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大单元教学下的新课时设计

文摘   2024-10-24 19:30   浙江  

认识大单元教学下的新课时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学习体会13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新课时”新在何处?

王春易在《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一书中指出,大单元教学不是多个课时教学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先进行知识学习,后配上综合性练习的机械合并。大单元虽然也需要课时教学,但大单元视域下的课时教学与传统的课时教学有本质区别。

首先,传统课时教学,或者传统单元教学,都是将一节课作为一个闭环,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性。其次,传统课时教学,一般聚焦具体知识而展开,将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也作为教学的终点;没有将真实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应用贯穿教学过程,没有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再次,传统课时教学,课时之间缺乏衔接,内容结构化不强。

大单元教学框架下的课时教学,是瞄准大单元、服务大单元的,追求的是大单元的整体性,而不是每节课结构的完整性;重视的是与大单元的相关性,也就是这节课为实现大单元目标做了什么贡献,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特别在意每节课教学环节是否完整。

同时,大单元教学的立意更高,课堂上会直面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现实问题,会提供多种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核心大概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最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大单元目标。

为此,王春易在书中强调,要认识“新”知识。安德森等人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对认知的认识,是在更高层次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借助这类知识,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调整、优化,从困境中抽离出来,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视角。程序性知识涉及如何做事的程序或步骤,对学生设计实验步骤、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非常有帮助。而且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科实践联系密切,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概念性知识,是经过概括和组织的结构化知识,其学习过程本身就包括知道什么、怎样应用和持续理解的过程。特别是学科核心大概念更具有本质性、迁移性等特质,常常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事实性知识,通常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对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学生知道即可,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不必为此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大单元框架下的课时教学设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是分解核心任务。首先要分析核心任务,对学生完成核心任务的情况做出预判。然后,分解核心任务,将学生在完成核心任务时绕不过去的环节、关键路径设计成子任务,在课时教学中通过完成子任务,帮助学生越过障碍和难点。最后,针对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

二是细化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是揭示事物核心、反映事物本质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是,将核心问题细化,拆解出不同层次、不同思考维度,设计出相关问题串、问题链,通过课时教学,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台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持久深入思考,从而推动整个单元的学习。

三是链接核心大概念。链接核心大概念,需要下位的重要概念作为支撑,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而重要概念又需要多个次位概念的支持,所以,整个单元就可以按照建构次要概念——重要概念——核心大概念的逻辑,进行具体课时教学的系统性设计。

总之,大单元教学框架下的新课时,彼此之间有关联,与大单元有联系,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课时。而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核心问题、核心大概念就是建立这种联系的重要连接点。


乡之育
一名乡村教师,唠唠教育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