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作品集《天下中师生》之“序”与“跋”

文摘   2024-06-26 08:02   贵州  



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34期



本期导读


【杏坛旧事】

征文作品集《天下中师生》之“序”与“跋”

【文友互动】

《我的学生孟晚舟》引起热议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按】在贵州教育出版社的关心帮助下,在贵州三联教育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经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一部反映中师生生活和工作的征文作品集——《天下中师生》正在集结出版。现将该书的《序》和《跋》提前登载出来,以期得到广大中师生朋友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肖开玉

 

“中师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清朝末期,各地建立了不少师范学堂;民国以降,开始有了名副其实的师范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范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百孔千疮,师资严重奇缺,急需大量教师。一大批农村风华少年,初中毕业就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担当起教育生力军的角色。他们毕业时稚气未脱,就来到农村学校,甚至定点到极为边远的农村小学任教,孕桃育李,默默奉献,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助力。

当年的中师生,大多是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农家子弟,因为急于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就选择了报考中师。曾记得,当年的中师招生十分火爆。一个小小的县份,报考者动辄上万,录取者却寥寥数十人,其内卷程度不亚于今日考985大学。


肖开玉


而当这群学业优秀的农家少年又回到乡村时,他们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就很值得揣摩和回味了。

就笔者有限的了解,大致分为几类:

一类是终生扎根乡村教育。“生我是这片土地,养我是这片土地。”他们从农村来,回农村去,咬定青山,扎根乡土,直到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成为广大农村孩子心中永远的圣人。

一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完成了定向(或定点)服务年限(也有未完成服务年限的),积攒了一定的人脉资源,调往县城及周边学校工作直至退休,同样是为县域教育做贡献。

一类是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毕业后继续在当地初中、高中任教。有的进入地、市或省城各类学校工作,成为少年时想都不敢想的人。

也有极少部分转行从政,官至科局长、县长、县委书记,甚至省、厅级干部。他们中的多数人,为地方振兴做出了贡献。但也有少数人,违背了初衷,步入了歧途……

每次参加中师同学聚会,谈到一些中师生变幻莫测的命运,大家总是感叹唏嘘不已。

其实,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这几代中师生,读初中时是最优秀的一群。参加工作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也多是业内的佼佼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特质,那就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如果读者认真阅读本书的内容,定能感受到当年的中师生,他们的探索与奋斗、他们的泪水与欢笑、他们的辛酸与甘苦……

2000年,中师招生逐步取消。如今,“中师生”似已成为历史名词。


肖开玉(左)、王刚(右)


当年意气风发的数百万中师生,多已进入退休或临近退休的状态。

回想当年考取中师时的激动,进入边远农村的无助与迷茫,这几十年的奋斗的历程,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突然想起38年前,恩师武隆萱先生在我的师范毕业留言册上写下的话:

“活着,而且奋斗过,这就够了。至于在奋斗的道路上,有几处鲜花开,有几丛绿草发,是不必过于计较的……”

芳华渐逝,青春无悔。共和国教育崛起的大厦,有中师生奠定的基石。回首这段往事时,很多中师生自当无悔入华夏,无悔读中师!

致敬,一代中师生的芳华!

致敬,托起共和国乡村教育的数百万中师生!



 

贵州三联教育集团徽标


 

 

王刚

 

前年深秋,老友相约叙茶。应邀而来者,多是当年的老中师生。有教育专家、文化官员、报社襄理、出版集团高层、传媒公司老总……可谓高朋满座,翘楚云集。大家聊起人生中的一些过往,特别是回顾当年的中师生活、当年扎根山村献身教育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这时,贵州三联教育集团董事长肖开玉先生提出一个小小的倡议:由他出资,发起一场关于“中师生”的征文活动,为天下中师生立传,为天下中师生立言,让天下中师生写天下中师生。诸君提议由我主事,于是我热血贲张,谨诺“遵命”。


王刚


这,便是《天下中师生》的由来。

我之所以自告奋勇承担起编辑任务,是有缘由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结识了肖开玉先生。开玉先生是贵州知名的民办教育家,旗下的10余所中小学,办得风生水起。开玉有一种浓浓的“母校情结”,他在母校贵州师范学院创设了“三联奖学金”,每年出资20万元,奖励给母校品学兼优的学子。到目前为止,奖励金额已达160万元。作为受惠学校的教师,我对开玉先生一直深怀感激之情。

