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过往】秦丽春 | 那些年的“闷罐车”

文摘   2024-04-17 09:27   贵州  



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24期



本期导读


【人生过往

秦丽春(贵州)|那些年的“闷罐车”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 | /


作者简介


秦丽春,四川广安人,六盘水车务段退休职工,钟山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铁路文艺》《钟山文艺》等杂志。散文《生死五秒间》荣获六盘水市“英烈精神代代传 固根守魂筑梦圆”双拥征文二等奖;《承载着岁月的“闷罐车”》荣获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贵州·仙鹤山联合举办的“纪念三线建设60周年征文摄影大赛”二等奖;《与铁路同行》《美丽小站我的家》入选成都铁路局文联《心中的路》散文卷。



那些年的“闷罐车”


秦丽春


“闷罐车”又称“大棚车”,是铁路用来代替客车运送旅客的临时客车。

我国使用闷罐车始于1948年的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中,我军使用大量的闷罐车把部队输送到作战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运期间,由于铁路运输客车紧张,原铁道部采取“停短开长”“停货保客”“增开临客”等方式,将载重60吨的“闷罐车”车厢清洗、消毒、改装,编组上线,成为短途临时客车。那时的“闷罐车”多从贵阳发往六盘水、凯里、都匀、遵义等地,春运时用“闷罐车”代替、换下来的客车去跑长途。“闷罐车”纯属缓解铁路运输压力,以解燃眉之急。

车站事务员涂文武时常想起70多年前的那一列“闷罐车”。当年,涂文武和他的大哥就是坐这样的“闷罐车”去了朝鲜战场。那一年他们兄弟俩还不到18岁。18岁,正是一生中处于青春年华,富于幻想的年龄。只是火车归来,涂文武少了一支胳膊,而他的大哥却再也没回来,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的上甘岭战场。

在涂文武的记忆里,大哥是村里唯一的中学生。识文断字,出口成章,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更厉害的是,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出神入化。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大哥,没有墓碑,也没有子女,只留下23封家书。23封家书,成了大哥给父母、家人最后的念想。每当夜深人静,阅读大哥家书,涂文武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铁路“闷罐车”,就像一只硕大的长方形的铁罐,车厢两侧有四个小小的铁窗,中间是供旅客上下车的铁门。当初的“闷罐车”车厢内没有开水、座位、电灯。白天太阳照射时,车内十分闷热如同桑拿,夜晚气温骤降寒气逼人。由于人多,车厢内空气混浊,车内已充满了浓重的咸菜味、香烟味、汗臭味,还夹杂着背篼里的鸡鸭臭味、竹篮里的鱼腥味。

火车开得像老牛拉破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车门只能开一条缝,闷得人心里发慌。大人还好一点,老人孩子真的吃不消,只能“哀求”站在铁窗旁的旅客,让其在小铁窗的缝隙里透透空气。挤在这个黑漆的车厢里,看不到窗外,分不清白天黑夜,也不知道列车到了何地,只能凭借摇晃,感受到列车在运行前进。旅客大多数人保持沉默,这是陌生人之间的安全模式,也是缓解车厢内烦闷情绪的有效方法。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不能上厕所。“闷罐车”的厕所,就是车厢角落里放的一个废铁桶。人们在乘车时都不敢多喝开水,不想也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下当众小便。如果有人实在忍不住要上厕所,几个人的就会围成一圈,给内急的人放哨把风。所以,每当火车到站,列车员木梯尚未摆好,众人像遇着大赦的犯人,一跃而出,男人面向热闹的站台前放肆小便,女人跑到相对僻静的站台后蹲下勾着头小便,铁路两侧马上就形成了开放式的公共厕所,就近随地“方便”,哗哗哗……唰唰唰……的一片撒尿声,错过时机只能憋到下一站了。



有一年春节,水城车站的杨胖子,头一晚和兄弟伙几个在乡村冬水田头逮了一背篼黄鳝,准备送回重庆去孝敬父母。黑灯瞎火地挤进车厢,放下背篼,车过花赖站,忽然一个急刹,打翻了背篼。获得自由的黄鳝欢快地在车厢里乱窜,有的钻到人们的裤腿里,或者从脚下划过,杨胖子蹲在地上手慌脚忙,气喘吁吁,抓了这条跑那条,滑溜溜的黄鳝太难抓了。随着鳝鱼飞速游走,车厢里惊呼一片,女人、小孩扯开嗓门,干吼呐叫。杨胖子急得脱下鞋子,用鞋底拍晕黄鳝。最后,一背篼黄鳝,也不知钻进谁的篮子,上了谁家餐桌。

