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河北学刊” 蓝字订阅我们
原文刊于《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第92-102页。为方便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查阅《河北学刊》杂志。
作者简介
程民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宋代是义观念实践的一个历史高潮。宋代之义具有崇高神圣的精神地位,受到上至皇帝、下及盗贼的追捧。宋代强调君臣以义立,皇帝以义结天下人心,以义对内理政、对外交好。士大夫之公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高尚情操,其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朋友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个人之间也多称兄道弟以及结拜兄弟。武人之公义通常都是忠于朝廷,慷慨赴义,其私义多表现于结拜兄弟。民间之义除公益之义外,还有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如互济互助、扶正驱邪,包括义居、复仇杀人,结义现象更为普遍,既有义兄弟,也有义父子,均受到法律的承认。义观念的强化和实践,体现着宋人的奉献精神、自律精神、契约精神。从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下来的以义治国策略,是宋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义;义举;结义;宋代
中国历来有种种约束人们言行的道德规范,而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其中,“义”与“仁”结合最紧密,并总是被合成“仁义”一词。仁更多是理念,义更多是实践,故有“义也者,天下之大用也”之说。宋代在唐末五代的社会、思想混乱背景中重建新的社会秩序以及儒学,加以两宋之际和宋末的抗御外患战争,义发挥了很大作用。对此,学界已有不少论述。其中,理论研究有之,如义利之辩;个案研究亦有之,如义庄、义约、义门、义仓、义役、义学等。然而,对于义在宋代的整体应用和价值,研究尚有欠缺。有鉴于此,笔者试作论述,敬请指正。
一、宋代义观念的社会基础
“义”就是行为的应当或者适宜的标准,即合乎正义或公益的道理、举动。作为一种全社会推崇的行为准则,在宋代官方、民间都普遍提倡、遵守。宋人认为义观念是人本身自有的,“义者天下之大道,乃人心之所固有”;朱熹也强调:“义也者,本心之所当为而不能自已,非有所为而为之者也。”从大处说,义是天下公理大道;从小处说,人人具有。对义的理解和实践不需要多高的境界和理论门槛,所以成为下层民众主要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共识,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南宋士大夫洪迈对此有着总结概括:
人物以义为名者,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者曰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襕、义领,合中小合曰义子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
义含多意,包括行为、设施、人物关系、器物替代品、通人性的动物等。义在此就是民意、正义、公正、公共、免费提供帮助、结交的非血缘亲属关系、忠于主人等等。整体上讲,就是志愿参加的一对一、一对众、众对一、众对众的社会服务,以及超出自身义务的无私援助。
官方文献中,对此也十分关注,《嘉泰会稽志》即专有议论:
义井在府东二里,下为大井,袤丈,上设三井口以受汲,覆以大亭。遇旱岁不减,尤宜染练。义者,盖以众所共汲为名。今世俗置产以给族人,曰义庄;置学以教乡曲子弟,曰义学;设浆于道以饮行旅,曰义浆;辟地为丛冢以藏暴骨,曰义冢;东坡先生谪黄州,取诸郡所饷酒者置一器中以觞客,曰义樽;近时州县众力共给役,曰义役。皆与众同之意。又俚俗有义父母、义子孙、义兄弟。衣加襕拦曰义襕,以髲作髻加首曰义髻,此又不可晓也。
