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之于教育的真正意义

文摘   2024-10-08 19:30   浙江  

我的“泗水”年华


NO.38  假期之于教育的真正意义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最期待也是最期盼的莫过于假期。假期主要包括了周末、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是师生“逃离”繁忙的教学生活,得以短暂的休息和调整的时段。

假期之于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生命是有周期性的。它是由日常周期组成,包括每一天中工作和娱乐的交替、活动和睡眠的交替;还有季节的周期,如学校的学期和假期交替;还有,一年四季的交替,等等。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明显周期。”可见,赋予教育一些假期,其本质就是赋予生命得以更好地生长。这是对自然规律和人成长规律的遵循和尊重。

可是,当前有不少学校打着“假期托管”的名义,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好不容易可以休息的师生又再次“召唤”回学校。虽有托管之实,亦有“补课”之嫌疑。究其本质,无论是以何种名义,都是在缩短师生的假期,漠视甚至是无视师生的最基本的休息权。比如,今年的国庆节,经过调休安排原本是有7天的假期,但有个别学校,却只让学生休息前三四天,从104日或105日起一直“托管”1012日。“严重缩水”的假期和“被自愿”的上课,让学生“不堪重负”“身心疲惫”。青春、活力、朝气等词与他们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却是老气、沉闷、无神等。

其实早在1930年,民国大家潘光旦就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在文中,他开明宗义地指出:“学校的暑假寒假,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难道办教育和创制假期的人的本意,真要教人在这一个月或三个月之内完全停止学问工作么?我恐未必。”

潘光旦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学校里有一大缺点,就是太注重讲义或课本,而学生太少自动研究的机会。”而且,他还写道:“一种课本,少则读半年,多则读一年,上课自修,无一刻不在字里行间寻生活。”注重教材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生活体验,可以说这样的情形在教育领域至今都未曾有多大的改变。

他认为,求知的方法有三类:最好的方法是和事实直接接触,重在实验”;其次,是“把前人求知的结果,加以归纳和综合,或进而加以评论,重在参考”;最次,是“把别人综合过的现存货来享用,重在专读一书——叫做课本”。可见,无论是老师求知,还是学生求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诚如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学”。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道:“夜以继日地在课本和讲义里过活,此中单调的痛苦,我以为比以前磨穿铁砚学做八股文还要难受。

既然,最好的求知方法就是“和事实直接接触”,所以他建议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去研究自然历史、欣赏天然,可以用来做有目的的远足、观察地质或采集生物标本,可以用来开展社会调查、阅读书籍等等。

显然,潘光旦认为的学习内涵更为丰富,远远大于传统认知上的学习。也可以说,假期就是另外一种学习生活。学生既可以摆脱课本的束缚从事更为有意义的学习实践,也可以利用课本的知识去开展更为生动的学习活动。

汤勇在《教育可以更美好》一书中曾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真正能够发动孩子这台沉睡的‘发动机’,点燃孩子的成长欲望,激发孩子的生长愿望,教给孩子生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真正拥有强大的内生长力量。”而假期,就是发动“发动机”最好的时段。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学校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假期之于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教育更加完整,让教育真正回归教育,回到社会教育中、回到家庭教育中。

如果把学习仅限于学校学习、课本学习,仅限于刷题、考试,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利于人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的意义不止于此,以各种理由剥夺学生的假期时间,只会造成学生被迫学习,让学生对学习心生厌恶、后劲不足。

我的第一本著作


乡之育
一名乡村教师,唠唠教育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