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铁山:由大所到强所,华商成长的专业基因
创业
其他
2024-08-16 17:30
四川
点击哲响↑陪你共同成长
1993年,华商律师事务所成立,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合伙制律所;
2002年,华商开始向区域大所目标前进;
2011年,华商开设悉尼分所,开始尝试国际业务和涉外法律,3年后,设立全国第一家联营所,开始助力自贸区法律建设;
2019年,华商开始全国化发展,前往全国各地开设分所;
2024年,华商落子上海,标志着律所的全国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至此,华商开始向适度规模化、深度专业化、重推国际化发展。
从区域律所到全国大所,再到向全球化律所前行,31年的发展过程中,华商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华商”)的发展在行业内始终有目共睹。我们常说,专业是一家律所的立足之本,在华商的进阶之路中,专业化建设也是被写入律所价值观中的重要战略。作为一家综合型规模大所,华商的专业影响力如何练就?未来的专业标识又将如何延续?借着哲响·分享一下第七季直播的机会,我们也有幸邀请到了华商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执委会主任曾铁山律师,一起聊了聊华商发展过程中融入律所价值观、人才基因、管理运营等方方面面的专业化建设。今天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以下内容由曾铁山主任在哲响·请教一下直播间谈话实录整理)
不论是2003年提出的“专业、诚信、和谐、共进”,还是2019年重新调整后的“讲政治、重专业、比奉献”,专业,一直都是华商价值观中的关键要点之一。为什么华商会选择把专业化建设写进价值观中?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是律所的立足之本,没有专业,规模再大的律所都是空壳。对于律所来说,专业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的基石,是品牌最突出的显现。可以说,任何一家律所如果没有专业,就注定无法成事。所以,在华商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同步推进专业化建设。因为我们深知,一家律所的做大和做强,并非前后关系,而是相伴而生。尤其是在律所规模化发展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如果缺少科学有序的专业建设,面对客户日渐精细化、细分化的需求,律所就算拥有再大的规模,也都是空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所以,在华商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结合律所的发展进程与阶段,持续丰富补足专业化建设。比如,在华商阶段性完成全国化布局的今天,我们的专业化建设也需要带有更多的“全国性要素”,进一步打破法律服务的区域壁垒,建设全国专业网络。
另一方面,是因为合伙制律所中,律师个人的自由度更高,要想推动专业化建设,光靠政策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不同于一体化律所高度紧密的人员管理关系,合伙制律所中的律师大多拥有更高的自我决策权,能够更加自我、自由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所以,要想在合伙制律所中推进专业化建设,有时候光靠政策、举措来硬推,注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对于华商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将专业化建设写进了律所价值观中,以一种更加柔性、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步引导、影响大家去做。只有大家在这方面有了意识,达成了共识,律所的专业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推进。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专业化是一个概念,从律所的角度来看,专业化是一个战略,从律师的角度来看,专业化是一种选择。不同视角下的专业化建设,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要想进一步将其推动落地,就需要在这三者之间达成共识。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价值观的形式,唤醒律师、律所、行业对于专业化的认知和意识。我们常说,律所的专业化建设,不单单是律所层面的事儿,更需要联动律师积极响应和配合,才能真正落地。但对于律师来说,尽管对专业化的概念并不陌生,可要作出切实作出改变,也并不容易。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助力所内律师进行专业化转型,华商在专业团队的建设上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和实践。比如,结合深圳特色产业结构丰富律所专业版图。当下的律师行业,做律师不能只是关注法律,更需要融入行业与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近些年来,深圳经济的发展更注重产业的模式,规划了“20+8”产业集群,如此地域环境下,华商也结合了自身专业优势与深圳产业模式,组建了21个专业委、4个业务中心和7个研究院,专注打造专业律师,产业律师。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律所专业化建设,我们也要求所内律师“进团队”。在客户需求不断精细化、复杂化、严格化的现状下,很多业务已经无法单靠律师一人之力完成,更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提供足够专精的服务。所以,在律师的专业选择上,我们鼓励大家进行“一主一辅”选择,在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专业进行深耕。