所谓的义,就是奉献、帮助、代替等等,可以作为洪迈概括的补充。甚至还有“义鬼”之说。两宋之际,河北西路提举常平郭永被金军俘虏后拒不投降,厉声道:“胡不速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义鬼与义兵同意,凡是抵制邪恶者即可冠之于义,此其正义之意。在宋代,义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公益之义,多是以私人财力、物力、精力惠及民众,服务社会,对基层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南宋淳熙年间,宜黄县城一桥久坏,官府无钱修复,“义风可嘉”的富户涂祥仲斥巨资重建:“其修百余丈,凡四十八架,距桥东西各立亭以憇行者,又建华阁于桥之中,塑僧伽圣像以镇水怪之出没。故昔之病涉者,今则往来怡怡,如履周道,不择昼夜。期会无阻绝之忧,行商免淹滞之叹,负乘扶携,各适其欲,为惠之博,岂止一邑而已哉?”宜黄知县感慨道:“余谓义之重轻,系风俗之厚薄,以义为重,则同舟无胡越之殊,四海有兄弟之亲,况处乡党乎?以义为轻,则形骸隔而尔汝分,樊墙异而比邻别,于乡党又奚恤?”因命名为“义桥”。此义是造福一方的社会责任心,是大义。类似行为在宋代尤其是南宋很普遍,南宋的桥梁营建绝大多数都取自私人资金或私人力量的协助。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南宋桥梁营建与桥记创作,发现热衷扬“义”是南宋桥记与前代桥记的极大不同所在,与“义”之人、“义”之行为有关的叙述、议论,不仅占据了南宋桥记内容的不少篇幅,还内在地改变了桥记的主旨倾向。此外,有研究指出,南宋义庄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宗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南宋时创设“义仓”之风大盛,故而南宋“义仓”数量远胜于北宋;为解决考生无力进京赶考问题,南宋还出现了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的“义约”;两宋尤其是南宋地方士人积极参与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促使南宋“士人社会”的成立。诸如以上反映了南宋是义观念实践的一个高潮。
至于义务组织民兵保家卫国,更是常见的义举。南宋绍定年间,群盗蜂起,民众惨遭涂炭。为了自保,宜黄县土豪侯锭组织“义丁”,建立“义仓”,自家出米3000余石,“又率族之有力者助之,仓于寨中,专以给义丁,而名曰义仓。当东作而散,以济其力农,如屯田焉。及西成而敛,依淳熙法,量收息二分,觊以增其数,可以远及而持久。”这种义举挽救了成千上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弥补了官府的无能,稳定着社会基层。
宋代义观念盛行,义举、义行普及,成为宋人自豪标榜的品质。北宋儒将章楶曾言:“夏人不知义,惟嗜利而畏刑,不稍惩革,边未得宁也。”在他看来,党项人经济、文化落后,自然不懂得义,像“不可理喻”一样“不可义喻”,故不能用义要求和对待。北宋后期官员甚至有“犬戎之性,不可以信义结”之语,反对与女真结盟,遭到除名编管的处罚。这无疑是敌对国之间的仇视偏见,因为显然不符合“义者天下之大道,乃人心之所固有”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宋朝以义为道德制高点和优越感。
二、宋人乐义
宋人对义念念不忘,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或以义为基、以义为利,或以义为理、以义为荣、以义为本,等等。在此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以义为乐。
乐义概念,最早语出孟子。《孟子·尽心上》:“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而乐善好义一词,通常认为出自宋人曾巩的《与杜相公书》:“伏以阁下朴厚清明谠直之行,乐善好义远大之心,施于朝廷而博见于天下”,实际上却最早见于陈抟、邵雍:“宜乐善好义,安乎天命,而保养天和可也。” 后来,朱熹门婿黄幹在朱熹行状中记载,朱熹从同安徒步上千里到延平向李侗求学,李侗赞扬其“乐善好义,鲜与伦比。”由此,乐善好义遂成为儒家和社会常用成语。北宋学者华镇把儒家的“君子三乐”均归之于义:“某闻君子有三乐,富贵崇高之美不与存焉,而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与存焉。富贵崇高之美,外也;君子之三乐,内也。富贵崇高之美,利也;君子之三乐,义也。君子乐其内不乐其外,乐于义不乐于利。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者,以亲云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者,以德云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者,以道云也。凡出于亲与德与道者,皆内也,非外也,皆义也,非利也。”与荣华富贵的美相比,教育英才、家人安康、问心无愧才是君子之乐,三者“皆义也”,而追求荣华富贵不是义。
乐义不仅是品德,还是精神需要。邵雍记述饮酒的六个境界:“里闬过从,如兄如弟。时和岁丰,情怀欢喜。当此之时,五斗而醉。朋友往还,讲道求义。乐事赏心,登山临水。当此之时,八斗而醉。”邻里如同兄弟之义以及友人讲道求义,都是高层次的欢乐。陆游认为:“以利诱学者,法虽百出,安能无弊?不若慎选师儒以至诚教育,如昔安定先生,能使学者敦德乐义而忘干禄之志,则庶几矣。”最好的教育是像胡瑗那样,使学生敦德乐义,追求精神享受,而不是追求利禄。
