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刚刚结束的哲响律师圈的私董夜话上,一位会员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意是:“怎么看待许多中年失业的人,现在都在考证进入律师行业”?
这似乎是一个值得去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嘉宾与我都有很多话想说。
2. 律师这个职业,就像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万般“嫌弃”,外面的人无比“期待”。
坊间常说的是,如果卖保险都卖不下去就来做律师、如果创业总失败就来做律师、如果中年实在找不到工作就来做律师……毫不夸张地讲,律师似乎成为了所有职业的“兜底”,有资格的可以参加法考,没资格的可以做法律销售,虽然越来越“卷”,但相比其他行业,卷的不值一提。
3.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律师自然对这个职业曾带给他们的稀缺性,产生了怀疑——面对越来越惨烈的价格竞争、野蛮人的不按套路出牌、公众对律师的负面评价,以及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原有的骄傲与高贵散落一地,又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节点了。
5. 好行业。近五年的法考人数分别是:2020年70万、2021年71万、2022年81万、2023年86万、2024年96万,先不说通过率,单单是报考数量的增长,都可见一斑。站在每一个人都是理性选择的前提假设下,大家都愿意为自己的利益做出选择,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做律师”是一个好的选择,行业的机会仍然很多。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 环境下,你很难想象一个失业的人会选择去房地产行业。同样,想去朝鲜定居也非常不现实。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从较差的地方去好的地方,现在想换工作的人愿意选择律师行业,这说明它还有市场容量,还没有到天花板。
站在政策的导向上看,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仍然有许多的空白地带,比如,大量的法律服务需求并没有被满足,我们的万人律师比相较于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依然偏低等等。一定意义上,如果一个行业处于发展发展阶段,市场大、需求多、未饱和,就是好的行业,律师行业就是如此。
6. 高门槛。所谓“高”,不单单是在准入方面,而是入局后该如何更好适应。
在准入方面,实际上法考虽然通过率变高了,但仍然有要求、有难度,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好背景的人,那些教育水平和技能相对较弱的人,很难进入。
在适应方面,就像郭德纲形容相声领域一样——“门槛在里面”,不是你会说话、张张嘴就能够把相声说好的。
律师行业也是一样,真正的挑战“在里面”,它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行业,没有人会告诉你标准答案。律师每天都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比如,客户的持续信任问题、复杂的法律关系问题、重大的决策选择问题、个人如何进一步发展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既没有既定的、可复制的方案,也没有稳定的保障体系,更没有一模一样的同行经历,都要靠自己去应对和摸索。
因此,准入的要求与适应的难度,构成了这个职业的高门槛。
7. 找优势。我始终觉得,成为一名卓越的律师,一定是“功夫在诗外”,也就是除了法律基本功外的其他技能,才是真正成就律师的“功夫”,比如:行业认识、商业洞察、客户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私董夜话上,嘉宾提到了两位由其他行业进入律师行业的例子:
A律师,早先是一名木匠,快40岁时才进入律师行业,因为懂建筑,对行业有独到的认识和体系性的专业知识,加上法律工具运用,现如今,成为了建筑建设工程领域泰斗级的人物,创办了一家专业律所,建立了一套律师从事建工法律服务的标准。
B律师,曾经是一位调查记者,早些年参与了很多重大案件的调查与曝光,在属地行政执法、证据排查、文字总结等方面有极其强的敏感度。他现在成为了一位刑事律师,在一些案件中,借助之前的调查经验,会天然产生更多合理的怀疑,对一件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帮助他在办理众多案件时有了不一样的转机,更大程度的维护了当事人的权益。在刑事界,除了死磕派、表演派,也多了他这样的调查派。
你看,如今做律师,不要认为“法律专业”是自己的优势,更多的优势在于专业之外,不论之前保险行业还是建筑行业,是创业者、记者、会计师、税务师、建造师等,都是带着其他行业/职业的背景和经验,一定要将其发挥最大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应对不可逆的“行业越来越卷”的趋势?那就是树壁垒。一定要找到自身的壁垒所在,并不断地强化它。
最后,再次感谢此次私董夜话的三位嘉宾:黄兴超(北京安杰世泽律所合伙人)、熊川(某头部律所高级合伙人)、邓哲(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所高级合伙人),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上的一些观点,如有偏颇,都是源自我的“加工”。
也欢迎更多的伙伴加入#哲响律师圈,除了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外,每个季度我们都会安排闭门私董夜话——为会员朋友搭一个“解决执业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