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量化评价的“冷”思考

文摘   2024-11-11 19:30   浙江  

我的“泗水”年华


NO.51 课堂量化评价的“冷”思考



当前,在课堂上使用量化评价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在大部分的展示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上课老师使用一些量化评价表,美其名曰“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达成教学评一致性”。可是,却很少有老师思考,对课堂量化、对学生量化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合适?

所谓课堂量化评价,通常是指教师通过设计一份评价细则,将评价分成几个等级,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从不同层面进行评判的方法。评价的方式往往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等级的评定则是以赋分制、赋星制等方式呈现。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评价的维度日趋广泛、评价的数据日趋丰富。

从表面上看,课堂评价得到了具象化、精细化、精准化。但深入观察,这种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学校做课题的“证据”,教师展示课的“道具”。之于量化评价到底对课堂有多大的作用,对学生有多大的意义?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课堂需要评价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评价的目的是诊断、改进,评价不是结果,评价也没有结果。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评价与学习之间是螺旋上升关系。

学生可以量化评价吗?我个人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存在,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复杂性和个体性。人生而不同,又何以用一张老师制定的“评价量化表”来“打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评价课堂、评价学习其实本质上还是在评价人,脱离人的评价是不存在的。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展示课,一位教师就在他的课堂上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量化评价。而且是让其他学生对该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课上,有的学生给出了一颗星,有的给出了两颗星,学生评价的依据就是老师给出的量化评价标准。但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给出更好的改进建议,评价成为了结果,却没有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我仔细观察这位被评价的学生,自从被打了一颗星后,他整节课都是“垂头丧气”的。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至今我们却仍然在用“同一个标准”在评价学生。我认为,任何评价包括课堂评价都应该要基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哪怕他所呈现的学习成果不如其他学生,但是只要超越了他自己,就应该给予“五颗星”。“五颗星”不一定就只能给作品最优的学生,也可以给取得进步的学生。

我曾读到过一篇题为《传统和合文化对学生评价的启示》的论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学生评价面临科学主义至上、工具理性膨胀和功利主义滋生的现实困境,导致了学生评价中只见评价而不见人、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现象。”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使用哪一种评价方法,一定要考虑它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我始终认为,与其花心思去研究如何制定量化评价表,还不如修炼教师自身的语言评价能力和评价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以说,教师的“良言”胜过千万种技术手段,而无论哪种技术也无法挽救教师的“恶语”。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时,请备注作者信息)

作者:蒋健
职务:党支部书记、校长
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泗洲头镇初级中学


我的第一本著作



乡之育
一名乡村教师,唠唠教育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