官方和学者的大力提倡,促进了乐义风行,具体事例,层出不穷。陈襄在熙宁年间向朝廷推荐官员时提到,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判武学顾临“才豪而气刚,兼有识略,乐义尚贤,喜于闻过,可属以危难之事”。司马光向朝廷推荐郓州处士王大临道:“通经术,善讲说,安仁乐义,誉高乡曲”。可见,“乐义”是朝廷选官的标准之一。士人史彦明以义为至乐,作“致乐堂”:“吾以名吾堂,致乐义最美。”南宋绍兴城内有“乐义坊”。乐义具体到社会生活,通常表现为奉献好施。如名宦张洞,“为人长大,眉目如画,乐义而好施。”余姚人胡宗汲,“奉养至俭,薄田庐,所入仅足糊口。而遇人急难,极力拯救,虽焦首濡足不悔也。乡邻仰以丧葬婚嫁,与病而医药者甚众,以是生理益落,君为之不少变。盖急义乐施,出于天资。或以为过,君行之愈力。尝曰:‘吾损己以益人,虽过,于义庸何伤?’” 突出品德和事迹就是急义乐施。新淦人郭份,“公最乐义,亦勇于有为。有疏属之女,受鬻于人。公闻之,遽投牒遣币,赎而嫁之。乡人有旅死者,公为棺敛,归其柩于家。有旧同僚之官,地远,贫不能行。公为装遣之,虽靴袍巾幞之毕具。周人之急,皆此类。”仗义则疏财,郭氏乐于助人的义举,深受朱熹赞许。
由此可以看到,宋人继承发扬了儒家传统的乐义精神,社会上乐义好义,蔚然成风。
三、君臣之义
君臣之间,通常强调的理念是忠,即臣忠于君。其实儒家还讲究君臣之间有道义关系、伦理义务。《论语·八佾》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倡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前者是前提。《孟子·滕文公》直接概括为“君臣有义”。义是君臣关系的最高原则,不是单向的臣对君忠,多了双向的义务,是双方共同承担的。
宋人强调君臣以义。如柳开:“夫君臣以义立,父子以亲居”;陈渊:“君臣以义合者也” 。朱熹则云:“吾儒做得到底,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如亲是父子关系的核心一样,义是君臣关系的核心。胡寅强调指出:“天下虽大,万事虽众,皆无以加于父子之恩,君臣之义也。”承奉郎、勾当京西排岸司章持状奏:“臣伏闻父之于子,虽有过而不忘教诲;君之于臣,虽有过而不失礼数,盖恩义之施,不得不然也。”突出的是君主待臣的礼数。
宋朝政治理念中,有皇帝以义结士大夫的准则。宋人津津乐道的是:皇帝“待士大夫有礼,莫如本朝”。南宋士大夫吕中进一步指出:“我祖宗以仁结民心,未尝妄杀一人;以义结士大夫之心,未尝滥诛一贤者。建隆开其源,庆历以后浚其流,此治平丁未以前所以中外无事也。”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可谓千载难逢,他常对王安石表露:“君臣之义,重于朋友”,“朕与卿相知,近世以来所未有,所以为君臣者,形而已,形固不足累卿;然君臣之义,固重于朋友”。宋神宗不仅反复强调君臣之义比朋友之义重要,还另有心得:“君臣之义,报施而已。古人待我国士,我故国士报之。”可见,在宋神宗看来,双方互相报答,才是君臣之义。南宋官员王迈指出:“天下有尊德重道至贤之君,而后能用守节仗义正直不屈之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体,此为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前提。李刚建炎年间辞位,也借助于君臣之义的道理:“时危敢尸禄,抗疏愿引去。涕泗对冕旒,非不恋轩宁。君臣以义合,无使赭舂杵。帝度不可留,乃听上印组。”作为大臣,与君主方略一致则配合执政,不一致则辞职,也是君臣之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包拯曾指责宋仁宗没有礼遇大臣:“祖宗朝,罢免范质、宋琪、李昉、张齐贤,亦只以不称职,均劳逸为辞,未尝明其过也。近岁方乃摭拾细故,托以为名,扬于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上惑圣听,有乖举措,非所以责大臣之义也。”以前罢免宰相用客气的理由和措辞,后来非要公布其缺点错误,有失君臣之义。
广而泛之,宋代皇帝还以义结天下人心。相传陈抟对宋太宗奏道:“宋朝以仁得天下,以义结人心,不患不久长。”只要用义治国理政,就能得到民心和太平。治平年间“濮议”之争时,太常博士吕大防劝谏宋英宗道:“盖知天下之心,不可以智巧得,而可以公义结也。”希望皇帝“以两制礼官之议为定,则陛下以至公大义结天下人心,自今日始矣。”至公大义就是顺应民心。南宋官员程珌说:“严祖宗三考之法,禁椎剥之惨,崇宽大之化,抑侥幸之徒,旌靖退之士,则恩交义结,不特使民可贫而不可乱,而尊君亲上,固将可使制梃以挞利兵,此久安长治之策也。”对民众用恩义相待,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相应地是反过来,宋代士大夫也以忠义结于皇帝。唐介多年担任谏官,以勇于直言极谏闻名于世,并受到宋仁宗、英宗、神宗的器重。吕陶即认为:“唐子方在言路,以忠义结主眷。”不仅是忠,突出的是敢于劝谏的义。这一理念在士大夫中已是共识,如孙觌云:“以儒雅饬吏事,以忠义结主知。”吴儆写到:“伏惟某官文章发于贤业,忠义结于主知。”元祐初,侍御史刘挚奏道:“今忠义士,见奸邪魁党对踞要路,故皆不自安,有避祸欲去之意。使忠义引去,则陛下谁与立天下善政乎!”所言的忠义之士,均指正直能干的士大夫。王炎午赞扬文天祥道:“仗义勤王,使命不辱。”值得注意的是,率兵救护皇帝,是仗义之举,并没有提到忠心。