开玉先生“为天下中师生立传”的倡议,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曾是一名中师生,16岁中师毕业开始执教,从小学教到初中,从初中教到高中,从高中教到大学。虽然中途曾在省直文化部门工作,但献身教育的初心未泯,故改行五年之后又回归了教育。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我无法忘怀“中师”这个人生的起点,于是欣然受命,庶竭驽钝,甘受驱驰。


肖开玉(左)、王刚(右)


征稿启事甫一发布,稿件如雪片般飞来。除港、澳、台之外,全国大多数省市区都发来了稿件。作者当中,有知名学者王安白教授、母进炎教授,有教坛精英黄廷慧教授、刘应德教授、麻珍玉教授、张英华教授,有政府官员高扬宗先生、叶通贤博士,有报社总编刘云冰先生、资深记者杜再江先生等,更多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和一线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师生。

让人感动的是,鲐背之年的吕玉发女士、胡永福先生,耄耋之年的王秀云女士、高致贤先生、常堂先先生、吴安怀先生、杨胜坤先生、王传勋先生……他们不顾年高,加入了征文大军的行列,给这次征文活动增添了无限光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次征文活动中,一群“爱心作者”组成了公众号的义务编辑团队:母进炎、龙尚国、符号、焦彩霞、苑祝标、马贺、麻珍玉、王元萍、赵凤英、瓦秀丽、杨应光、李炜……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认真地编稿、校对、转发分享,却从未索取一分报酬。我校在校大学生吴晓穗、李青青主动负责编辑排版,为创办公众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受到他们的影响,一大群爱心读者加入了转发分享队伍,成为“荣誉编辑”,为扩大征文的影响力作出了巨大贡献。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人携手相助,光靠一人二人之力,是无法完成这次征文活动的。在此,我谨代表广大作者和读者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肖开玉(左二)、王刚(右一)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右三)贵州作协副主席高宏(右二)、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叶田(左三)、《山花》文艺编辑部办公室主任韦明殿(左一)等合影。


我们的公众号从2022年12月2日发布第一篇征文——四川林晓波的《永远擦不去的垇》,到2023年12月27日发布征文最后一篇——海南王雪的《我与父亲是校友》,共发布108期,109篇文章。每篇文章发布之后,全国各地广大读者积极参与互动,展开热烈的评论,我们为此开设了“读者互动”栏目,活跃了征文的气氛。

征文结束后,经贵州教育出版社审核,遴选出其中的106篇,集成此册,成为天下中师生永久的纪念。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我的学生孟晚舟》引热议

 

扬扬:晚舟在贵州都匀高中的一年生涯,并没有说明与“天下中师生”有哪种关联呀……

天下中师生(回复):谢谢你的评论!不需要什么关联,因为我们的征文早就结束了。现在的《天下中师生》,就是所有读者的园地。“投稿须知”已告知读者:“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不过,内容还是以教育为主,兼及其他。欢迎来稿!


老剑:孟晚舟,一位了不起的当代女性。面对美国、加拿大等的无端指控,她始终坚贞不屈、矢志不渝,捍卫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捍卫了华为的进步和发展。她是中国女性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微尘从道:孟子“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此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为三乐也。


大春:欣赏佳作风彩,美文回味无穷,赞!


李炜:《天下中师生》第133期推出母校优秀校友,刘京伟师兄写给学生孟晚舟的文章值得一读。对于刘老师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教师最大的快乐。作为一名曾经的人民教师,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能遇上孟晚舟这样的学生,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幸运之事。孟晚舟女士不幸的遭遇,我们表示对国外反华势力的愤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政府不懈努力下,在全中国人民鼎力支持下,晚舟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与家人团聚。


龙翔:京伟先生的这篇回忆录,文章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先生对优秀学生无尽的赞赏、欣慰与自豪。拜读中跟先生一同感慨和感动。

平:老师以学生为荣!


(《我的学生孟晚舟》,作者刘京伟,本刊第133期)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发布一期。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以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


天下中师生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为天下中师生立传,让天下中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为出版《天下中师生》丛书筹集稿源,让后人记住中师生的历史。作品一旦发表,将给予适当的稿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