法律事件评论征集”活动来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