宋代君臣之义的表现,在历史上应是最突出的典型。
四、执政之义
义是社会关系准则,更是执政的准则,所谓“仁心义政”,“仁义,政教之本也”。仁义并列之外,还常与礼并列:“夫礼义政治之道得,则君臣之道正,家国之道顺”。诸此均为治国理政必须遵守的理论基础。正如《论语·微子》所云:“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正派有识者做官,就是为了尽职责实行义政。
贯穿宋初建国、统一、稳定全过程的策略,即历史上少见的义气,是赵匡胤和风细雨却力挽狂澜的法宝。包括确立优待后周柴氏的政策,允许后周遗老遗少对周世宗忠义及表达私人感情;将义用于统一战略,反对滥杀无辜,优待降王;大量采取江湖义气办法统军,不顾国法;宋太祖仍与诸将领保持先前结下的义兄弟关系,多加关怀纵容,也多保全式防范。以义为政是“马上治天下”的新创举,把江湖之义转化为庙堂之义,使义政治化,用义治天下。宋初历史由动乱走向和平,得益于义观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宋初政治文明中有着很大的义成分,遂成为宋代开国体制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对整个崇尚“祖宗之法”的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义的理解与把握,宋神宗时君臣作过一番讨论。王安石变法多行牟利富国之策,曾提议出卖广惠仓田以充实常平仓,宰相曾公亮反对,宋神宗认为:“但义理可行则行之,自无不利。”王安石说:“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曾公亮曰:“亦有利于公家不利百姓者,不可谓之义。”王安石曰:“若然,亦非人主所谓利也。”这一决策的关键是义利之争,王安石以利为义,宋神宗以义为利,曾公亮指出这项变法只是对国家有利,对百姓却不利,所以不是义。三方都围绕着义评估决策,只是对义的理解不同。后来的宰相富弼也对宋神宗作过一个表达:“臣闻为国者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以义为执政的政治利益。
北宋元祐初,监察御史上官均言:“臣闻治天下有二道,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政事有废弛之弊;猛过则急而伤恩,官吏有避法苟免之患。”执政的力度无非宽、严两道,实则是义、恩两法,宽过分了有损于义,显然是以义为法则的。
地方官执政理民更需要义。张孝祥称赞一地方官言:“执事寔来,下车属尔,而仁声义气,巳敷与旁薄于百里之内,可贺也。”又对另一人言:“公江东之治,仁声义气,渐被于两淮。故淮民闻公之来,其喜如此。”张栻夸赞任地方官的朱熹云:“仁风义气,想已周浃四境;重税厚供,想已考究本末。”仁义,是治理一方的最高境界。检《中国基本古籍库》,“仁声义气”一词共十次,首见于宋人,且八次都出自宋人文集,说明宋人重视以义亲民的理念。林道初任信州察推官时,因知州赏识将许多公务委托他处理,当地习俗好讼,林道初庭审简明公平,不为任何强力干扰,十分勤政廉洁,受到多位名公荐举:“具以公行义政事奏之。”执法严明,核心是义政。
唐末五代以来,中央政权衰弱,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崛起,将中原国家版图压缩至内地,致使两宋外患频繁。宋人的外交策略,无论战、和,都用到义。赵普对宋太祖言:“维兹部众,诚非我敌,盖迁徙靡常,难得而制。自古帝王包之大度,任其随逐水草,益以信义结之耳。”就是用义相结,和平相处。更具体的结义,即两国君主结为义亲。早在西汉就有汉朝与匈奴君主结为兄弟的历史,宋真宗朝澶渊之盟时,也在政治、军事、财物盟约之外,另有结义。双方议定岁币等事后,辽使王继忠来见宋使曹利用,提出两国皇帝结为义兄弟:“南北通和,实为美事。国主年少,愿兄事南朝。”按年龄大小,33岁的辽圣宗为弟,36岁的宋真宗为兄。此后,辽朝便以兄礼事宋,正式文献如国书即云:“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兄大宋皇帝”,意在实现“一家之美”,即两国亲如兄弟一家。长时间内,双方国主称呼严格以实际辈分而改变。宋朝对其太后,自然按亲属关系相称。如宋英宗时,枢密院向礼官询问“遗契丹母书当何称,欲自称重侄,称彼为太母。判太常寺李柬之、同判太常寺宋敏求等以为当称侄孙、叔祖母。”最终皇帝确定为宋帝自称侄孙,称其太后为叔祖母,显得家常亲切。外交最重礼节,两国君主年龄变化也对礼节有微调意义。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即位,需要按年龄重新确认两国君主的兄弟关系。辽使吊唁宋仁宗时,“朝廷未知契丹主之年”,馆伴契丹使者、龙图阁直学士周沆“从容杂他语以问,使者出不意,遽对以实。既而悔之,相顾愕然曰:‘今复兄事南朝矣!’”可见双方都很看重兄弟关系,辽国原本想谎报皇帝年龄、当刚即位的宋英宗之兄,在平辈基础上高出一等,因为当弟者必尊兄。