比如,长期致力内生式律师人才培养。和大多合伙制律所不同,在华商有50%-60%的合伙人,是从律师助理/专职律师,一步一步经过培养成长起来的。这种内生式的人才战略,是华商律所规模得以稳步扩大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推动律所专业化建设的诀窍。在律所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下,在内部“传帮带”模式的助力下,我们的律师大多对于专业化有一定的意识和认知,在这样的氛围里,律所的专业化建设也更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与认可。当然,在律所“家文化”的引导下,我们也充分尊重年轻律师的专业选择。很多年轻律师在专业选择上,一开始会有自己的迷茫,我们遇到过律师进入团队后,发现专业领域不合适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华商会尊重青年律师的选择,帮助他们进行调配、沟通和协调。
因为在华商,每一位年轻律师不是属于任何一个团队的,而是属于律所的,所以他们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利。只有让我们的律师在感兴趣、喜欢的专业执业,他们才会更有干劲。
比如,系统构建律所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在人才之争进入白热化的今天,相信越来越多的律所都会重视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华商也不例外。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尝试将“支部建在专业上”,更好打通支部活动和专业委的活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的调动律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专业发展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华商内部的凝聚力,以活动筹备为契机,我们挖掘了更多年轻律师的能力和特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领军力量。除此之外,我们各大专业委员会也结合律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研发落地了一系列成长计划,比如证券专业领域的“梧桐计划”,涉外领域的“春笋计划”,合规领域的“追光计划”等等。通过这些专业计划的落地,我们也在陪伴每一位专业律师成长。从律师个体的专业提升,到律所层面的专业建设,再到中台赋能的专业体系搭建,专业化早已贯穿了华商发展的始终。当然,专业化建设本就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过程中,我们也和大多律所一样,经历了问题和卡点。所以,为了更好推动华商专业化建设,我们也将专业化举措融入到了律所日常的运营管理中。比如,尝试建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帮助律师平稳度过专业化的选择期与适应期。其实,律师要做出专业化发展的决策并不容易,在这过程中势必需要做出取舍。但这样的取舍,对于那些有一定资历和激励的律师来说,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过渡阶段的收益波动。因此,华商内部会更加鼓励律师之间的内部合作,如果律师有专业方向之外的业务机会,可以交由其他部门/团队来做,案源律师也能得到一部分收益。鼓励内部合作,一是,尽可能减少了律师在专业取舍上的利益损失;二是,通过更加专业的团队服务,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客服务,形成深度链接,挖掘更多的客户需求,有助于将整个“蛋糕”做大,对于律师和律所的发展都会有更加长远的价值。比如,有效运用律所规模红利及平台赋能,激励律师进行专业化发展。在华商内部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我们明确规定,律所的公共业务仅向进入团队的专业化律师开放。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律师进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内部交易市场的运行,需要对所内的律师有足够多的信息掌握,而专业方向就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只有掌握了律师的“专业标签”,公共案源团队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进行业务分配与匹配。同时,为了鼓励律师进行专业提升,律所也会给予青年律师的产品孵化一定的扶持。尤其是在产品面向市场的初期,为了帮助产品更好的走向市场,律所也会主动承担一定的花销,率先为青年律师的产品买单,帮助他们更好的开拓产业市场。比如,未来也会尝试借助科技工具,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落实专业化立案立项。随着律所管理数智化的不断推进,专业化建设的不断加深,我们也在考虑尝试借助互联网技术工具,在律所进行专业化的强制性推动。假如,你是涉外领域的律师,就无法在律所的OA系统上完成证券案件的立案立项动作,除非,这个业务与律所的证券律师进行合作。
律所每一项改革的落地,都需要有具体的举措作为保障,专业化建设也不例外,只有让我们的律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专业化的力量,才能更好的让大家接受并愿意参与其中。这是曾铁山书记在直播分享中提到的一句话,而对于律所这类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机构来说,专业无疑就是最显著的标识了。所以,也许对于华商而言,专业化不单单是律所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战略,更是陪伴行业前行,塑造律所品牌价值的长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