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乱买债基
财富
财经
2024-08-13 17:23
北京
周末央行发了《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点提示了债市的风险。
一方面,央行说,对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开展压力测试,防范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央行在专栏4《资管产品净值机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中指出,有一些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明显高于底层资产,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存在比较大的利率风险。讲白点就是,央行觉得债市今年涨太狠了、不理性,所以有必要管一管。这可是债基啊,能涨这么多?债基持有的要么是利率债(国债)、要么信用债(企业债),这些债的用处不同,但归根结底,最最底层的收益来源于实体经济给付的利息。今年以来虽然存款降息、贷款降息,但是整体上中国的贷款利率依旧偏高,最新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8%,大幅低于中证全债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所以在央妈眼里,债市自然是有“非理性”的,所以要调控。数据来源:Wind,2023/6/14-2024/8/9。今年债市大涨,主要是因为“长债”被炒作,有的还是“违规炒作”。比如,有些企业本来没有做债的资质,但看好长债行情,于是向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借来了账户,买长债;这种“违规操作”大幅推高了长债的泡沫(类似于当年假结婚炒房)。第一,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罚了涉及违规的4家江苏农商行,罚款1370万。第二,堵,不批公募的“长久期债基”;目前已有多家公募签署承诺函。公募买长债市“合规”的,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公募买长债只会加剧长债的泡沫。所以央行也给堵住了。从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威力是很大的,相当于堵住了“债市的进水口”,让它想涨也涨不了。近三个交易日,中证全债持续回调,目前累计跌了0.55%。在中国,金融机构多是国有单位,听话;现在央妈严管,长债的泡沫多半是吹不动了。这波央妈主要是想打压长债,例如,公募只是不批久期大于2年的债基;久期小于2年的中短债基还是批的。但是很可惜,短债近三天也失去了上涨的动能、跟着跌了0.01%。数据来源:Wind,2023/8/14-2024/8/12。这是因为,央妈这次玩真的,又是罚款,又是不批长债基金;于是一些“加了杠杆的长债基金”纷纷降杠杆。怎么降杠杆呢?自然就是把短债卖了还债,杠杆就降下来了。近三天,中证全债大跌0.55%,但是短债只微跌了0.01%,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短债只是被“错杀”的。
但是别慌,短债的这波回调大概率是“一次性”的;等长债的杠杆降下来了,短债大概率企稳回升。而且,央妈这次动作比较多、比较狠,应该不会有机构“心存侥幸”,所以长债的杠杆应该会很快降下来。也就是说,对短债的这波冲击,大概率持续不了多久。如果大家持有的只有短债,勿慌。
很幸运,我们的“债基组合”,都是“久期小于2年”的中短债,并且杠杆率都在130%以下。也就是说,我们的债基成分债券,不属于央妈的调控对象,是安全的。4月3日,央妈说:“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意思就是对债基涨幅过大、国债利率下降过快不满。7月1日,央妈干脆说,将从金融机构借入国债来“做空”国债。这次更狠,央妈不喊话,直接动手了。数据来源:wind,2024/2/19-2024/8/12。这是说,央妈的行为只能影响市场的“短期”,债基中长期怎么表现取决于它自身。当前,长期利率下行已是趋势,中长期来说,债基大概率会有不错的表现。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其实我们的经济的增长动能就相对下滑了。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债市开启了“慢牛”,2018年中证全债涨了8.85%,2019年涨了4.96%……近7年只有困难的2020、2022年(疫情冲击),债基的收益率低于4%;其它年份债基的收益基本都在5%以上。这就是在经济放缓背景下、债市的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欧美的规律,市场利率遵循“黄金法则”,即市场利率的中枢大体等于经济的潜在增长中枢。假设美欧的潜在经济增速为2%,那么实际利率大概也为2%。这是经济学规律。考虑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需要“持续刺激”,一般我们的实际利率会比黄金利率低2-3%。这是中国实践中的规律。例如,今年我们的GDP增长目标是5%,目前实际利率是3.68%;就这,央行还觉得“实际利率偏高”,需要降低实体企业的利率,这是因为目前实际利率比GDP增速只低了1个多百分点,低于2-3%的区间。然后大家想一个问题,按目前的情况,我们的GDP增长能长期保持5%?所以相应地,未来市场利率不断下降,在所难免。然后债市长牛!
综上,可以断定,债市的短期的波折不改“长牛”的趋势。如果大家想抓住债基的这波几十年不遇的历史性机会,欢迎购买我们的“债基组合”;从历史表现看,它的涨幅远大于基准,最大回撤远小于基准。风险提示:
安薪盈全债组合策略风险等级为R2,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为【C2、C3、C4、C5】的客户;基金销售和基金投顾服务由盈米基金提供。如需购买相关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请您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购买与自身风险等级和承受能力相匹配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因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存在因基金投顾机构的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本资料所引用的观点、分析是其在目前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今后所有的市场状况,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