到了战争期间,朝廷需要以义为号召,多用于内部激荡民众义气奋勇抗战。“朝廷主恩交义结之谋,边阃竭师武臣力之助。”此即对军队尤其是武将要靠朝廷“恩交义结”,才能使之奋力作战。还必须大力表彰死难的军兵烈士,“朝廷旌忠之命,所以报死士而激义气。”其目的是激发为国慷慨赴死的义气。战时的公义一般都与忠密不可分,所以称“忠义”。《宋史》专列有十卷《忠义传》,记载“感激赴义”“审义自裁”“贾勇蹈义”者,所谓“死事,义也,何以遁为?”大敌当前,凡宁死不降者,都称之为赴义、死于义。对个人来说,死亡就是义的尽头、极致。这充分证明了宋代官民受义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入。
五、士大夫之义
士大夫之义,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个人品质,包括大义即公义以及小义即私义。
建立在五代之后的宋朝,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核心是忠义。“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入宋以来,到了“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所列举宋真宗、仁宗朝的五人,都是敢言正直者,带领起士大夫阶层的忠义之气。包恢言:“然天下国家之事,凡所当言者,义也,非为名也。”官员勇于提出批评建议,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此即大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士人的高尚情操:“士之所尚,忠义气节。”如南宋初,“关陕之陷也,士大夫守节死义者甚众。”其义即宁死不屈。金军占领开封后,吏部侍郎李若水拒绝金人的百般劝降,骂敌被杀,宋高宗专门下诏褒奖:“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元祐党争时,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黄庭坚被贬至戎州,同僚朋友避之不及,但这两州的知州却对他们悉心照料,关怀备至,儋州知州竟因此被谪,“当是之时,而二守乃能如此,其义气可书”。他们的义气受到时人的敬佩。南宋著名布衣词人刘过,“天下奇男子,六十年以义气撼当世”,最突出的事迹就是义气。南宋末年,长沙被攻陷,州学等三学生“多感激死义者”。文天祥救亡的义举以及宁死不屈,乃至感动了元将张弘范,“弘范义之,待以宾礼,送至京师”,为宋末慷慨就义的典范,流芳千古。至于创建义庄、义仓、义约、义学等公益之举,也是士大夫常见的公义表现。
所谓小义,主要体现在朋友之间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宋真宗时,丁谓当权,王曙被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同僚刘烨感叹道:“朋友之义,独不行于今日欤。”毅然前往其家饯行,还住了一宿,“经夕而还,谓亦不罪也。”官员杨应询贫时,“葬其族十三丧,聚食者百余人。及贵,恩义益笃,推荫兄息,没之日,季子犹未仕。轻财仗义,所交皆世名人,士去门下,踵为达官。”不惜财物,乐于助人。广南转运使边珝到桂州时,正逢知州张颂去世,因制度不允许家人跟随,“州人藁葬城外,仆妾利其财,悉分匿之。珝召官吏谓曰:‘张使君没于远宦,身后之计,吾侪安可不为致力!’乃委官追治其财,并其丧部送归潍州,人以此义之。”他的义举为众人赞赏。宋真宗时,马亮与同年进士戴永一同到岭南任官,受戴永病故前所托,找到其数岁儿子并含辛茹苦养大,把女儿嫁给他,还向皇帝请求“愿赐释褐,振其坠绪”,宋真宗“嘉亮之信义”,将戴永之子任命为试将作监主簿。此信义,包括信守承诺、责任担当、善始善终,得到皇帝的赞赏。殿中丞侯可,生平“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入《宋史·孝义列传》。
另一种是个人之间的结义,包括互相称兄道弟以及结拜兄弟。结义绝非江湖、武人、民间所独有,实乃儒家倡导,即《论语·颜渊》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宋代文人自然继承发扬这一理念。
吕祖谦有诗形容福建文风昌盛云:“路逢十客九衿青,半是同窗旧弟兄。”同学相当于弟兄。楼钥幼年与两个哥哥跟先生学习,和鲍明叔兄弟二人为同学,“既冠矣,余兄弟皆以兄事之。明叔二十六而入太学,犹时时相过,友义日笃”。不说“友谊”而用“友义”,即由少年同学结为终生兄弟。洪适代表同僚祭祀去世的罗通判云:“某等或以游官,同君子寮;或以道义,结金石交。弥年相从,见谓倾盖”,关系密切、情投意合的同僚等同于结拜兄弟。方岳有言云:“岂有平时握手出肺腑,谓义结于兄弟之行;而乃一旦全躯保妻子,不哀鸣于君父之侧。”平常同事亲如兄弟,有难岂能不管不顾呢?
