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梅 王勇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和四个协同路径

学术   2024-07-10 17:31   河北  

点击上方 “河北学刊” 蓝字订阅我们



原文刊于《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第23-29页。为方便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查阅《河北学刊》杂志。











作者简介

       

   祝红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简介

   

    王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和四个协同路径



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三个着力点,把握新旧协同、技产协同、区域协同、机制协同四个协同发展路径。科技创新是核心,要加强高端装备技术、数字科技前沿领域技术、融合应用技术和可以孕育新型生产工具技术的创新。产业发展是落脚点,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人才培养是关键,要打造更高质量的劳动者队伍,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需要协同发展,尤其是协同好新旧质态的生产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与主体功能、市场自发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等方面的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突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正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研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演进和理论创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理论的基础上,一些研究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证测度。本文从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角度,重点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着力点和发展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发展目标


      学习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先进生产力,具备高质量与高效能的特点,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标志着生产力巨大的进步。


(一)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新技术”和“新产业”


      重大技术突破驱动生产力大幅提升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不胜枚举。在农业经济时代,尽管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也有若干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比如灌溉技术、育种和轮作制等。工业经济时期,蒸汽机、电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跃升。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信息的高速处理和传输,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促进了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提升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技术进步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例如,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则依赖于半导体产业及电脑、服务器、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制造业和各类软件与云服务产业的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机、遥感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农机制造、农业物联网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为“高质量”“高效益”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求从依靠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等方式,重塑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体现为“高质量”和“高效益”。一是发展导向上关注质量和效益的双重提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环境污染降低等方面;二是发展驱动因素上强调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表现为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形式,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三是发展能力上注重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着眼于长远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平衡,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长期的生产能力。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是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分析工具。经济增长的来源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量”指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质”指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是衡量生产过程中投入品转化为产出的效率的指标,衡量单一生产要素所能得到的单位产出水平称为“单要素生产率”(Single Factor Productivity, SFP),如常用的劳动生产率。OECD在《生产率测算手册》中将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测算所有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贡献的一种能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主要有生产函数法、前沿分析法、增长核算法等。宏观TFP的测算主要是测算TFP增长率和TFP贡献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包括提高TFP增长率,也包括提高TFP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效率指标,反映了要素投入的利用效率,是判断经济体的增长质量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准,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者最初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统称为“技术进步”,后来进一步分解为研究与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扩散程度、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政策因素等。中国目前没有TFP的官方指标,有研究测算1997—2021年中国TFP年均贡献率为32.1%,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三个着力点进行部署。


(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马克思主义一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更是反复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全社会研发(R&D)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64%。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至2022年的635.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3年的1275人次,排名世界第二。截至2023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8件,比“十三五”末提高55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中国创新能力较快提升,2015—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年均增长6.5%,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快0.8个百分点,2022年达到155.7(见图1)。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见表1)。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重视原始创新和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在具体的技术层面,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四大领域:一是高端装备技术,如航空发动机技术、燃气轮机技术等;二是数字科技前沿领域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三是融合应用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四是可以孕育新型生产工具技术,以实现生产制造过程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



(二)产业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


      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产业作为载体和支撑,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路径。中国基本构建了体系全、规模大的工业制造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须把握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汽车、服装、建材、机械、化工等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36%,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底座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领域。是故,需要积极探索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路径。

      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见表2)。“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8大类产业。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超过17%。

      三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程度与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更高,技术更加成熟,而未来产业则处于产业孵化期,技术更加前沿。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等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9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三)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劳动者队伍质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用好技能人才、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才动能。

      一是打造更高质量的劳动者队伍。研究表明,以受教育水平为代表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明显促进生产率。中国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素质每提高1%,技术进步就会提高0.638%,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技术进步较快行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人才层次进一步提升,用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型劳动者将成为主要群体。为此,须推动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的稀缺人才培养。

      二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精神都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科学家对科技水平的进步尤其是一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中,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重视培养和引领企业中的首席科学家,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创新则依赖于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活动,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发现新的原材料、实现新的组织或管理方式。企业家精神对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企业家创业精神每增长1个标准差,经济年均增长率将提高2.88个百分点;创新精神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年均增长率将提高3个百分点。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必将大力推动中国技术创新,从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个协同路径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这三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并不是各自独立的,需要协同发展,尤其是协同好新旧质态的生产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与主体功能、市场自发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等方面的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突破。