许多年后,贵昆线六盘水车务段开行的“闷罐车”都做了改装,安装铁炉子、马灯,增设乘务员座椅,但是乘客依然没有座位。还在车厢里挖了一个洞,用帆布或竹席围成一圈,搭建了一个简易厕所,可供旅客大小便。不过,车上仍然没有水,无法冲洗。经过一系列改装,一盏昏暗的小马灯悬挂在车顶中央,列车行走时晃晃悠悠,微弱的光亮荡来荡去。

“闷罐车”停站多,运行速度慢,经常要在沿线车站临时停车待避特快客车、固定客车,所以常常走走停停,晚点运行是家常便饭。一节闷罐车定员为90人,但春运高峰期,一节车厢常常超过200人,甚至300人。上车后,铺一张报纸席地而坐,或者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人少的话也可以铺上垫子躺一躺。

“闷罐车”没有开水,只有到了滥坝、水城、六枝、安顺这样的大站,列车员和旅客才能喝到车站客运服务员送来的免费开水。

走走停停的“闷罐车”,马灯随火车的行进不断晃动着。车厢前面位置,一位三十岁左右,穿着一身粗布衣服的母亲,借助马灯的光线,给百无聊赖的小女孩变幻手影解闷。小女孩只有七八岁,盘坐在地上,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撑在地上,用以支撑倾斜的身子。在黑暗中,小女孩的眼睛像猫眼一样闪亮。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窗外时而会有莫名的光线或夜空的星星从窗口掠过,然后迅速归于黑暗。火车正在经过一条河流,能听到铁桥的轰鸣声。



由于冬天寒冷,“闷罐车”上安有铁炉子,运行期间供旅客烤火取暖。“闷罐车”列车员每次出乘都要携带电筒、大衣、马灯、麻绳、木梯。电筒用于旅客晚上上下车或者查票,大衣用于列车员保暖御寒,小马灯则用于车厢照明。一般“闷罐车”车厢要高出站台1.5米,客车停车时,需要在门口搭好木梯,方便旅客上下车。

为了空气对流,所有“闷罐车”在行驶过程中都要将车门打开。每节“闷罐车”只有一名列车员,客车运行时,只能将无人把守的一侧铁门打开10厘米,用绳子绑牢。另一侧铁门则由列车员看守,可以打开90厘米,用梯子横着,拦在“闷罐车”门口,并用麻绳绑牢。出于安全考虑,只有火车停下来,大家才能从唯一的狭小的门缝里轮流探出头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曾经在一个暖冬,六盘水车务段明大姐携带家人回贵阳二戈寨过年。在经过贵昆线梅子关车站时,突然列车一阵晃动,停了下来,车门被打开。列车员通知大家:列车出现故障,需要紧急抢修,请大家下车等候。明大姐牵着女儿,丈夫、兄弟媳妇拿着行李下车。一行人找了块铁轨旁的空地,拿出了扑克,玩得开心、投入。出牌声、催促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场面甚是热闹。玩饿了,大家找到了一家有热水的小面馆,泡上了热腾腾的方便面。这次抢修,总共花了3个多小时,可回家过年的人们心态却异常轻松。大家双腿盘坐在草地上,在阳光照耀下,开始自由地攀谈,既不着急,也不害怕,因为他们都知道,列车迟早会修好,他们迟早要回家。

当年的“闷罐车”,虽然条件简陋,但票价比绿皮车便宜一半。它缓解客流增长的压力,分担了逐年增多的春运客流,对铁路输送旅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直到1997年,“闷罐车”才从铁路退出春运临客;2008年,“闷罐车”彻底淡出人们的视线。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我见证了贵州铁路发生的巨大变迁,从时速缓慢的蒸汽机车到风驰电掣的“复兴号”。曾经的“云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早已成为历史。早饮水城春(贵州六盘水),午食柠檬鸭(广西南宁),“风雨兼程三千里,日月星辰追彩虹”已成为现实。如今的动车司机,穿着笔挺的制服,锃亮的皮鞋,戴着雪白的手套,坐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高铁司机室里,显得帅气十足。现代化的“复兴号”高速列车,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而高铁司机则是铁路人的骄傲。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复兴号”绽放出的速度与激情,承载着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奔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发布一期。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以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


天下中师生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为天下中师生立传,让天下中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为出版《天下中师生》丛书筹集稿源,让后人记住中师生的历史。作品一旦发表,将给予适当的稿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