一般而言,至少在北宋时,“昔人最重契义,朋从年长,则以兄事之;齿少,以弟或友呼焉。父之交游,敬之为丈,见之必拜,执子侄之礼甚恭。”朋友间按兄弟情义称呼,年长者为兄,年幼者为弟,待其长辈即执子侄礼,父亲的朋友也按父辈执子侄拜礼。文人之间,多称老兄、老弟者,或称契兄。“契兄”一词南宋始见,如陈亮与人书信中云:“契兄以为如何?”“契兄试思之”。黄幹《勉斋集》使用最频繁,多达33次。
称兄道弟者情况有两种:一是上文论述的泛称;二是结拜兄弟。如滕宗谅任武阳知县时,在王昱部下,“公晚以少子结义于予”,即王昱让其小儿子王杞与滕宗谅结拜为义兄弟。孙觌与孙杞同乡同宗,但早出五服并不相识,后为同学及同年进士,孙杞“长觌八岁,魁垒辨博,实亢吾宗,始拜而兄事之。如是二十九年,离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无间也”。官场之中,不少结义是政治行为。如南宋初王继先因医术深受宋高宗宠信,秦桧竟使夫人王氏“与之叙拜为兄弟,往来甚密”。高层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只是没有武人那么普遍罢了。
既有兄弟之称,便多兄弟之义。如宋初,给事中张锡退休后因无子,“宰相范质尝兄事之,馆于别墅。”为其养老,尽足了义弟之义。而张锡则“以执政之门,不欲久处,往依乡人邓州观察判官黄保绪。”也尽到了义兄之义,不拖累义弟。宰相张齐贤早年家贫,父亲死后在河南府佐史张怀信的帮助下才得以安葬,“及贵,常兄事之,乡里推其笃行。赵普因是力荐之,于是齐贤上言,以怀信为兄,诏授郑州司马。”做了高官的张齐贤仍尊贫贱之交张怀信为兄,并上书将其当作自己兄长恩荫做官。张咏与冦准为“布衣交也,莱公兄事之,忠定常面折不少恕,虽贵不改也”。张咏为兄,经常当面训斥做了宰相的义弟寇准。寇准年轻时还曾兄事张洎,“洎捷给,善持论,多为准心伏,乃兄事之,极口荐洎于上”,张洎后来遂为参知政事。内黄富豪傅珏认定王曾前途远大,“倾赀以助其用”,王曾作宰相后,“与其二弟以兄事之,终身不少替。”感恩报答,终生不渝。
六、武人之义
与文人一样,武人之义也分公义和私义两种。
武人的公义,主要就是忠于朝廷,坚贞不屈。如咸平年间四川汉州发生兵变,都巡检使刘绍荣奋力作战被俘,叛兵意欲推举他为首领,刘绍荣摄弓大骂道:“我燕人也,比弃狄归朝,肯与汝同逆邪?亟杀我,我宁死义耳!”公义大于自己的性命。此外即英勇舍身救人,如天禧年间,军使武赞为逃卒霍兴所刺,军士李谦“以身蔽捍,中十六创,赞得走免。上善其义勇,特召见而奖之”,补为本军小校,赐缗钱。南宋初,宋将李彦仙战败自尽,宣抚使为其立庙名“义烈”。类似例子很多。
武人的私义,则多表现于结拜兄弟。武人作战最需团结互助,所谓“打仗亲弟兄”。义兄弟日常相互间均以行第称呼。高级将领如岳飞、杨存中等十人结为兄弟,杨存中被朝廷派遣逮捕岳飞,到岳家时岳飞“呵呵大声而出,曰:‘十哥,汝来何为?’”杨存中说:“无事,叫哥哥。”“盖时诸将结为兄弟行,自一至杨,十也。” 基层官兵更普遍。如统制官张用“与曹成、李宏、马友为义兄弟,有众数万,分为六军”。桑仲在军中有“结义兄弟九人”。多人结义、行第相称,是文人结义少见的。韩侂胄为了陷害皇帝信宠的宦官王德谦,“阳与之为义兄弟,相得欢甚。一日谓德谦曰:‘哥哥有大勋劳,宜建节钺。’王曰:‘我阉官也,有此例乎?弟弟勿误我。’”后来果然中计死于贬所。此系典型的“当面叫哥哥,背后掏家伙”,为社会、江湖所不耻。
结义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名字连字者,如京师士兵李孝忠在开封沦陷后,随众逃至京西,“沿路聚众,有义兄弟十人,而姓李者皆立名连孝字,孝忠为首,又有孝义、孝成、孝信,凡八人,第九人乃张世也。”不仅有排行,而且名字中间皆随着李孝忠连孝字,连名字都改了,更像是同一家谱的亲弟兄。有临时结义者,如朱勔大兴花石纲时,“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此系因同一任务而结义。还有身上刺字者,如宋军赵立在楚州被金兵围攻,韩世忠部下李彦先“以舟船往来策应,与立刺臂为义兄弟”。由此可以推测,一个人在不同团伙具有结义兄弟。