(一)新旧协同:新质与传统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要新旧两种质态的生产力协同发挥作用。

      从横向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不可能脱离传统生产力孤立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生产力涵盖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大量就业人口,事关经济安全和韧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和动能。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传统产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纵向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新”是动态的、更新迭代的。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新质生产力主要指的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但在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的发展,这些相关领域可能会逐步落后,可能会“另起炉灶”,出现新的方向,出现科技含量更高、生产效率更高的新型技术,更适合未来生产关系的新型生产力。因此,从纵向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范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旧质态生产力的界定是动态调整、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技产协同: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须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在一般认知中,技术创新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产业发展则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不过,从产业模式的角度看,可以发现,对于一些特定行业尤其是成熟的产业往往是技术驱动型的,技术研发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因为成熟产业的市场需求已经很明确,更需要追求的是研发新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更低的价格满足社会民众已有的需求。但对于大部分技术而言,是产业发展带动着技术创新。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需求拉动型,例如未来产业。而未来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难以确定消费者的未来需求是什么。正如创新经济学里提到的“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绝大多数技术创新出来以后,到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大部分技术最后在转化时却发现可能社会民众并不需要,从而在产业化之路上出现断层,陷入“死亡之谷”。

      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须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在二者中区分出对不同行业起带动引领作用的因素。如上文所述,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是靠需求拉动的。为此,需要更好地关注未来需求的一些变化。中国老百姓比较愿意拥抱新技术、新产品,对创新的支持较大。但也应看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仅靠本土需求还不够,还需要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所以,在打造未来产业新模式上,应秉持开放性思维,把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需求带动技术研发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引领产业发展。


(三)区域协同:因地制宜与主体功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主体功能区优化完善技术指南》等政策,并根据当地基本功能以及叠加功能,全面考虑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在列入国家产粮大县、畜牧大县、水产养殖大县等农产品主产区,应优先保证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点发展高端农业、智能农用机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发掘传统村落、水利、农业等历史文化资源。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首要是落实生态安全战略,强调绿色发展,不仅仅是颜色的绿,还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出效率,实现生态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对于能源资源富集区域,重在进行绿色、高端、智能化升级改造。

      城市化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要在保证落实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等。例如,首钢园区将在承接北京首都功能的基础上,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首钢高地。

      一直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为了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发展也需要结合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发展高科技军工产业或者有特色的民用高精尖先进制造业。例如,东北老工业区,可以重点发展高科技军工产业;辽中南地区,可以高端钢铁工业、造船业、机械工业为重点,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京津冀地区、沪宁杭工业基地,可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大飞机、高铁、量子通信业、工程机械、生物制药业、低空经济等;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轻工业生产基地,可以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多功能化的先进轻工业。


(四)机制协同:市场自发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协同好市场自发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为此,应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切实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把创新资源优先配置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同时,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尤其是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高质量和高效益,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同时,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让市场机制可以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形成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方面,通过深化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如科研机构运营机制、科技人才及成果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形成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枢纽功能,全方位完善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合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协同技术创新、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大化形成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





附本文引证格式


1.祝红梅、王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和四个协同路径》,《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


2.祝红梅、王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和四个协同路径[J].河北学刊,2024(04):23-29.




   




投稿信箱及联系方式

哲学:hshb73@163.com

史学:bzq1023@sina.com

文学:hbxkwenxue@163.com

经济学:3014868@163.com

社会学:fjzh987@163.com

法学:hbxklaw@163.com

综合:hbxk282@163.com

编辑室:(0311)66035057;(0311)66031870

编务室:(0311)83080362


购买本刊请联系(0311)83080362

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摘要

往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4年第3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4年第3期摘要

河北学刊2024年第2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4年第1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3年第6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3年第5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3年第4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3年第3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3年第2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3年第1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2年第6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2年第5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2年第4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2年第3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2年第2期目录

河北学刊2022年第1期目录

河北学刊
河北学刊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三大核心期刊,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