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感召力”的校长

文摘   2024-11-18 19:32   浙江  

我的“泗水”年华


NO.56   做一个有“感召力”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其实,能在教育思想上领导的校长,已经不需要行政上的领导了。相反,那些缺乏教育思想的校长,就只能依靠行政领导。一位有思想的领导,才能用思想领导,才是真正的“领导”。有人说,一所学校的发展程度、教师的成长状况取决于校长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校长力”或“校长领导力”。

什么是校长力?汤勇在《修炼校长力》一书中说:“校长力是校长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包含了各种具体的管理技能和方法,也囊括了校长的基本素质、人格品质等诸多要素。”校长力包括校长的各种能力,而其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能力就是“感召力”。

所谓感召力,是指一种不依靠物质刺激或强迫,而全凭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去领导和鼓舞的能力。“感召力”的领导,亦称魅力型领导。这样的领导,极具人格魅力和个人吸引力,他不是建立在传统的职位权威上,而是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具有非凡才能的感知上。

做一个“有感召力”的校长,就要拥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方华认为,教育主张是教育者诠释和解读,认识和理解教育的一种表达。教育主张,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校长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实践、教育思考;教育主张,也不是“抄”来的,它必须是校长的个性表达、个人“标识”,是校长教育思想的最鲜明体现。可以说,教育主张就是校长对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理想教育的探问和追求。比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校长,当用科学、合理、正确的教育主张诠释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获得更多老师的认同和支持。

做一个“有感召力”的校长,就要拥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学理念影响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等等,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经说过:“我相信,无论是什么组织,为了生存下去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整套正确的信条,作为该组织一切政策和行动的前提。”这套正确的信条,就是办学理念。作为校长,不仅要传承好学校已有的办学理念,而且还能优化好那些“不合时宜”的办学理念,并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思想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好的办学理念,一定不是校长个人的“空想”,它必然是基于学校历史、文化、现状和愿景等而提出,也必然是得到全校师生认可的,它可以回答“怎样办好教育”的问题。

做一个“有感召力”的校长,就要拥有自己的办学愿景。美国学者伯特·纳纽斯认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没有哪种动力比一个有吸引力、有价值、能够达到,并且被职工广泛分享的未来的愿景更能激发人们对卓越表现和长期成功的追求。可见,愿景之于一个组织的重要性。而对于学校来说,办学愿景就是全校师生的共同目标,用来回答“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培养一批怎样的学生”等问题。校长要努力成为办学愿景的制造者,为全校师生刻画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以此激发人心、激发潜能。汪正贵在《学校的转向》一书中提出,好的学校愿景是从使命出发、从过去和现在出发、从内心出发。可见,好的愿景,一定是具有使命感、历史感、未来感和真实感的。办学愿景,其实就是校长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全校师生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

陶行知说:“在我看来,教育家型的校长,应是教育理想的追崇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课程教学的践行者,师之为师的楷模者。”要想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就必须要做一个“有感召力”的校长。唯有如此,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影响老师的思想,用自己的行动引领老师的行动,用自己的信仰塑造老师的信仰。才能真正成为“老师的老师”。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时,请备注作者信息)

作者:蒋健
职务:党支部书记、校长
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泗洲头镇初级中学


我的第一本著作


乡之育
一名乡村教师,唠唠教育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