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中师生立传
为天下中师生立言
第147期
本期导读
【乡愁故事】
胡光贤|儿时月饼的味道
【文友互动】
祈 静 王 雪 柏志祥 余才辉
圆 成 张 涛 张寅生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作者简介
胡光贤,贵州省盘州市人,公务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
中秋将至,遥看着明月,怀念儿时的月饼味道。
中秋节,是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我老家叫“过八月十五”,过完节,乡亲们就开始收玉米,割稻谷。
印象中的中秋节,是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家里养有几只鸡。母亲特地积攒了五六十个鸡蛋,在中秋节来临前,连几只大公鸡一起,背到市场上,趁过节卖个好价钱。卖了鸡与鸡蛋,母亲会花5块钱,买一筒老式酥皮月饼。那是用面粉,加上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做成的油型月饼。一筒有六个饼子,每个饼都有火烤的烙印,很有节日的氛围。
中秋节晚上,饭菜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一甄子掺杂了大米粒的玉麦饭,一碗猪油炒洋芋丝,一碗洋瓜(也叫佛手瓜)素菜。吃完饭后,父亲从抽屉里拿出酥皮月饼,分发给一家人,每人一个。还剩下两个,再分给我和妹妹一人一个。比起周围邻居,我们已很幸福了。隔壁家才买了半筒月饼,一半一半分着吃;另一家连月饼都没买,直接烙一个大玉麦饼吃,就算过节。
市场上售卖的月饼
那天夜晚,天高气爽,200米外的场坝热闹起来。我吃完月饼,兴奋地奔向场坝,那是我们寨子的公共休闲场所。场坝没有娱乐设施设备,面积300平方米左右,从未硬化过,处于寨子的中间。
几个老者围在公房的角落。有的斜靠在石墙壁上,有的直接坐在泥土上。他们抽着旱烟,很少说话。大小不一的烟斗里,烟火时暗时明,很是默契。产生的烟雾缓缓升起,月光下,也能清晰地看见它们的运动轨迹,极其浓烈的旱烟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微风吹来,烟雾在风的怂恿下飘来拂去,仙女散步一般,娉娉婷婷,似在跳舞。
另一处角落围着一群妇女,她们有的在嗑瓜子,有的在织毛衣,有的在钩拖鞋,说长道短的,多是张三、李四、王二家的陈年旧事。当然,如果谁有新的八卦,肯定一下子就会成为讨论的焦点。
老式酥皮月饼,记忆里的味道
场坝中心处,一群孩子在戏耍,你追我赶,叽叽呱呱,好不热闹。不一会儿,有个小孩哭着跑着喊“妈妈,妈妈”,告状“某某撵我摔着”,顿时,就会听到被骂的声音:你给我知点“足”(意指不要惹事),不要害老娘跟别人家“淘气”(意指吵架)。
场坝另一处,有一堆谁家建房遗留的石头。石块经日晒雨淋,变得平整光滑。几个初中学生聚在那里,说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不时仰望星空,畅聊着梦想。我坐在一块石板上,聆听一位大姐姐讲“月宫”的神话,听得津津有味。我凝望着那轮明月,心里产生一种朦胧的感觉,只愿自己好好学习,赶紧长大,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时空流转,岁月沧桑,我在老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中秋节。节日里的美食,从起初的老式酥皮月饼,渐渐增添了白瓜、板栗和核桃,到了现在的各种样式月饼。
月饼作坊
近年来,每逢中秋节,年过花甲的父亲总会宰一只大公鸡,炖柴火鸡,等我回老家吃饭。我会买一些月饼和水果,带着妻儿回家。
与二老吃一顿团圆饭,饭后吃着不同馅料的月饼,一半是饼子原有的味道,一半是对儿时老式酥皮月饼的回忆。
月是故乡明,饼是家乡甜。然而,每到中秋,总会有一件令我很纠结的事。无论我去商场或超市,还是乡场,总是买不到二十年前那种老式酥皮月饼。现在的月饼种类多,口味丰富,但始终尝不出小时候的那种月饼味道。
浓浓乡土味,儿时中秋情。每逢中秋,我一直在寻觅着小时候的月饼味道,遗憾的是至今未找到;欣慰的是,超市里各式各样的月饼,尽管它们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也会让我产生关于小时候的那些美好回忆。
★
(本公众号除向作者支付一定稿酬之外,还开启打赏功能,打赏费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
祈 静:当年的民办教师,筚路蓝缕,勇为侧翼。他们竟以女娲补天的勇气,凭着贫困之身、柔弱之力,扶住了曾经摇摇欲坠的教育大厦。向他们致敬!
王 雪:当年的民办教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摸索着前行,成就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一一我很赞同这句话。
柏志祥:李老师的文章,让我又一次回忆起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民办学校各地开办时间不同,有早有晚,我们活龙村(当时叫莲花大队)是1964年才开办的。活龙村没有祠堂,是借用一间民房,民办老师叫熊仲书(可惜已去世6年了),羊昌乡凯酬中学初中毕业,与我既是同学又是同一个生产队。
民办教师没有工资,由生产大队秋收以后称一定数量的稻谷作报酬,一般是800到1000斤。
当时,小学分初小、高小。初小为一至四年级,高小为五六年级。活龙村只办初小,读高小要到邻近的毛昌堡村。初小毕业的那年,因毛昌高小停招,只好到离家十多里的白岩村上学。如今我已至耄耋之年,而当年同去的5个同学,已走了4个,不禁让人感叹唏嘘!
那时读书,年龄相差很大,一个级年龄相差五六岁是常事。
(李锡琴:《邹荣连,一个曾经的民办教师》本刊第146期)
余才辉:读了《中元节散记》,涨姿势了!知道了烧钱纸的缘由,学到了中元节写包的范本,了解了中元节烧纸时的习俗。
张寅生:鬼节的传说听起来有些恐怖,其实它和清明节一样,是寄托思念的节日。人们期盼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受苦,也是通过祭奠来缅怀先人,祈求庇护。文章系统地讲述了鬼节的由来和习俗,读来很涨知识。
(符号 :《中元节散记》,本刊第142期)
圆 成:作者王世春,苗族。榕江县人。正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以文章的内容写得很细腻。家乡的兴旺繁荣,离不开家乡人的辛劳和智慧。祝愿村超的路越走越远,走出家门,走出国门!
王 雪:随着王老师行云流水的优美文笔,感受着山寨的民俗风情。也打算去摆贝苗寨走走。
(王世春:《因村超“火”了的苗寨》。本刊第141期)
张 涛(退伍大学生):当兵就是这样子,磨练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意志,精准的写出了当兵的生活,向傅老班长学习,同时想想当兵那段时间都坚持过来了,现在也没有什么能打倒自己的了。
(傅柏林:《梦回军营》,要刊第140期)
祈 静: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比较自私。如何处理他们的压岁钱,是个大学问。教会孩子理财,培植仁爱之心,才是最高境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广大父母的思考!
(孙鹤:《银行卡》,本刊第138期)
★
【通知公告】
投稿须知
一、从2024年1月1日起,每周限发一期。
二、佳作必发,要求原创(没有登过别的公众号)。
三、体裁限于散文、小说、人物故事,可刊登少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四、内容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再限于中师的人物和故事。
五、文章发表之后,阅读量上千即付稿酬(每篇200元),读者打赏费全部转给作者本人。
六、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
联系电话:18085130406
广告推送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