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在与一位律所主任聊天的过程中,他讲了这么两段话,原话是:
“整体形势不好,年轻律师都比较迷茫,特别在这样的时候,律所更应该带动整体的状态向上扬一扬,多给年轻律师一些信心,也多一些文化层面的活动,让大家有一点底气。否则,整个行业这种不稳定的气息也会影响到他们。”
“总是传递一种危机感,让律师忧心忡忡,从而降低律师的一些预期和经营成本,我觉得非常不好。越是遇到这样增长乏力的时候,律所越应该有一些担当,在内部传递信心,稳定发展节奏!”
2. 不经意之间的这两段表达,令我非常温暖。透过他的话语,可以窥见到他坚定的态度:“形势不好时,律所应当做的不是传递危机,而要传递信心。不是想法子降低预期,而要勇于担当。”
再看看这位主任的朋友圈,几乎都是祝贺某某律师加入五周年、爱在律所的纪念视频、合伙人与律师外部品牌曝光的动态等。很显然,迎着风浪,他在用实际行动,让律所成为每一位律师的港湾。
3. 我不由感慨,律所的“担当”,才是给予律师最大的安全感。而当下,大多律所的“担当”,已不知去哪儿了。
5. 如何强信心?实际上,对于律师行业进入“薄利期”的消息,几乎铺天盖地,每个人都切身的感受到了寒气的逼近,在这样的前提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不传递这些信息!
记得上半年参加的一个律所活动,本来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大会,为了提振信心。结果,每个人都在讲大环境的变化,也不讲解决方案,会后,大家气氛很低迷,我觉得到了后半年都会有人不想再做律师了。
所以,不传递负面信息,才能在内部营造“专心做事”的氛围。
其次,列小目标。在我走访的律所中,有家律所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往年他们的年度会议上讨论预决算时,都会制定一个全年的目标,不同的执委会主任都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到年底再进行总结。 今年,他们换了个思路,改为每月一个小目标,而后,在月度执委会会议上就会总结通报出来,并在律所大量群里同步。
这就是在告诉律所的小伙伴,不用焦虑和迷茫,每个月都有小目标,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往前走。
再次,多做培训。越是环境出现变量的时候,就越要组织大家多接触,多一些增量的内容融入,只要大家在学习、在交流、在成长,就自然而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培训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北京一家律所今年就格外重视培训,除了日常的业务类培训,今年强化了一些“软技能”的培训,比如:心理训练、演讲表达、沟通技巧等,大家都非常收益。
6. 如何调预期?就是不断放大一家律所的长期价值,在“趋利”的普遍环境下,引导大家关注积累、合作、共生。
我讲一个故事。一家区域的大所,在近3年的接触中,我让非常感慨,他们并没有追求快速的规模,而是更加关注内在力量的提升,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行辅运营团队。增大了律所在行辅实务上的投入,除了提高待遇、引入高人、强化管理外,更多的是增设了很多赋能类目,比如:贴票归档、兴趣小组、青年律师培训、外出游学等,让律所运营最大化的贴近律师需求。
二是,储备优质“生源”。律所出资与各类高校达成紧密合作关系,并设立对应的奖学金、实习基地、法学实务研究实验室等,让律所的品牌深入高校,也为律师团队获得更为优质的实习生源搭建了桥梁。
三是,完善内部“机制”。这里的机制,更多的是律所公共服务的一些制度,比如:案件合作指引、公共基金管理办法、团队建设指引、养老制度等,可以让律所内部的合伙人与合伙人之间、新人与老人之间、独立律师与团队律师之间都有一定的规则来共同维护。
这些都是短期不会有影响,但长期影响深远的举措。我曾开玩笑地对律所主任说,您经营律所,讲究的不是律师规模的转化率,而是留存率。细细想来,这才是律师该对律所的预期,就是一切围绕积累、合作、共生。
7. 如何抓文化?所谓文化,一定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也不是一个个重形式而轻体验的活动,而是,团结大家的一股力量。我举些具体的案例:
一面以“人”为视角的文化墙。我天然喜欢一些律所的文化墙,他们会把对律所发展有特殊意义的时刻,用照片、奖章等形式记录呈现出来,律所的发展史、律所重要的时刻、律所每一位律师笑脸照等,这样的回忆会给人很大的鼓舞。
向每一位律师报告的律所年度计划。我经常会提到的一位律所主任,他的律所经营秘籍就是,每年都会把律所接下来一年的规划,形成年度演讲,讲给每一位律师,并打印送达每一位律师,让每一位伙伴成为律所建设的参与者。
特别安排的活动。比如,针对女律师、年长律师、青年律师、独立律师、合伙人律师不同群体,特别策划的不同活动,让律所每一位律师都能明确感受到被关注。
专门设置的律所年度奖。比如,1年奖、5年奖、10年奖、15年奖……每个阶段,律师都应该有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奖励等。
围绕“人”下的功夫和心思,在律所这样的组织形态中,会显得更加珍贵。只有大家团在一起,才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