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当有“三颗心”

文摘   2024-10-06 19:30   浙江  

我的“泗水”年华


NO.36  为师者,当有“三颗心”



我们常说,做教育吃的是“良心饭”。人民教育家于漪就曾说过:“干教育是良心活儿,一个成人的所作所为影响着未成年人人生的走向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决策者略有偏颇,就可能影响到几代人。”可见,没有良心,是干不好教育的,也是不能做教育的。

什么是教育良心?特级教师厉佳旭在他的《守护教育的良心》一书中写道,“教育良心,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那份忠诚,对教育原则的那份坚守,对教育对象的那份关爱,对教育责任的那份担当,对教育质量的那份承诺,对教育效率的那份追求。”为师者,当有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唯有拥有此三心者,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良心的教师。

以慈悲之心让教育充满爱。所谓慈悲心,就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心中的美好品质,它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和谐的追求。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老子说“物无弃物,人无弃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每个人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为师者最不能用标准、尺子,把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优劣归类”。慈,就是慈善,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悲,就是同情,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阴霾与悲伤。只有拥有慈悲之心,才会真正拥有教育之爱,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所谓的“后进生”“德困生”高看一眼。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一项关乎每个人生命成长的事业,最应该“慈悲为怀”。

以感恩之心让教育充满情。所谓感恩之心,就是既要对他人的帮助、给予表示感激,也要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作为老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感恩之心,首先自己必须要有感恩之心。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懂得珍惜、不会懂得为善,甚至会走向“自私自利”“自以为是”。感恩之心的本质,其实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而非要求他人。我们要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能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感恩因学生而得以为师,感恩学校让我们践行教书育人的事业。我们要感恩身边的一切,让我们能够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在李希贵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有这样一句话:“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具有更强烈的幸福感;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的人,往往幸福感缺失。”教师拥有感恩之心,就会对教育事业更加充满情怀。

以恭敬之心让教育充满真。所谓恭敬心,就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尊重。《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也有人说,真正的恭敬心是对于真理牢不可破的接受。那么,教育的恭敬心是什么?就是对教育规律、教育目的、教育真谛的坚守与捍卫。卢梭认为,教育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规律;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这具是教育的目的;康德说“教育使人成为人”,这就是教育真谛。以恭敬之心对待教育,就会回归教育的常识,探寻教育的本质,追求培养真善美的学生。教育是伟大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事业,是关乎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的事业。没有一颗恭敬之心,就会偏离教育的轨道,使真教育走向“伪教育”。只有拥有恭敬之心,才会把学生视为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孩子们的命运,有赖于我们的良心,而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人,则有赖于我们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财富。”作为老师,要修炼好自己的“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才能守护好我们的教育良心。


乡之育
一名乡村教师,唠唠教育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