结义兄弟关系密切,伴随终身,不以身份贵贱变化而有所改变。殿帅杨存中早年在军中的一个结义兄长卫校尉,从襄汉来临安谋求官位,“杨一见,欢如平生,仍事以兄礼,随令夫人出拜。常招饮于堂,款曲殷勤,而不问其所向。”为防止他“贪小利,轻舍乡里”,并不让他在军中任职(因为当时处于和平时期,无仗可打的军人也无法立功升官),而是安排其回老家代州,并巧妙地为其置买“膏腴千亩”,“厥直万缗”。如此仁至义尽的关怀,使他暴富并平安,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
宋代长期崇文抑武,军官被蔑称为“粗官”,士兵被蔑称为“赤佬”。但在南宋初战争时期,军人地位大为提高,为朝廷、人民所依赖,以至于出现了高级文官与武将称兄道弟的现象。北宋时,宰相“每见客,无迎送之礼,无燕聚之私。”建炎年间“苗刘之变”时,“副枢吕颐浩、礼部侍郎张浚同为勤王之举,聚兵吴门,日与诸将议事,或犒劳偏裨,置酒高会,必至夜分,欵狎无所不至,如是四十日。事定造朝,吕拜相,张拜枢,与诸将会集不已,酒酣箕倨,以至嘲谑,喧哄纷挐,无复礼仪。至呼诸将第行,以兄事之云‘几哥’。故事悉废,识者深恶之。”朝廷遭遇危机的特殊时期,打破了传统礼制,执政大臣日夜与将领议事,经常置酒宴请犒劳诸将,酒酣情洽之际,言语无所不至,以至于按其行第直接称为大哥、三哥。由此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厌恶,感到乱了纲常,亵渎了士大夫。
七、民间之义
民间之义富于民间特色,除了前文论及的公益之义外,还有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宋史·孝义传序》云:“冠冕百行莫大于孝,范防百为莫大于义。先王兴孝以教民厚,民用不薄;兴义以教民睦,民用不争。率天下而由孝义,非履信思顺之世乎。太祖、太宗以来,子有复父仇而杀人者,壮而释之;刲股割肝,咸见褒赏;至于数世同居,辄复其家。一百余年,孝义所感,醴泉、甘露、芝草、异木之瑞,史不绝书,宋之教化有足观者矣。作《孝义传》。”其中的义,包括累世同爨的义门、义居,或复家仇杀人者。民间之义包含着很多民间自治自愈功能,也是官方竭力倡导的,用作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元朝史家感到宋朝的民间之义颇为可观。
民间大义与文武官员并无不同。南宋初号召民众抗金,组织民兵收复十余州的王忠植,“太行义士也”,自称“我河东步佛山忠义人也”,兵败不降被杀。另如河中府龙门人邵云,家乡沦陷于金兵后,“聚少年数百,壁山谷,时出挠之”,宋将李彦仙“遣客说以义,遂来归。”此系民间武装被大义感召投入官军抗战的事例。
北宋河北相州发生的一件舍生取义之举,堪称法外之义的经典。一张姓人为了替屡遭侮辱的姻家报仇,杀其仇人一家六人后到官府自首。知州感到一人杀六人恐有难度,追问同党。此人坦陈:“某既出身就死,肯复连及同谋。”知州问他为何不逃亡?回答道:“姻家即某邻,苟不获盗,岂得安堵?”不自首姻家肯定被怀疑为凶手。又问为何不自杀?回答:“我若灭口,谁当辨吾姻之不与谋?又孰与暴其事于天下?等死,死义,可乎!”不使任何人受牵连,把所有的责任一人承担,即好汉做事一人当。知州被其义举感动,表示将请示朝廷免他一死。此人却不同意:“杀人一家而苟活,且先王以杀止杀,若杀人不诛,是杀人终无已。岂愿以一身乱天下法哉,速死为幸。”竟慷慨伏法。为他人报仇是违法的私义,自首是遵法的公义,均与他无直接关系,却主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实为义而死即“死义”。
义举之行,不限身份。南宋初的饥荒年景中,吉州孝子杨芾“为亲负米百里外,遇盗夺之不与,盗欲兵之,芾恸哭曰:‘吾为亲负米,不食三日矣。幸哀我。’盗义而释之。”强盗被其孝心感动,作出释放的义举,正所谓盗亦有道。
结义现象在民间更普遍,关系更复杂。既有义兄弟,如凤州民彭六、周三与李二十一,三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其居甚密迩,结义相欢,为同年兄弟”。甚至有结义为盗贼者,如南宋初的匪首李捧,“以遭乱世,苟逃性命,遂与张琪结义为贼”。结义使人感到团体的力量,抱团取暖,增添胆气,竟至胡作非为。更有义父子,如潭州一老卒夫妇,居住在牙城中,白昼为人所杀,财产被抢,“卒有义子,兵官疑之,执送州”,但后来查明另有真凶。不少义子与义父同居,具有收养关系,为法律认可并保护其合法利益。元丰年间,提举河北保甲司提议:“义子孙、舍居壻、随母子孙、接脚夫等,见为保甲者,候分居日,比有分亲属给半。”遂有诏著为令。法令规定,分家时义子孙与赘婿一样,享受直系亲属应分财产的一半。具体到不同家庭,有不同待遇,如《袁氏世范》规定:“若义子有劳于家,亦宜早有所酬。义兄弟有劳有恩,亦宜割财产与之,不可拘文而尽废恩义也。”义子为义父家、义兄弟间为对方家庭尽心尽力并有贡献,就可享受分割家产。
同样,法律承认并保护义兄弟,义兄弟与亲兄弟在法律上也有区别对待。南宋名将毕再遇不善书写,“其弟再□颇能书,尝为其赞画于内。朝命再遇释印入觐,留都亭驿。其弟尝污其宠妾,因酒大悖再遇。再遇不能忍,以铁尺杀之,具奏闻于上待罪,且谓再□非同产,盖义兄弟。有旨放罪。未几,台臣以其被召乃以军容入国,且及其手残同气,有旨徙之霅川。”他的这位与其联名字的义弟一直跟随为秘书,颇受器重,但人品鄙下,乃至污其宠妾,醉酒时与其大闹,气急败坏的毕再遇将他打死。这一案件上报至宋高宗,毕再遇解释与他并不是亲兄弟,而是义兄弟关系,得以赦罪开释。但不久又受到台谏的弹劾,坚持谴责他“手残同气”,仍将二者关系定性为兄弟,最终被贬到湖州。可见结义兄弟一般可以认同为兄弟关系,只是法律责任低于亲兄弟。
综上,义在宋代具有崇高神圣的精神地位,常与仁、忠、孝并列,受到上至皇帝、下及盗贼的追捧,既是执政的准则,更是社会关系的准则,无所不在。义体现着宋人的奉献精神、自律精神、契约精神,是宋代社会无形的管理者乃至精神主宰。诚如包恢所言:“义者天下之大道。”义举、义行、结义,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历史起到很大的稳定、推动作用。流传千余年的义,在宋代尤其是南宋依然鲜活,并成为一个历史高潮。而且,从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下来的以义治国策略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成为宋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此外,有宋一代,大义之忠君爱国精神、小义之江湖结拜,史料多集中在宋初、两宋之际和宋末,基本都是战乱时期。这说明,时局越是动乱,社会越需要义,其稳定、粘合作用十分突出。这是社会的共情点,社会的正气,如同精神抗菌素、营养素一样,使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愈能力和免疫能力。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会转化为外在的集体力量。义是一种精神契约,这种契约有对人、对社会承诺的实现,也有自我担当,多是一种自觉精神。义的激发常常会超越法律、超越生命。
附本文引证格式
1.程民生:《“义”在宋代的应用与价值》,《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
2.程民生.“义”在宋代的应用与价值[J].河北学刊,2024(04):92-102.
哲学:hshb73@163.com
史学:bzq1023@sina.com
文学:hbxkwenxue@163.com
经济学:3014868@163.com
社会学:fjzh987@163.com
法学:hbxklaw@163.com
综合:hbxk282@163.com
编辑室:(0311)66035057;(0311)66031870
编务室:(0311)83080362
购买本刊请联系(0311)83080362
往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